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稻田施用菌渣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通过采集6个不同菌渣用量处理的土壤,在实验室进行土壤筛分,研究稻田施用不同用量菌渣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并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总体来看,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的优势粒级为>2.0、>0.5~1.0和>0.25~0.5 mm,施用菌渣提高了土壤中>2.0mm团聚体含量,且菌渣施用量越高,>2.0 mm团聚体含量越高。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菌渣用量的提高而增加(中量菌渣处理除外)。分形维数随菌渣用量的提高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MWD和GM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0和>1.0~2.0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别与MWD和GMD呈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指标MWD和GMD适用于该菌渣处理的>2.0和>1.0~2.0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

关键词: 菌渣 土壤团聚体 稻田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灌溉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沼气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沼液灌溉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沼液灌溉量处理的玉米,其果穗、秸秆及总产量均高于清水及习惯施肥的对照,且产量随着沼液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沼液 玉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氨氧化古菌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氨氧化古菌对土壤氮素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长期定位施肥黄泥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氨氧化古菌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在福建省农科院试验站上进行,以30年长期定位施肥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克隆文库技术,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1)不施肥(CK);2)单施氮磷钾肥(NPK);3)氮磷钾肥配施牛粪(NPKM);4)氮磷钾肥配施秸秆(NPKS)。小区面积为12 m~2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土样采集时间为2012年10月份(水稻收获后),测定土壤养分和氨氧化古菌的数量及多样性。【结果】1)与CK相比,NPKM和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NPKM和NPKS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与CK相比施肥均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NPKM和NPK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含量,NPKM处理全磷含量最高;仅NPKS处理能显著增加全钾含量。3)与CK相比,长期施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效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含量,并且NPKM处理AN和AP含量最高,NPKS处理中AK含量最高。4)与CK相比,长期施肥均对土壤pH值无显著影响。5)与CK处理相比,NPKM和NPKS处理的amoA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68.4%和95.7%;单施化肥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土壤氨氧化古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6)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影响土壤氨氧化古菌的种群结构,单施化肥增加了土壤AOA的多样性,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则降低了AOA的多样性。7)本试验中得到的土壤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序列均为不可培养的古菌,包括泉古菌(Crenarchaeote)和奇古菌(Thaumarchaeote)。本试验所得氨氧化古菌绝大多数与来自土壤、沉积物的amoA基因克隆非常相似,少数与水体环境相似。【结论】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均为不可培养的古菌,包括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奇古菌(Thaumarchaeota),然而水稻土壤养分和氨氧化古菌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单施化肥的作用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以及氨氧化古菌的生长增加了氨氧化古菌优势菌群的比例。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氨氧化古菌 丰度 克隆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的ISSR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5份南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获得条带125条,多态性占115条,10条条带为所有南瓜品种所共有,平均每个引物的条带数为10.42条,多态性比例为92%。通过Ntsys2.10e软件计算出85份南瓜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0.384 0~1.000 0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收集的南瓜品种分为三类:分别是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其中亲缘关系较近的是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与印度南瓜的亲缘关系均比较远。本研究为南瓜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瓜 I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新品种‘如玉53号’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摘要:‘如玉53号’苦瓜是以‘美冠-49’为母本,‘K0816’为父本配制选育而成的苦瓜一代杂种,中早熟。瓜长棒状,皮绿色具有光泽,纵条间圆瘤。瓜长35cm左右,横径6~7cm,肉厚1.0cm,平均单瓜重500g。肉质甘脆微苦,品质好。每667m2产量2 000~3 000kg,适合福建省及周边地区种植。

关键词: 苦瓜 杂交一代 如玉53号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RLRs和IFN基因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摘要:首次建立以GAPDH为内参,同时检测鸭RIG-I、MDA5、IFN-α和IFN-γ等4种mRNA相对表达量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T-FQ-PCR)。以目的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熔解曲线、重复性及稳定性分析。该方法 Ct值线性范围为12.0~32.0;目的基因(RIG-I、MDA5、IFN-α、IFN-γ)和内参基因(GAPDH)的扩增效率均在95%~105%,其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都只出现1个特异性单峰,无引物二聚体或其他非特异性产物生成,RIG-I、MDA5、IFN-α、IFN-γ和GAPDH的Tm值依次为(81.9±0.33)、(81.9±0.32)、(93.6±0.23)、(81.8±0.28)、(87.8±0.24)℃,其敏感度均达到100copies·μL-1,重复性和稳定性好,为从mRNA水平上深入研究RIG-I样受体、干扰素与鸭机体免疫功能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RIG-I样受体 干扰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复硝酚钠对番茄保花保果及产量的影响

东南园艺 2015

摘要:本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复硝酚钠对冬春大棚番茄保花保果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的复硝酚钠浓度,对番茄都具有较好的保花保果效果,与对照相比产量可提高31.08%~37.13%,以2 400倍的药剂浓度效果最好。

关键词: 复硝酚钠 番茄 保花保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菜类蔬菜营养液膜无土栽培技术

福建农业科技 2015

摘要:总结了叶菜类蔬菜营养液膜无土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营养液膜无土栽培所需的设备准备、育苗、移植、栽培管理与采收等措施。

关键词: 叶菜类蔬菜 营养液膜 无土栽培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香型绿茶的研究进展及品质特征

福建茶叶 2015

摘要:花香型绿茶即采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按绿茶标准采摘鲜叶原料,同时按绿茶加工工艺流程(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结合乌龙茶中的晒青、摇青方法加工而成的。花香型绿茶干茶具自然花香,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持久,滋味浓爽带花香,叶底黄绿明亮,具有乌龙茶的自然花香。据调研,花香型绿茶是当前绿茶消费市场的新宠,价格一路飙升,供不应求。1花香型绿茶的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两优676再生季百亩示范片通过验收

福建稻麦科技 2015

摘要:2015年10月22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福建农林大学、海南大学农学院、福建省种子管理总站等同行专家,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华南稻区早晚兼用型超级籼稻高效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建立的广两优676再生季百亩示范片进行产量现场验收。示范片面积129.4亩,经田间考察,选择有代表性的3类田块,每类田块实割一分地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