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退耕还林地柠条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水分及牧草组成的影响研究
《宁夏农林科技 》 2009
摘要:通过对退耕还林地不同种植密度的6龄柠条间牧草和土壤水分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壤含水量随着柠条带距的减小而减少,在11.5m或更小带距时,30~60cm土层中形成一个土壤水分亏损区,当带距减小为6.8m时,土壤水分亏损加重,且向70cm发展;6.8m带距间草地在6月上旬到7月下旬,0~60cm土层含水量低于1.8%,致使丛生禾草与根茎型牧草不能生长。(2)随着柠条带距的减小,即从15.4m减小到6.8m时,多年生牧草在盖度、密度、产量上分别从39.3%、70株/m2、387.5kg/hm2,下降为29.3%、37株/m2、310.0kg/hm2,分别下降了25.5%、47.1%、20.0%;带间草本层盖度与带距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3+1.16X(R=0.998,P0.01<0.998);带距与带间多年生牧草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9.13+3.79x(R=0.97,P0.01<0.97)。说明柠条种植密度的增大对多年生牧草尤其是甘草抑制更加显著。(3)在宁夏盐池这种荒漠化草原进行退耕还林(柠条),带距应在15m或更宽为宜。


肉苁蓉寄生生长形态发育
《植物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是一种沙生根寄生濒危药用植物。利用光镜和电镜手段,采用人工培养和诱导等方法详细观察并研究了肉苁蓉寄生生长过程中种子萌发、吸器产生以及植物体形态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1)人工可以诱导肉苁蓉的种子萌发。肉苁蓉种胚具有明显的极性,珠孔端细胞小于合点端,珠孔端细胞分化、生长并产生白色的类胚根状结构。(2)有些化学物质可以诱导初生吸器的产生。用2,6二甲氧基-对苯醌培养肉苁蓉24-26小时后,其先端膨大并产生突起,形成类似根毛状的结构,即初生吸器。(3)肉苁蓉属于主动寄生植物,其在初生吸器与寄主幼根黏连后产生次生吸器。肉苁蓉与寄主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共培养,其初生吸器主动与寄主幼根(0.1mm左右)黏连,穿过寄主根表皮和皮层后与维管束连通形成次生吸器,肉苁蓉植物体分化、发育的基本组织形成。被寄生后的奇主根横向发育加快,同时肉苁蓉植物体开始分化和发育。(4)肉苁蓉可以寄生在寄主幼根(0.1mm左右)的任意部位。


小麦合理价格区间测定与分析
《农业科技与信息 》 2008
摘要:1关于合理价格的理论探讨小麦合理价格的合理应体现3个方面:①合理价格的测定一要能够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即合理价格得出必须既要体现商品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又要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供求因素对于价格的影响。②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通过运用非对称核算理论对小麦生产成本价格进行核算,揭示政府所谓的保护价实际上是市场价格规律的正常表现。③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1]。


灌丛内人工林窗的相对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条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08
摘要:为加快延安地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进程,探讨不显著降低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科学合理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采用照度计测定和烘干法,测定密闭灌丛内鱼鳞坑和条带人工林窗相对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鱼鳞坑林窗与灌丛内相对光照强度相差不大,灌丛展叶期阴坡坡面日平均相对光照强度分别是44.54%和36.48%;生长季节坡面日平均相对光照强度小于10%,7月中旬分别为7.30%和3.33%,10月中旬分别为9.81%和4.08%。2)条带林窗坡面日平均相对光照在4月中旬、7月中旬和10月中旬分别为76.38%、71.92%和65.70%,是灌丛内相对光照强度的2.09、21.60和16.10倍;植物生长期上午有效光合作用强烈的08:00—11:00,相对光照强度超过80%,下午高温强光辐射时,相对光照强度在50%左右或以下。条带林窗一方面上午可增强光照强度促进苗木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或减少苗木遭受下午强光的伤害。3)植物整个生长发育季节内,条带林窗0~10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4、61、0月份分别高出灌丛内2.41%、1.48%和3.17%;鱼鳞坑林窗内,6和10月份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86%和1.87%。条带林窗内光照得到调整,土壤含水量增加,对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红提葡萄延迟栽培设施结构及整型修剪技术
《北方园艺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该试验探索适宜设施红提葡萄秋延后栽培的栽植密度及设施结构,创造性提出单主干双蔓"Y"架和单干交叉"V"架整型方式,栽植1 482株/667m2,产量连续稳定2 000 kg/667m2,为宁夏现代设施果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转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水稻的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冻融法将含有大豆铁结合基因的质粒pGTV-35S-fer转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中,以宁夏4个水稻主栽品种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愈伤组织,经2轮次除草剂筛选获得了再生植株。经过对转化植株的PCR扩增检测,证明外源大豆铁结合基因已经转入宁夏水稻植株中。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在水稻种子中特异表达,转基因植株种子中的铁含量是未转化植株的1.7~2.2倍。


宁夏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8个稻瘟病菌小种对10份宁夏水稻主栽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抗性,有2个品种对参试菌株全抗,有4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50.0%以上。对宁夏不同稻区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鉴别品种的毒力频率分析,提出宁夏稻瘟病菌对含有Pi-ks、Pi-a、pi-19(t)抗性基因的品种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具有Pi-z、Pi-ta、pi-b等抗性基因的品种可作为抗源利用,在水稻育种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