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一株藤壶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反相硅胶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藤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Dq-25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demethyldihydropenicillic acid(1)、dihydropenicillic acid(2)、penicillic acid(3)、fortisterol(4)、22E,24R-3P,5a-dihydroxyerogosta-7,22-diene-6-one(5)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醇-6-酮(6).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丁内酯类化合物.通过MTT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范围为38.0~105.0μmol/L.

关键词: 藤壶 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 γ-丁内酯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细胞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稳定剂对天然胶乳胶膜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胶乳稳定剂不仅会影响胶乳的胶体稳定性,对胶膜性能也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选用氢氧化钾(KOH)、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月桂酸钾 4 种稳定剂添加到浓缩胶乳中,并制备预硫化配合胶乳,研究 4 种稳定剂对浓缩胶乳成膜性能、胶膜硫化特性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 种稳定剂中对浓缩胶乳胶膜性能影响最大的是KOH,KOH会提高干胶膜的门尼粘度;降低干胶膜收缩率、拉伸强度、定伸应力、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和硬度等力学性能;同时缩短硫化胶膜的t10、t50 和t90 时间,转矩差值先升后降,定伸应力有所提升,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硬度均会降低,而撕裂强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氨用量的提高,干胶膜收缩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硫化胶膜t90 和胶膜收缩率有所升高;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同样存在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SDS用量的提高,浓缩胶乳干胶膜拉伸强度存在先降后升的趋势;硫化胶膜的转矩差值有一定程度的升高;t50 和t90 比较稳定,并在SDS用量超过 0.3%后明显上升,即硫化速度降低;硫化胶膜收缩率快速下降,下降幅度较大.随着月桂酸钾用量的提高,干胶膜门尼粘度和收缩率下降幅度很大;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有一定提升.硫化胶膜的转矩差值升高幅度最大;胶膜收缩率明显降低,撕裂强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他指标稳定,变化幅度较小.

关键词: 天然胶乳 稳定剂 物理机械性能 硫化特性 收缩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时低温胁迫对日本食蚧蚜小蜂存活、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短时低温胁迫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存活、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幼虫、蛹在2、4、6℃条件下分别胁迫0.5、1、2 d后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初羽化雌蜂的体长、成熟卵量及其雌成蜂寿命,并研究了成蜂在2、4、6℃条件下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初羽化雌蜂的体长及其成熟卵量、雌成蜂寿命均与其经历的低温胁迫温度呈正相关,与胁迫时间呈负相关;发育历期与低温胁迫温度呈负相关,与胁迫时间呈正相关,表现为随着温度降低和胁迫时间延长,日本食蚧蚜小蜂幼虫、蛹的存活率下降,发育历期延长,初羽化雌蜂的体长缩短,成熟卵量减少,雌成蜂寿命降低;在6、4、2℃条件下胁迫日本食蚧蚜小蜂成蜂其致死中时间随温度的下降而缩短,分别是4.88、3.39、1.64 d,均明显低于27℃。综上,短时低温胁迫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种群增长不利,田间应用该蜂防治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时需考虑释放地的年度低温及持续时间进行适当补充放蜂。

关键词: 日本食蚧蚜小蜂 短时低温胁迫 存活 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GI杂粮可可冲调粉辅助降血糖作用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低GI杂粮可可冲调粉(Multigrain Cocoa Powder,C-MGP)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52只雄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冲调粉低、中、高剂量组(5%、10%、30%C-MGP).正常对照组小鼠喂养基础饲料,模型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喂养高糖高脂饲料,冲调粉低剂量组(5%C-MGP)、中剂量组(10%C-MGP)、高剂量组(30%C-MGP)小鼠分别喂养含5%(质量分数)、10%(质量分数)、30%(质量分数)C-MGP的高糖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喂养四周后,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继续喂养4周,并测定小鼠基础指标和糖脂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与模型组相比,10%C-MGP和30%C-MGP摄食量、饮水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体重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30%C-MGP显著降低了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肝脏、肾脏指数,降低了空腹血糖水平(FBG)、糖化血红蛋白(GHb)、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提高了葡萄糖耐量(GT),改善了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极显著促进了肝糖原(HG)合成(P<0.01),改善了肝脏脂肪堆积,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脂多糖(LPS)水平(P<0.01).结论:30%C-MGP具有调节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减轻糖尿病症状的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 杂粮 可可 降血糖 Ⅱ型糖尿病 冲调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PARMS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ARMS)是基于PCR反应的最新基因分型技术,构建杧果PARMS分型体系对杧果种质资源分类和品种选育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杧果基因组DNA为模板,对PARMS体系的反应体积、引物浓度、DNA浓度进行调整优化,以期建立最佳的杧果PARMS分型反应体系,同时利用48份杧果种质对优化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杧果PARMS分型反应体系的最佳体积为4μL:包含2μL 2×PARMS Master Mix,1μL DNA模板(稀释100倍),0.28μL特异性扩增引物混合物(100μmo L/L),0.72μL dd H2O。从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看出,优化的反应体系可将48份杧果种质资源显著分型。该反应体系的建立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多领域对杧果展开研究。

