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胡麻/小麦间作与胡麻-小麦轮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胡麻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下茬胡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胡麻/小麦间作(CI)、胡麻-小麦轮作(CR)和胡麻连作2年(CC2)3种种植模式,于第二年收获后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土壤水提液综合效应,及第三年的胡麻生长和产量,探寻间作和轮作影响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与CC2相比,CI和CR降低土壤pH,使土壤中的氮、磷、钾被作物充分利用;CI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CR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CI减弱土壤水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自毒作用,而CR土壤水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则表现出促进作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CR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且CI和CR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与CC2相比,CI和CR都有利于下茬胡麻生长,使得单株产量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小区产量,且CR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胡麻与小麦间作或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自毒作用、改变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利于下茬胡麻的生长,为胡麻高产栽培模式及区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株燕麦根腐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防治效果
《草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P?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关键词: 燕麦;根腐病;燕麦镰孢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生物防治


白银市主栽大田小麦加工品质实验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白银市大田小麦加工品质及流变学特性开展研究,评估白银市小麦品质及产业发展现状,定性研究自然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规律,为当地选种、品种改良、产业规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抽样的方法从白银市小麦主产区基本农田抽取13个品种、27份小麦籽粒样品,基于国家标准系统测定了小麦品质并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待试小麦籽粒中,仅吸水率变异系数小于10%,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延伸度对应变异系数介于10%~20%,其余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均大于20%.【结论】白银市大田小麦多项品质指标均高于甘肃省或全国平均值,整体达到中筋水平;各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品质差异,同一产区内不同品种"插花"现象十分普遍,小麦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白银市大田小麦拉伸特性普遍偏弱,宜于挤压成型、粉碎研磨,适合加工饼干、代餐粉等;小麦品质在样点县间呈明显差异化分布,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存在显著影响,海拔、纬度、降水量越高,小麦蛋白质含量、主要流变学特性呈提升趋势.


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饲用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耕作和施肥管理措施是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本研究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传统旋耕+有机无机肥配施(TOF)、深旋耕+有机无机肥配施(DOF)和立式深旋耕+有机无机肥配施(VROF)3个处理,并以传统旋耕+单施无机肥(TF)为对照,测定了饲用玉米干物质量、土壤含水量、产量,计算了土壤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指标,探究不同处理对饲用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VROF花期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降低了16.9~79.9 mm,干旱年份花前耗水量增加了9.7~22.4 mm、花后耗水量增加了11.0~19.8 mm,总土壤耗水量提高了8.6%~12.4%;立式深旋耕+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促进饲用玉米生育期耗水,使得成熟期干物质量增加3.9%~13.4%,株高、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双穗率也明显增加,秃顶长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增加4.3%~51.5%、生物产量增加4.3%~25.7%,籽粒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6.9%和3.6%~13.5%,单位总产值增加5.1%~32.9%、纯收益提高6.9%~80.5%。可知,立式深旋耕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调控饲用玉米生育期耗水,使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株高、百粒重等农艺和经济性状指标明显增加,显著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总产值和纯收益,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饲用玉米种植的抗旱增产增效技术。
关键词: 立式深旋耕作 有机无机配施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饲用玉米


连作对藜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连作对藜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取‘陇藜1号’为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进行不连作(C0)与连作3年(C3)的对比实验,比较不同生育期藜麦生物量及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连作对藜麦的生长、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C3处理的株高、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在显穗期与灌浆期比C0分别降低了16.6%、2.2%、7.6%与7.5%、6.0%、16.4%,根长在显穗期、盛花期和灌浆期增加幅度为68.5%、13%和12.8%,分枝数、有效分枝率、主穗长度和单株穗质量比C0处理分别下降22.2%、7.4%、18.5%和28.1%,千粒质量降低13.9%,单株产量降低37.9%,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34.78%。而C3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显穗期、花期和灌浆期明显低于C0,分别降低25.0%、53.6%、5.1%、62.5%,但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分别在灌浆期与显穗期分别增长150.1%和74%。连作使藜麦叶片SOD、POD、CAT活性下降,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在盛花期和灌浆期下降72.8%和94.1%;CAT活性在显穗期和盛花期下降83.5%和73.2%,而APX活性在盛花期和灌浆期升高达250%和246.7%。【结论】连作严重影响藜麦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系统,使植株生产库源关系失调而引起生长与产量的抑制,降低藜麦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因此,在生产中应采用轮作倒茬等农艺措施,降低连作障碍对藜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休耕和种植作物对黑麻土壤肥力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茬口土壤养分的固持残留水平,建立高效合理的轮作顺序以解决连作再植障碍问题.2018年在甘肃定西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随机区组设计、"S"形取样休耕1季、种植1季春小麦、马铃薯、蒙古黄芪和当归后0-20 cm层次的黑麻土壤,测定土壤全量、速效养分和阴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增加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种植1季当归降低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方差分析显示,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显著高于种植1季当归.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98和0.56,种植1季当归的综合指数得分仅为0.07.休耕1季是黑麻土壤用养结合的简便有效方法,种植1季蒙古黄芪是培肥黑麻土壤肥力的适宜作物.


当归果翅对种子吸水与发芽进程的影响
《植物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当归果翅对其种子吸水及发芽进程的影响,旨在为当归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以当归的双悬果果实和去翅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千粒重、含水量、体积、容重和吸水率进行测定,并在自然室温条件下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①当归双悬果去除果翅后,其千粒重减少了46.87%(P<0.01),体积减少了90.78%(P<0.01),容重增加了475.92%(P<0.01),含水量增加了20.15%(P<0.05);②当归果翅抑制了种子吸水吸胀的能力,果翅去除后能在2.48 h内进入稳定期,较去翅前提前了3.38 h,且吸水过程符合逻辑斯蒂方程;③当归果翅对种子发芽具有显著影响,果翅去除后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较未去翅种子分别提高了256.7%、12.28%和27.77%,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当归双悬果去除果翅后,减小了种子体积和重量,并促进了种子吸水吸胀能力,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种子的发芽质量.建议在生产中以去翅种子作为播种材料进行播种.


