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研究河北省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以及对有关效益的综合评价,通过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河北省耕地利用各效益值的空间差异很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唐山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周围。研究成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耕地利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土壤水分布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免耕处理前期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成熟期30 cm以下土层明显增加;同一土层,深翻比浅翻含水量提高3.23%~8.41%,与不同翻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变化趋势一致;秸秆还田20 cm与35 cm对NH_4-N影响较小,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NH_4-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浅翻、深翻及深翻秸秆还田土壤NO_3-N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差异显著。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受年季间的影响变化,研究为农业生产综合配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黑龙江贫困地区葡萄庭院栽培模式探讨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8
摘要:利用庭院小气候优势在黑龙江省发展庭院葡萄生产,经济效益较好,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方式。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特点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结合区域特点,本文论述了几种适宜在黑龙江贫困地区推广应用的庭院葡萄生产模式,以期为贫困地区农业人口脱贫拓展有效途径。


生防制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制剂禾力素对大豆生长及对根部病害的影响,采用包衣、叶面喷施及纳米富硒包衣3种禾力素处理方式,测定了不同时期各处理对大豆植株生理活性和大豆胞囊线虫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幼苗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大豆幼苗的生理活性,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种子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53,0.83和0.82 mg·g~(-1);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48,0.69和0.26 mg·g~(-1);禾力素叶面喷施处理则分别增加1.14,0.37和0.36 mg·g~(-1)。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种子包衣处理防病效果大于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大于叶面喷施,其4个生育时期的平均防效为54.77%、33.43%和25.95%。
关键词: 生防制剂 大豆胞囊线虫 蛋白质 叶绿素 可溶性还原总糖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科学技术创新 》 2018
摘要: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的关注和扶植程度越来越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对农业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农业产业的持续扩大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通过系统的转化和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的运行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与推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提出创新性策略。


多元统计分析法在大麻资源评价与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阐述大麻的纤维产量与大麻的多项农艺性状以及生育期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来研究大麻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大麻资源变异与环境因素互作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大麻资源的遗传分布整体上与地理位置相关,其干茎产量是由原茎产量和脱水率决定的,也受栽培条件所影响。本研究将分子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的生物学试验结果相结合,能系统全面地剖析大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品种引进、杂交育种、种质资源保护,优异大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田间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叶片超微结构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分根区交替灌溉对马铃薯叶片超微结构及生理性状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根交替灌溉对马铃薯叶片细胞超微结构、植株农艺性状、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分根交替灌溉处理在受到干旱胁迫时马铃薯植株叶片较常规灌溉处理气孔器密度低、闭合程度大,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受损程度小,叶片细胞保证了细胞器的功能,使马铃薯植株表现较强抗旱性。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在不同灌溉条件下随着含水量降低,分根交替灌溉处理较对照处理更能增强细胞抗氧化活性。分根交替灌溉处理的SOD、POD、CAT活性在各含水量时期均高于CK处理,随土壤含水量降低植株抗氧化能力更强;MDA活性较对照处理低,因此,受氧化胁迫轻。分根交替灌溉能有效促进马铃薯植株整体生长势。控水灌溉复水后,植株整体变化和累积速率高于CK处理,保证马铃薯产量。以上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诱导马铃薯植株的细胞超微结构和生理酶活性的正向调节,增强了马铃薯对于干旱刺激的应激反应能力,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抗旱能力。[结论]该研究为非充分灌溉下的马铃薯高效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