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复合养殖池塘构建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能量量化的角度分析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选择了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泖港,30°57′1.89″N,121°08′52.21″E)构建的分隔式和序批式2种复合养殖模式,并选择了1个传统池塘作为对照。根据2016年全年的实测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软件分析了3种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结果显示,传统池塘、分隔式池塘、序批式池塘饲料的营养传递效率(EE)最高,依次为0.77、0.75、0.99,饲料系数依次为2.5、2.8、1.6,表明按规格区分的序批式池塘系统更有利于饲料转化。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在传统池塘、分隔式池塘、序批式池塘中EE依次分别为0.7/0.09/0.39、0.8/0.02/0.12、0.77/0.89/0.07,表明枝角类能被系统有效利用,但不同养殖模式影响着不同浮游动物的营养传递效率。另外,降雨和底泥沉积物EE均小于0.1,表明功能组底泥沉积物和功能组降雨没有被系统有效利用。生态位重叠分析显示分隔式池塘猎物重叠度指数最大,序批式池塘捕食重叠度最大,表明分隔式池塘中饵料竞争强度大,序批式池塘来自于同一捕食者的捕食压力大,分隔式池塘可以通过加强区域水体流动来降低饵料竞争强度。能流分析显示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主要能量流动方式为牧食链。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分隔式和序批式复合池塘在系统成熟度上优于传统池塘,说明通过复合养殖模式的构建,在改变单一传统池塘生态脆弱和提高系统多样性上是可行的。

关键词: 池塘 复合养殖 Ecopath模型 营养传递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R模型比较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的生长特征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规模家系选育技术也称为现代育种技术,具有选择效率高、可抑制遗传衰退等优点,是进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基础。基于此,采用这项技术开展了大菱鲆快速生长性状遗传改良研究。为了系统评估大菱鲆快速生长选育的育种成效,运用C-R模型分别对选育出的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的非线性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选育出的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的生长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快速生长品系和普通养殖群体C-R模型的拟合度、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最大月增体质量分别为0.999和0.997、15.228和16.858月龄、716.712和619.862 g、111.711和78.061 g;快速生长品系的瞬时生长率、瞬时生长加速率、相对生长率分别在4.5~25月龄、3~13.8月龄、3~15月龄,高于普通养殖群体,在其他相应阶段,快速生长品系的瞬时生长率和瞬时生长加速率低于普通养殖群体,而相对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快速生长品系的始速点、拐点和终速点均比普通养殖群体提前,并且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12.35月龄)小于普通养殖群体(15.28月龄),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1 187.680 g)大于普通养殖群体(1 027.120 g),即基于家系选育技术获得的大菱鲆快速生长品系在较短的快速生长时间区间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净增体质量,取得了更大的遗传进展。

关键词: 大菱鲆 C-R模型 快速生长品系 生长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雄性生殖细胞冷冻保存及移植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离细胞冻存和组织块直接冻存2种方法,进行美洲鲥(American shad,Alosa sapidissima)精巢细胞的长时间冷冻保存(>250d),并比较分析2种不同冻存方法对美洲鲥雄性生殖细胞的冻存效果。解冻复苏后用Hochest33342和PI共染细胞核,分析统计各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显示组织块冻存方法所得精原干细胞和精母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分离细胞冻存的;而精细胞及其他细胞存活率在2种方法间无显著差异;特别是,镜检发现组织块冻存方法所得精子存活率高达93.83%,说明此冻存方法能同时高效地冻存美洲鲥各期生殖细胞,包括成熟的精子。同时,将组织块冻存的美洲鲥生殖细胞用PKH26染色标记后移植到出苗第1天的斑马鱼仔鱼中,在细胞植入后5d仍能在受体中检测到供体细胞,且有部分供体细胞能与内源生殖细胞共定位,表明经过长时间冷冻保存的美洲鲥生殖细胞仍具有生殖细胞特性,且能整合到斑马鱼受体性腺原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美洲鲥,或其他洄游性鱼类的生殖细胞发育、培养及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工作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生殖细胞 冷冻保存 细胞移植 精巢 美洲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的饵料优化研究

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并进行3个试验,研究培育合浦珠母贝幼虫的最佳饵料:(1)在10个500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密度为105个/mL的绿藻门、金藻门和硅藻门的10种单胞藻液400mL和饥饿的幼虫(5个/mL),摄食1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对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2)在育苗池中,给幼虫投喂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及两种单胞藻以数量比为1∶1的混合藻,每组饵料均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3)在20L桶中,幼虫密度为5个/mL,分别投喂密度为2×10~3、20×10~3个/mL和40×10~3个/mL的湛江叉鞭金藻,每种密度亦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状况。