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ATR-THz波谱结合PLS-DA对陈化小麦快速无损鉴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TP附件采集了人工控制条件老化小麦样品的太赫兹波谱数据,并在PCA综合得分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集,建立陈化小麦的快速无损鉴别PLS-DA模型,并对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针对吸收系数谱,所建模型的校正集实验组、对照组以及交互验证实验组、对照组正确率分别为84.2%,94.7%,84.2%和81.6%,外部验证集实验组、对照组正确率分别为73.7%和100.0%;针对折射率谱,所建模型的校正集实验组、对照组以及交互验证实验组、对照组正确率分别为84.2%,92%,76.3%和76.3%,外部验证集实验组、对照组正确率分别为84.2%和89.5%。研究表明,ATR-THz技术在陈化小麦无损鉴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太赫兹波谱 衰减全反射 小麦 综合得分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风送式水稻侧深精准施肥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中国水稻施肥机械化程度低,传统撒施肥料利用率低、施肥量大的现状,结合侧深施肥农艺特点,对风送式排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研制了风送式水稻侧深精准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与乘坐式插秧机配套使用,采用电机驱动排肥、风送肥料、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测速的工作原理,侧位深施化肥的施肥方式,采用车辆行驶速度与排肥驱动电机转速实时匹配的精准施肥控制方法。设备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开展了田间实际作业试验。试验表明,该装置与插秧机配合使用时能一次性完成插秧与侧深精准施肥作业,当预置施肥量为300 kg/hm2,车辆稳定行驶速度为1 m/s时,施肥量偏差控制在5.82%以内,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生产需求。该研究为开展水稻变量施肥控制技术研究和水稻侧深施肥装置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农作物 风送式 精准施肥 侧深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食生产潜力中长期预测的验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摘要: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粮食生产潜力中长期预测的"综合预测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预测误差大小反映中长期生产潜力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或蔬菜、水果面积大幅度增加而短期内使粮食单产下降;(2)就"综合预测模型"中长期生产潜力预测精度而言:国家级大于省级和地区级、省级和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预测精度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3)粮食生产潜力中长期预测"综合预测模型"是科学的、准确的和实用的,可作为今后粮食生产潜力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关键词: 粮食生产潜力 中长期预测 综合预测模型 验证

基于三维点云的玉米果穗几何建模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穗是玉米产量的构成器官,为构建高精度玉米果穗几何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玉米果穗几何建模方法。针对玉米果穗形态结构特征,选取Artec Spider三维扫描仪搭建玉米果穗点云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并获取果穗点云,然后通过点云配准、重采样和孔洞修补操作得到高质量果穗三维点云,最后基于Voronoi图的网格重建方法重构果穗网格模型。结果表明,所重建的玉米果穗具有较高的真实感,且与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相比精度大幅提高。基于三维点云的玉米果穗几何建模对于玉米果穗的种质资源保存、基于三维数据的果穗考种、玉米器官三维模板资源库构建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玉米 果穗 三维重建 点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素内酯对豇豆冷害的控制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处理对豇豆冷害现象的控制,将豇豆分别用0.5、1、2、4、8μmol/L BR溶液浸泡10 min后沥干,用0.03 mm厚度的PE保鲜膜包装后置于4℃冷库中贮藏,每2 d测定豇豆的感官评分和冷害率,通过此研究发现1μmol/L BR处理效果最佳;然后将豇豆用1μmol/L BR溶液浸泡10 min后沥干、用0.03 mm厚度的PE保鲜膜包装后置于4℃冷库中贮藏,每2 d测定与成熟衰老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 BR处理能够延缓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上升,抑制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下降,提高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CAT)活性,保鲜效果显著(p<0.05)。

关键词: 豇豆 油菜素内酯 冷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在土壤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