关键词: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 SNP PARMS 体系建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稻瘟病菌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及变异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群体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情况和变异特征,了解其变异类型的致病表型,为区域内抗病种质的筛选与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参考NCBI中公布的AVR-Pita家族序列分别对启动子区和CDS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共6对,对2020年采自黑龙江省和海南省不同地区的397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检测结果,分别选取囊括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相应的碱基与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水稻抗性单基因系,对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无毒功能验证。【结果】在PCR电泳检测结果中,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携带所有待测基因,分布广泛且检出频率较高;而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中仅携带AVR-Pita1和AVR-Pita2,并以低频率集中存在。无毒基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稻区的稻瘟病菌菌株复杂多样,携带的基因型种类较海南菌株丰富。PCR产物测序检测结果显示,AVR-Pita家族以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为主要变异类型划分为19种,且不同稻瘟病菌群体来源的菌株,其变异类型具有特异性。AVR-Pita1检测出10种变异类型,其中AVR-Pita1-(1—5)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的变异类型,AVR-Pita1-(6—10)为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对这10种变异类型经功能验证后发现,无毒功能均已丧失。AVR-Pita2检测出8种变异类型,其中AVR-Pita2-(1—4)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AVR-Pita2-(5—8)为海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独有。经功能验证后发现,无毒功能均已丧失。AVR-Pita3在黑龙江省仅检测出1种变异类型AVR-Pita3-1。【结论】黑龙江和海南稻瘟病菌群体中AVR-Pita家族均为突变后的等位基因型存在,经致病性鉴定后,检测出的所有突变类型均不能被相对应抗性基因Pi-ta和Pi-ta~2所识别,表现为感病。因此,抗性基因Pi-ta和Pi-ta~2在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对稻瘟病的抗病育种与利用过程中可聚合其他抗性基因应用来保证品种抗病性。同时,不同地理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群体中AVR-Pita家族的分布和变异类型具有特异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 AVR-Pita家族 变异 无毒基因 黑龙江省 海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30年海南岛橡胶林时空变化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海南岛为中国第二大植胶区和仅有的两大热区之一,揭示其橡胶林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上结合Landsat和Senti-nel-2 系列时间序列影像和橡胶林物候等信息,以 5a 为步长提取了海南岛 1990-2020年间7期橡胶林分布图,分析了海南岛橡胶林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①近30年橡胶林面积增长趋势明显,从1990年的34.44万hm2增长至2020年的58.58万hm2,净增70.11%,且整体上呈现"北增南减"的空间变化趋势;②在市/县尺度,橡胶林面积最大的主要市/县依次是儋州市、白沙县、澄迈县和琼中县,2020年占全岛橡胶林总面积的51.58%,而三亚市、东方市、文昌市及陵水县的橡胶林面积相对较小,2020年橡胶林总面积占比为5.22%;③近30年来,海南岛91.24%的橡胶林都种植在海拔300 m以下地区,97.75%种植地在25.坡度以下,海拔600 m以上几乎没有橡胶林分布,在海拔50~200m和坡度0~5.的区域橡胶林增长幅度最大;④海南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缓冲区内均有少量橡胶林分布,但面积在逐渐下降.其中,霸王岭保护区内橡胶林面积最大,五指山保护区内面积最小,近30年四大保护区内橡胶林面积累计减少了 68.02%,保护效果显著.虽然研究期海南岛的橡胶林面积增长非常显著,但集中在低海拔和相对平缓的区域,没有对位于中高海拔地区的热带雨林造成影响;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均有少量橡胶林分布,但递减趋势明显.[结论]总体而言,海南橡胶林的发展模式良好,没有以牺牲大量热带森林为代价,尚未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 橡胶林 海南岛 时空变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水剂施用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保水剂对胶园土壤生物活性及橡胶树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开割橡胶树抗旱和高产的保水剂用量,为橡胶树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支持.[方法]以15割龄的橡胶树热研7-33-97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用保水剂为对照(CK),比较不同保水剂施用量(T1:60 g/tree、T2:120 g/tree、T3:180 g/tree、T4:300 g/tree)对胶园土壤pH、水分、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橡胶树胶乳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保水剂提高了胶园土壤含水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但对土壤pH无影响;同时还促进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增加,但未改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总体比例,土壤微生物仍以细菌为主;不同处理土壤酶活性和橡胶树胶乳产量随着保水剂用量增加呈单峰曲线态势.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态氮含量、速效磷含量、橡胶树干胶产量均随着保水用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各处理中以T2用量对提高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橡胶树产量效果最佳;与CK相比,T2处理的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46.42%、191.48%,而土壤真菌数量减少15.31%,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40.01%、15.74%、31.44%,橡胶树干胶产量增加11.99%.[结论]在开割胶园施用保水剂,推荐施用120 g/tree,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促进橡胶树胶增产.

