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木贼镰孢基因功能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微生物学杂志 2021 CSCD

摘要:为挖掘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 (Corda) Sacc.)的产毒基因及明确其进化关系,通过BLAST软件与GO、KEGG、COG、E职NOG、CAZy等14个数据库结合的方法对其全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并挖掘产毒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及运用色谱技术研究产毒基因的分泌规律;以麦根腐平脐蠕孢、燕麦镰孢、尖孢镰孢、假禾谷镰孢、茄病镰孢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并确定其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发现,木贼镰孢的功能基因达13 134个,占总全基因组的94.97%,并有多个与木贼镰孢细胞过程、新陈代谢、分子功能、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挖掘到2个与玉米赤霉烯酮合成相关的产毒基因ALM1和ALM2;且木贼镰孢在液体培养至第5~8天时,分泌玉米赤霉烯酮的速率最快.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木贼镰孢与参考菌株共有基因7 378个,与假禾谷镰孢的遗传距离最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及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木贼镰孢 KEGG 基因注释 产毒基因 玉米赤霉烯酮 比较基因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白兰瓜"引种史略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兰瓜"属于厚皮甜瓜的光皮品种类型,出产于"瓜果之城"甘肃兰州,为兰州名优农产品的佼佼者,在国际瓜果市场上曾享有盛誉。基于对相关史料和文献的初步梳理,以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张心一、华尔特尔·克莱·罗德明(Walter Clay Lowdermilk)等3位中美知名人士的相互关系和交往史为线索,探究了"白兰瓜"从美国引种到兰州的起因与动议、引进过程,以及试种与更名、推广与兴衰的部分史实。同时,对有关"白兰瓜"引种的"异说"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 白兰瓜 引种 史实 兰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居第二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次要致病类型中,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致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ODm尿素氮减量对河西绿洲灌区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新型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减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CK)和当地常规施氮(CFN)为对照,研究等氮量SODm氮(SODmN)、SODm氮减量10%(SODmN-10%)、 SODm氮减量15%(SODmN-15%)、 SODm氮减量20%(SODmN-20%)和SODm氮减量25%(SODmN-25%)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FN处理相比,当SODmN施用量减少15%并继续降低时,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SODmN-15%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相对较高,玉米产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经拟合,玉米最高产量对应的施氮量为313 kg/hm2,最高纯收益所对应的施氮量为292 kg/hm2。氮素的吸收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氮收获指数、氮素平衡和氮利用效率(SODmN-25%除外)均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河西绿洲灌区玉米施肥量较高,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后出现明显的氮过量,随着氮减量程度的加大,春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减量超过常规施氮量的20%时产量开始下降,但氮减量25%以内对玉米的产量并没有造成明显影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用SODm尿素氮替代普通尿素氮,可实现减少氮用量20%的目标,此时产量效益最大化,且氮的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春玉米 减量施氮 产量效益 氮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氮互作对灌区胡麻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适用于灌区胡麻高产优质生产的密度和氮肥施用量,以内亚9号为材料,于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播种密度与氮对胡麻籽粒木酚素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分别为3.0×106、6.0×106和9.0×106粒每公顷,现蕾前结合灌水进行的氮肥追施量分别为每公顷0、16、32和48 kg氮。结果表明:在同一播种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增加;在同一施氮情况下,随播种密度增加,籽粒产量提高。随氮肥增加,油酸含量减少,亚油酸含量增加。随密度增加,亚麻酸含量也显著提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和氮对油酸含量影响显著;密氮互作对木酚素含量影响显著。相关性结果显示,籽粒木酚素、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两两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增产增效和胡麻籽粒特殊品质,灌区种植胡麻的推荐播种密度为每公顷6.0×106粒,追施氮16 kg·hm-2

关键词: 胡麻 播种密度 木酚素 脂肪酸组分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与有机肥结合对旱地覆膜春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碱解氮累积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瘠薄的土壤、较低的氮肥固持率和传统的一次性基施化肥制度造成覆膜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氮供需不平衡,引起早衰和水分生产潜力限制的问题。于2016—2017年,在陇中雨养农业地区进行大田试验,化学肥料氮磷钾肥按照传统施肥量相同基施的情况下,布置全膜覆土(PMS)、全膜覆土+高量有机肥(PMO)、裸地(CK)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土壤碱解氮变化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特征方面,PMO较PMS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平均提高11.93%,进一步提高拔节—抽穗和灌浆—成熟阶段干物质量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最大增长速率及生育期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11.53%和11.42%,快速生长期无显著延长;PMO较PMS和CK处理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分别平均提高42.79%和43.73%,0—5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SA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10.67%和42.80%;PMO较PMS播前至收后0—50 cm土层SAN累积量降低幅度减少111.15%和增加SAN下移趋势;与PMS相比,PMO进一步优化产量构成,显著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但显著降低氮素偏生产力和增加收后土壤SAN累积量。因此,化肥和高量有机肥基施可提高半干旱区覆膜小麦干物质累积速率和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扬花后低氮素限制,促进增产,但增加土壤氮素残留量,可以通过合理减施措施加以调控。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化肥基施 有机肥 干物质积累 土壤氮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组分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最佳种植密度有利于对不同叶型马铃薯品种的田间管理,而且在高产同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量组分。为研究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的相互关系,找到不同叶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选取株型直立的中晚熟代表品种Atlantic(叶上冲型)和甘农薯7号(叶平展型),固定行距70cm,设置30、25、20、15和10cm 5个株距,测定了植株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块茎产量组分,并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品种性状差异以及植株性状和产量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田间鉴定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株高、节间距、披垂度和叶面积指数增加,茎粗、垂角和叶夹角降低,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增加,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降低。相对于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披垂值显著增加。株距为15~30cm时,2个品种种植密度的提高均可以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小区产量。结果表明,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在株距25cm、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在株距20cm时,植株冠层结构分布最佳,商品薯率和小区产量较高,为最适种植密度。

关键词: 马铃薯 植株性状 叶型 种植密度 产量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对白粉病抗性与叶片结构的关系

果树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梨树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叶片结构的关系。【方法】2018—2020年连续调查8个梨树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室内观测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和茸毛密度、蜡质含量、比叶重及横切面组织结构特征。【结果】不同梨树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抗性品种间叶片的气孔密度、比叶重差异不显著,与品种抗病性无关;不同抗感品种间蜡质含量不同,抗病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抗性品种间茸毛数量不同,抗性品种叶背面没有茸毛,感病品种没有茸毛的病情指数低,有茸毛的病情指数高,茸毛的数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叶片的显微结构特征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梨树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不同,梨树叶片蜡质含量及茸毛密度可以作为梨树白粉病抗性鉴定的主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梨树 白粉病 叶片结构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起向日葵盘腐和瘦果花皮的根霉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霉(Rhizopus spp.)引起的盘腐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近年甘肃酒泉的食用向日葵制种田和生产田,向日葵根霉盘腐和瘦果"花皮"发生严重,重病田盘腐病的发病率达100%,给该地区食用向日葵制种和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2017年和2018年从酒泉食用向日葵罹病花盘和"花皮"瘦果样本上分离得到34株根霉属真菌,样本检出率达100%。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少根根霉(R.arrhizus)。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葡枝根霉可侵染向日葵的舌状花和花托,引起褐色盘腐;少根根霉和葡枝根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侵染向日葵叶片和胚根。葡枝根霉引起向日葵盘腐病在我国系首次报道。

关键词: 向日葵 盘腐病 葡枝根霉 少根根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特征分析

草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土壤肥力特征 作物产量稳定性和持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