摘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以快速、无损、分析成本低且可多元素同时分析和原地检测的优点在重金属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土壤重金属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简要阐述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检测土壤重金属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国内外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对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在土壤重金属检出限、模型方法优化和X射线荧光土壤重金属检测仪研制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在检测模型分析方面,发现采用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结合算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模型的实用性;检测仪器的研发趋势为小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方便快捷和检测精度提升。最后展望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在土壤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土壤重金属 检出限 模型优化 检测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氮素释放特征及其在番茄上的应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摘要:应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释放曲线为抛物线型(L)和S型(S)的包膜控释尿素(L120d、S80d)在4种温度条件下(10、15、25、35℃)的氮素释放规律,并依托SUGIHARA和LOGISTIC模型探明了L120d和S80d氮素释放速率常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设施番茄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田间条件下控释氮素释放特征及其对番茄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培养条件下L120d和S80d氮素释放速率显著受温度影响,4种温度条件下释放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2~0.0212/d和0.043~0.279/d,释放曲线分别呈现出抛物线型和S型特点。田间设施土壤条件下L120d氮素释放特征与室内培养条件下相吻合,S80d释放周期差异达到30天以上,L120d和S80d氮素释放规律迥异。与普通尿素底施加3次追肥相比,施用L120d和S80d控释尿素的番茄产量较等氮量普通尿素(N 200 kg/hm2)和常规施氮量(N 400 kg/hm2)处理分别增加了7.8%、7.2%和5.4%、4.8%;氮素利用率提高了5.5~10.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2817、13375元/hm2。此研究为控释肥料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包膜尿素 氮素释放 设施番茄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智能出入库设备的农产品流通追溯方法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解决农产品出入库过程中物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为提高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信息对接与追溯能力奠定基础。在农产品出入库过程中引入自主研发的智能出入库设备,作为物流追溯信息采集与关联的载体。基于该设备提供的无线传输、条码扫描、气缸剔除和显示控制装置,开发控制农产品出入库过程的自动装卸货软件系统。实现出入库环节中的产品滚动扫描与订单自动核查,使农产品追溯从订单级别提高到产品级别;将本方案应用于北京市某农产品合作社,通过测试表明,经过初选的待选产品中订单查出率和核查成功率均达到100%以上,单一产品的核查时间为1.5s,明显快于人工操作。智能出入库设备能显著提高农产品在流通过程的追溯能力。

关键词: 农产品 追溯 智能出入库 订单核查 信息对接

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饲用乳酸菌微胶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乳酸菌微胶囊技术是将核心菌体包覆于胃不溶、肠溶性的安全、特殊壁材中,可增加菌体对不良环境(胃液、胆盐等)的抵抗力,使其顺利到达肠道以发挥益生作用,且利于储存、加工和运输。利用喷雾干燥技术进行微胶囊制备具有包被速率快、生产成本低、适用于连续化生产等优点,但由于其存在较高进出口风温度及快速脱水过程,对于饲用乳酸菌的微胶囊制备在壁材物质及制备参数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为此,作者从工艺过程、壁材选择、工艺参数选择及其产品效果分析等方面,对近年来喷雾干燥技术在乳酸菌微胶囊制备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推动乳酸菌微胶囊制剂的研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喷雾干燥技术 微胶囊 喷雾干燥 饲用乳酸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特拉津胁迫对菖蒲的生理毒性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阿特拉津对菖蒲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阿特拉津浓度和培养时间在抑菌和不抑菌条件下对菖蒲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丙二醛含量(MDA)、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和最大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抑菌条件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叶绿素a/b值无显著变化;MD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培养第5周,≤2 mg·L~(-1)处理的MDA含量恢复至对照水平;SOD和POD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和处理浓度增加均无显著变化;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0.5 mg·L~(-1)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 mg·L~(-1)处理培养1~4周显著低于对照,第5周时恢复至对照水平。抑菌条件下,培养第1周叶绿素含量和Fv/Fm均显著低于不抑菌处理,培养4~5周时,≥1 mg·L~(-1)处理Fv/Fm亦显著低于不抑菌处理;整个试验期间≥2 mg·L~(-1)处理Fv/Fm均显著低于对照水平。可见,菖蒲对阿特拉津胁迫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水培系统中的微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阿特拉津胁迫对菖蒲的毒性效应。

关键词: 阿特拉津 菖蒲 生理特性 水污染 抑菌条件 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