关键词: 保水剂 橡胶树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花果期蓟马群落结构变化

环境昆虫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芒果花果期蓟马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用拍打法定期定点监测了海南省乐东、东方和儋州三地不同果园内花果期蓟马种类及其数量的变化情况,为芒果园蓟马的监测与适时防控提供数据支撑.三地共采集到2科8属18种蓟马,其中儋州果园的蓟马物种丰富度最高(16种),乐东和东方分别为11种和9种;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及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为海南芒果园普遍发生的恒有种.乐东、东方及儋州三地果园蓟马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153、0.834和1.37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81、0.379和0.494,表明不同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其中优势种花蓟马在群落中的数量较大.三地果园花期不同阶段芒果植株上的蓟马种类数及虫口数均表现为花穗初抽期少,随着花穗抽长蓟马种类数及虫口数均逐渐增加,至盛花或谢花期种类数达最多,其中儋州盛花期种类多达13种;座果后,特别是小果期种类数及虫口数均迅速下降.成虫与若虫在种群中的占比随芒果花期的发展有明显变化,三地果园总体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花穗初抽期以成虫为主,占种群总量的比例达95.0%~100%;随着花穗抽长,成虫占比逐渐下降,至谢花或座果期达最低,随后再升高.芒果花期不同阶段若虫占比与该阶段至座果期所需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明确了海南不同地区芒果园的蓟马种类,以茶黄蓟马、花蓟马及黄胸蓟马为海南普遍发生的恒有种.芒果花果期蓟马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H')以儋州最高,为1.371.花穗抽长期蓟马开始迁入果园,其种类数及虫口数均逐渐增加,至盛花或谢花期种类数达最多;座果后,蓟马开始迁出.

关键词: 蓟马 群落结构 芒果 花果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油棕脂肪酸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棕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的油料作物,其主要经济产物—棕榈油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但其合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尚不清楚.为挖掘油脂合成关键基因,本试验分别以授粉后81、95、110、127、142和152 d的油棕中果皮和果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对所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整合与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7 951个编码序列,6.56Gb的数据量,平均长度为1 164 bp,N50及N70均大于1 000 bp,经组装后共获得29 008个Unigene,该结果说明测序所得的数据拼接组装质量较高.在NR、COG、KEGG、Swissprot以及Interpro 5个数据库中均被注释上的基因数为13 286个,占总Unigene的27.7%.通过GO注释,将32 378个基因分为三大功能类,分别是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共31个功能组.共有10 220条Unigene被注释到5大类、19个亚类KEGG途径中,根据KEGG通路map02310,将注释基因进行分类,并获得油棕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126个.本研究为油棕遗传育种及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油棕 转录组测序 功能注释 油脂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