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立式深旋耕作能提高土壤供水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方法]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8年布设马铃薯定位试验,设计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和旋耕15 cm(TT)3个处理.在马铃薯播期、盛花期和收获期测定土壤含水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开花期测定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成熟期调查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阶段水分养分消耗量,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VRT耕作方式提高了马铃薯播前0-120 cm 土层的含水量和0-40 cm 土层的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与SS和TT耕作方式相比,VRT提高了3年的花前平均耗水量,提高了干旱年(2016)的花后耗水量,但平水年(2017)和丰水年(2018)的花后耗水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VRT耕作方式干旱年碱解氮消耗量在花前花后较SS和TT耕作方式分别增加了38.7、22.9 kg/hm2和25.9、12.9 kg/hm2;平水年碱解氮消耗量在花前花后较SS和TT耕作方式分别增加了17.2、0.4 kg/hm2和21.2、6.3 kg/hm2,丰水年相应地增加了13.6、4.1 kg/hm2和26.8、2.8 kg/hm2;VRT较SS和TT耕作方式增加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花前花后消耗量.VRT耕作方式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SS和TT处理,产量在2016、2017和2018年分别较SS和TT耕作方式增加了156.8%和47.8%、24.8%和41.0%、19.6%和27.5%,VRT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利用率和速效氮磷钾利用效率高于SS和TT,并在干旱和平水年达显著差异.[结论]与深松和旋耕相比,立式深旋耕作可以提高马铃薯播前0-120 cm 土层的贮水量,进而提高0-40 cm 土层中的有效态氮和磷含量,特别是在花前阶段;较好的水肥供应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较高的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马铃薯开花后的生长,最终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立式深旋耕作还优化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分向土壤深层的移动,其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
关键词: 立式深旋耕作 养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产量 西北黄土高原


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月龄相近(3~3.5月龄)、体重均一(19.16±0.54)kg、臀型一致、健康状况良好的阿勒泰母羔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自由采食60 d后,参照NRC(2007)饲养标准中维持能量(Em)需要,3个组分别按1.5Em(0.75 MJ·kg-1W0.75)、1.0Em(0.50 MJ·kg-1W0.75)和0.5Em(0.25 MJ·kg-1W0.75)饲喂30 d。结果表明:1)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羔羊全胃、瘤胃、小肠的重量逐渐降低,且1.5Em组全胃、瘤胃、小肠重量和瘤胃指数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1.5Em和1.0Em组小肠长度和小肠指数显著高于0.5Em组(P<0.05),但1.5Em和1.0Em组无显著差异(P>0.05);2)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绵羊瘤胃液pH先升高后降低,1.5Em组pH显著低于0.5Em和1.0Em组(P<0.05),氨态氮(NH3-N)含量逐渐降低但3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以及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1.0Em组最低,且1.0Em组TVFA、乙酸、丙酸含量显著低于1.5Em和0.5Em组(P<0.05),丁酸、戊酸和乙酸/丙酸1.0Em和0.5Em组显著低于1.5Em组(P<0.05);3)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瘤胃液消化酶活性降低,脂肪酶、蛋白酶活性1.5Em组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1.0Em和0.5E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α-淀粉酶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4)瘤胃内容物中真菌、原虫的相对含量1.5Em组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但1.0Em和0.5E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1.0Em组最低,显著低于1.5Em和0.5Em组(P<0.05),黄色瘤胃球菌3组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都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饲养水平 阿勒泰羊 胃肠道发育 发酵参数 消化酶 瘤胃微生物区系


全膜覆土种植和施肥对旱地苦荞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全膜覆土种植和施肥水平对半干旱区旱地苦荞土壤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定位试验,全膜覆土种植方式下,设置高量(N120kghm–2+P2O590kghm–2+K2O60kghm–2,HF)、中量(N80 kg hm–2+P2O5 60 kg hm–2+K2O 40 kg hm–2, MF)、低量(N 40 kg hm–2+P2O5 30 kg hm–2+K2O 20 kg hm–2, LF)和零施肥(ZF),以传统露地种植不施肥为CK,共5个处理,以明确全膜覆土种植和施肥对半干旱区苦荞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全膜覆土种植后集雨保墒效果明显,能够改善土壤水分环境,增加花前贮水, LF能够根据不同降水年型和土壤水分状况调控苦荞花前花后土壤耗水,在干旱年LF较ZF、MF、HF、CK能够提高苦荞花后土壤贮水量2.8~23.5 mm,增加花前0~1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耗散量26.3~32.4 mm,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44.5 mm,提高耗水模系数、耗水强度,显著增加成熟期干物质量1.2%~58.8%、灌浆期叶面积指数4.1%~68.5%,增加单株粒重1.6%~61.6%,提高籽粒饱满率0.6%~29.2%,增加生物量1.1%~182.5%,提高产量1.1%~130.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3%~102.7%。可见,旱地苦荞全膜覆土种植低量施肥处理贮水效果明显,能够达到水肥耦合作用,且能够根据降水等环境条件调控植株生育期耗水,显著提高苦荞生物产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适宜于半干旱区苦荞增产增效的栽培模式。
关键词: 苦荞 全膜覆土种植 施肥 耗水特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