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日龄幼虫均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其中幼虫易消化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难以消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不摄食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随着幼虫的生长,部分或极少数幼虫摄食少量的杜氏盐藻和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与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时,幼虫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两种单胞藻的单独投喂(P<0.05);单胞藻投喂密度过高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因此,在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中应以易摄食和消化的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以及球等鞭金藻作为主要饵料,并进行混合搭配,少量多次投喂。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幼虫 单胞藻 投喂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不同蜕皮分期免疫酶、几丁质酶及蜕皮激素的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的差异,本研究对2种蜕皮不同分期(间期C期、前期D期和后期AB期)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几丁质酶(Chitinase)及蜕皮激素(MH)]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生长蜕皮各分期PO活力差异不显著,生殖蜕皮各分期PO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分期差异显著;间期时,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PO活性差异不显著;前期时,生殖蜕皮显著低于生长蜕皮;后期时,生殖蜕皮显著高于生长蜕皮。生长蜕皮各分期SOD活性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生殖蜕皮后期SOD活性显著低于间期和前期,间期和前期差异不显著;间期时,生殖蜕皮显著高于生长蜕皮,前期二者差异不显著;后期时,生殖蜕皮显著低于生长蜕皮。生长蜕皮各分期AKP、ACP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各分期差异显著,生殖蜕皮与生长蜕皮变化趋势相同;间期、前期、后期,生长蜕皮都显著高于生殖蜕皮。生长蜕皮时各分期Chitinase活力和MH激素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分期差异显著,生殖蜕皮时,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各分期差异显著;间期和前期,生长蜕皮显著低于生殖蜕皮,后期生长蜕皮显著低于生殖蜕皮。本文首次对脊尾白虾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蜕皮和生殖蜕皮因为卵巢发育而存在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虾蟹类蜕皮机制的研究、养殖业苗种的育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长蜕皮 生殖蜕皮 免疫酶 几丁质酶 蜕皮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2—2016年每年8月渤海鱼类资源量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鱼类群落进行了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根据组间差异种和组内相似种年际贡献率,筛选鱼类群落结构关键种,结果显示:(1)在29.93%~35.69%的相似性水平上,2012—2016年各年度渤海鱼类群落分组情况良好,相应MDS系数都小于0.2。(2)2012—2016年渤海鱼类组间种类组成差异都极显著(P=0.001),贡献组间80%累积差异性,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4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鳀(Engraulis japonicus)、3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黄鲫(Setipinna taty);组间差异性贡献率大于10%,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3个年度共有种仅有鳀,2个年度共有种仅有黄鲫。(3)贡献2012–2016年渤海鱼类群落组内相似性80%累积贡献率,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2个年度共有的种有鳀、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组内相似性贡献率大于10%,且出现率超过50%的鱼类,3个年度共有种有鳀,2个年度共有种有矛尾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4)依据2012—2016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中各鱼种累积贡献率和单贡献率的大小和出现频率,推断鳀是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首要关键种,其次为黄鲫,然后是矛尾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这4种鱼的站位平均资源量对中上层鱼类及底层鱼类站位平均资源量的比例及相关性和回归性,以及年度的优势度指数也证实上述关键种观点。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首要关键种为鳀,其次为黄鲫,渤海鱼类关键种的研究可为渤海捕捞产业的调整和渔业资源的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渤海 鱼类 群落结构 关键种 资源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养殖在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现场和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大型经济海藻——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氮营养盐的吸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个生长周期内(约200d),海带的湿重与养殖天数呈明显的幂函数(W=1.3886 t~(1.362),R~2=0.9611),海带湿重是长度的幂函数(W=0.0071 L~(2.0882),R~2=0.9392);海带的光合作用放氧速率(O_2mg/h)与湿重(g)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R~2范围为0.950—0.981),直线斜率(反应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光合作用放氧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096—0.195(平均0.191),养殖初期单位鲜重的光合放氧能力较弱,后期趋于稳定;不同部位海带藻片对TIN的吸收速率不同,中带部上部(60—110cm)和基部(20—50cm)的吸收速率大于中带部下部(150—200cm)和边缘部,氮饥饿后最初0.5—1h对TIN的吸收速率最高(0.6μmol/g WW),培养24h可去除介质中TIN(初始浓度24.2μmol/L,密度4g/L)的64.2%—97.1%,10℃条件下藻片对营养盐的吸收率和去除率均大于4℃。