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在低蛋白饲粮中添加植酸酶、NSP酶和有机微量元素对肥育猪养分排泄量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低磷和低微量元素饲粮添加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NSP酶)和氨基酸微量元素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养分排泄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组,1组为对照组(蛋白质水平16%),2~5组蛋白质水平为13%,加植酸酶,其中:2组适宜降低铁锌铜水平;3组添加有机微量元素;4、5组分别添加120、240mg/kg NSP酶。试验期46d。结果表明,各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4、5组比1组料重比分别降低1.78%(P<0.05)和1.42%(P<0.05);与1组相比,2、3、4、5组粪N含量分别降低21.85%、19.87%、23.51%和24.83%,差异均显著(P<0.05),粪P含量分别降低40.55%、41.47%、39.17%和41.94%,差异均极显著(P<0.01),粪Cu含量分别降低61.83%、60.68%、65.03%和62.20%,差异均极显著(P<0.01),粪Fe含量分别降低33.95%、33.64%、34.93%和34.71%,差异均显著(P<0.05),粪Zn含量分别降低39.50%、40.11%、42.43%和40.48%,差异均显著(P<0.05)。可见,降低肥育猪饲粮蛋白质水平3个百分点、总磷水平0.1个百分点和铜铁锌适量水平并添加植酸酶可显著减少粪氮、铁和锌含量,极显著减少粪磷、铜含量,对生长性能无影响;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量替代相应的无机盐及添加NSP酶均未影响粪中相关养分的含量;添加NSP酶对料重比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低蛋白饲粮 低磷 低微量元素 生长性能 养分排泄量 肥育猪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6
摘要: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弥补不良年景损失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的生理基础、应用范围、栽培技术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内容,为促进新型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田间自然热罩治疗柑橘黄龙病的效果分析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柑橘黄龙病防控新途径,利用夏秋季强太阳光照,开展自然热罩处理对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2012年和2013年8—9月,分别选取40株PCR检测结果为阳性、5~8 a生的芦柑病树为试验对象。按每5株为1组,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为覆盖热罩处理组,其余4组为对照组。处理组病树用聚氯乙烯薄膜覆盖,地面以土块压实,并在病树正上方的覆盖薄膜上打10个直径约2 cm的小孔,覆盖时间7 h(10:00—17:00),间歇处理3次;对照组病树不做热罩处理。以温度数据记录仪,每5 min记录1次处理与对照温度数据。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选10株处理组及对照组病树进行症状评价,按病情分级计算其病情指数并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处理前、处理后30 d和90 d,分别采集症状明显的叶片提取D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病菌浓度。【结果】2 a处理结果表明,病树经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90 d后症状明显减轻,抽生新梢,叶片正常成熟转绿,未出现新的黄化或斑驳等典型黄龙病症状,病情指数分别从67.00和68.33减为34.00和30.33,变化差异极显著;对照组病树病情持续加重,黄化症状更加明显,部分叶片出现木栓化,其病情指数分别从64.33和65.67增为89.00和87.00,变化差异极显著。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90 d病菌浓度分别下降了85.36%和81.67%,其中27株降低了90%以上;对照组病菌浓度分别增加了22.86倍和25.50倍,最多的增加了95倍。【结论】通过3次间歇性自然热罩处理,90 d后田间柑橘黄龙病树症状明显减轻,黄龙病菌浓度也显著降低,平均下降达80%以上,最高下降了99.98%,其中有67.5%的病树病菌浓度降低了90%以上;而对照组病树除1株外,其余病菌浓度均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了20多倍。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自然热罩 实时荧光定量PCR 防治效果 热处理


丝瓜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6 CSCD
摘要:对丝瓜(Luffa cylindrica)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58 073条unigene(序列总长约52 087 451 bp),共检测到8 693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平均分布距离为5.99 Kb;其中,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45.89%;其次,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38.89%。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以AG/CT为主,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AG/CTT为主。通过Primer 3.0设计得到7 563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SSR引物,对32种不同来源的丝瓜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22对(占73.33%)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32份供试材料分为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2类,这2类丝瓜可以进一步分别被分为2个亚群,丝瓜类群的划分与有无棱沟密切相关,与形状、颜色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对丝瓜转录组分析可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丝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基于ITS序列和BOX-PCR鉴定广叶绣球菌菌株
《中国食用菌 》 2016
摘要: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2010年福建省率先实现绣球菌工厂化栽培,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绣球菌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绣球菌"科研-基地-示范-销售"的产业化体系。据文献报道,东亚地区有3个绣球菌种,但是生产中所应用的菌株,目前并不清楚其种类。利用ITS序列分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5个菌株[SP-A、SP-B、SP-C(闽绣1号)、SP-D、80458],发现其均属于广叶绣球菌,并利用BOXPCR技术分析这5个菌株的差异,发现菌株80458与其他4个菌株相比差异很大。


T-DNA随机插入法获得甘薯蔓割病菌非致病生防菌株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号为50-5、55-7和103-4,其中50-5和103-4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非致病突变体均可和蔓割病菌发生营养竞争作用。通过提前对感病品种"新种花"接种非致病突变体,再接种蔓割病菌,结果显示当蔓割病菌和非致病突变体孢子浓度同为5×10~5 CFU/m L时,103-4和55-7分别预处理感病品种8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分别为86.95%和83.80%;50-5预处理16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为75.6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转化筛选非致病突变体的方法,成功获得3株蔓割病生防菌株,为深入开展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尖孢镰刀菌创造非致病生防菌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薯蔓割病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治 非致病菌株 农杆菌转化


一例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其病原的分离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引起2015年6月底福州仓山区某一养鸭场10日龄左右麻鸭发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经病毒分离、细菌分离纯化、PCR检测、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检测并分离到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该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与MPZJ1206株和GD株同源性最高,均为98.7%。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1型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关键词: 鸭甲肝病毒1型 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分离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