海带藻片对NO_3-N的吸收速率大于对NH_4-N的吸收速率,24h后对NO_3-N的收速率趋于稳定。结果显示,海带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光合作用产氧和营养盐吸收能力。海带养殖后期,每天可以增加氧气28.8g/m2(光周期按14h计算),收获时海带的平均碳氮含量分别为33.1%和1.8%,以桑沟湾海带养殖产量8.45万t计算,每年可移除2.8万t碳和1538t氮,海带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中具有较高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 海带 生长 光合作用 氮营养盐吸收 生态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和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离好氧反硝化细菌,探究其好氧反硝化过程。利用BTB培养基,从珍珠龙胆(♀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物滤池中筛选出具有硝酸盐去除能力的细菌,并选择脱氮效果良好的菌株进行好氧反硝化反应器的构建,开展反硝化应用研究。本研究共分离出8株具有去除硝酸盐能力的菌株,经反硝化性能测定,都可大幅去除硝酸盐,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选择Z1、Z8两株脱氮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好氧反硝化反应器的混合接种试验,结果显示反应器挂膜迅速、高效,接种2周后即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处理状态,硝酸盐去除率超过98.8%(约0.827g NO-3-N/(m2·d)),总氮去除率超过71.8%(约0.687g TN/(m2·d)),亚硝酸盐和氨氮的积累不明显,脱氮效果良好。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细菌 生物反应器 生物脱氮 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湿地基质氧化还原酶与净水效果的相关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氧化还原酶活性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探讨将基质酶活性作为评判人工湿地整体去除效能的指标,本研究以生物陶粒和鹅卵石为基质并搭配种植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美人蕉(Canna indica)和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2016年6月至11月每月采样1次,对基质中4种氧化还原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并从酶学的角度探讨这4种氧化还原酶的活性与养殖尾水中总氮(TN)、硝态氮(NO_3~–-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3–)-P)、COD_(Mn)去除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氧化还原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酶活性分别在植物生长高峰期的8月和9月达到最高;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夏季(6—8月)变化不大,植物生长末期达到最高。空间分布上,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沿垂直方向分布表现出相同趋势,即表层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脱氢酶活性与COD_(Mn)的去除率显著正相关(R~2=0.6783,P<0.05);硝酸还原酶活性与NO3–-N的去除率显著正相关(R~2=0.6768,P<0.05);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TN、NO_3~–-N、TP、PO_4~(3–)-P以及COD_(Mn)的去除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认为,脱氢酶可作为人工湿地中去除COD_(Mn)的效能指标,硝酸还原酶可作为人工湿地中去除NO_3~–-N的效能指标。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氧化还原酶 时空分布 酶活性 水体净化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对团头鲂幼鱼血清~1H NMR代谢组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团头鲂对锌(Zn)敏感的代谢标志物,以3种Zn含量分别为7.4、32.1和332.4 mg/kg的半纯化饲料(分别标记为L、M和H组),喂养初始体质量为(3.6±0.1)g团头鲂12周,应用1H(氢谱)核磁共振波谱法(1H NMR)检测团头鲂血清代谢物的种类和浓度,再用最小二乘法判别(PLS-DA)和变量重要性(VIP)分析3个处理团头鲂血清的代谢轮廓和主要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血清中52种代谢物被定性和定量,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3种、有机酸16种、糖类4种、核酸组分4种、维生素3种和其他组分2种,经PLS-DA和VIP分析,3组的代谢轮廓相异,其中L组血清中脯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和葡萄糖含量较M组高,H组血清中则有12种氨基酸和葡萄糖含量较M组高。差异代谢物依次为脯氨酸、乳酸、葡萄糖、丙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肌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牛磺酸、丝氨酸、τ-甲基组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甘露糖。以上结果显示,饲料中Zn缺乏和过量会抑制团头鲂的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脯氨酸、乳酸和葡萄糖是团头鲂对Zn敏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团头鲂 代谢组 脯氨酸 乳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