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多功能性
《世界农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日本都市农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都市农户占日本农户总数的25%,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7%,尤其是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种植比例较高。本文从都市农户的结构特征入手,对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做法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本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25基因选育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选育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是选育抗稻瘟病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材料BL47为抗性供体亲本、福稻B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从F2代起利用分子标记Si13070C检测Pi25基因,从F3代起结合稻瘟病重发病区苗瘟鉴定,从BC1代起对不育系植株进行花粉育性鉴定,筛选出5份具有中抗以上水平的候选不育系,其中不育系CP4A具有良好的不育性和开花习性,所配组合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Si13070C检测Pi25基因并结合田间苗瘟鉴定在选育抗性育种材料上是有效的。


高CO_2浓度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取食量及其体内生化物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测定了高CO2浓度(750μL·L-1)和对照CO2浓度(370μL·L-1)2个不同CO2浓度下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取食量的变化,比较3龄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处理下,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取食量显著增加;3龄幼虫体内蛋白含量较对照CO2浓度处理幼虫的蛋白显著增加,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莲草直胸跳甲3龄幼虫体内消化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酶活力显著降低。高CO2浓度影响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取食量、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酶活性,对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莲草直胸跳甲 高CO2浓度 取食量 营养物质 消化酶


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及斯氏钝绥螨的毒力比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及斯氏钝绥螨的毒力差异,为利用天敌昆虫和虫生真菌协同控制榕管蓟马等害虫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室内测定榕管蓟马成虫和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受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构建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比较供试菌株对榕管蓟马成虫及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LC50和LT50。【结果】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侵染后,榕管蓟马和斯氏钝绥螨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的升高及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但榕管蓟马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及死亡趋势的变幅均明显高于斯氏钝绥螨,其中1.00×107和1.00×108 mL-1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侵染10d,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仅是榕管蓟马成虫的13.30%和27.94%。构建的榕管蓟马和斯氏钝绥螨TDM模型均能通过Pearsonχ2和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相吻合,能够无偏地描述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成虫和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时间-剂量互作效应。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均明显强于斯氏钝绥螨,5个不同浓度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斯氏钝绥螨雌成螨的LT50均超出TDM模型估测范围,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受侵染3d后的LC50是同一侵染时间榕管蓟马成虫LC50的2.51×102~1.29×105倍。【结论】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对榕管蓟马的毒力较强,而对斯氏钝绥螨的毒力较弱,榕管蓟马对供试菌株时间-剂量互作效应的响应要远强于斯氏钝绥螨。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榕管蓟马 斯氏钝绥螨 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 毒力


杏鲍菇脆片的杀青及干燥工艺优化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得到高品质、低能耗的杏鲍菇脆片加工工艺,研究了低温低盐杀青、蒸汽杀青、低温低盐-蒸汽杀青3种不同杀青工艺对杏鲍菇脆片表面颜色变化、POD残留活性及硬度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研究转换含水率、加热板温度、热风干燥温度、热风干燥总时间对杏鲍菇脆片真空冷冻-热风联合干燥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脆片的最佳生产工艺为4℃下低温低盐杀青60min、蒸汽杀青1 min,并经冷冻干燥(加热板温度35℃)至含水率45%后60℃下热风干燥(干燥总时间840min)。该研究为杏鲍菇脆片休闲食品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杏鲍菇 脆片 杀青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响应面法


福建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与S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了解猪流行性腹泻(PED)在福建省的流行和流行毒株S基因的变异情况,对2011-2014年采自117个规模猪场的295份疑似PED的病料进行检测,对14株具有代表性的PEDV毒株进行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4年病料阳性率分别为87.30%、75.00%、40.91%和34.15%,总阳性率为69.49%,虽然PED阳性率在福建省有下降趋势,但仍较高。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14株PEDV分离株S基因核苷酸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8.5%~100.0%,与国内其他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3.3%~99.5%,其中与国内2009年以前流行的PEDV毒株的同源性较低;与2008年泰国NPPED2008_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8%~96.1%;与CV777标准株的同源性为93.8%~94.1%。分离毒株的S基因片段氨基酸存在多个位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现象。遗传进化树表明14株PEDV分离株与2008年泰国NPPED2008_2毒株和2009年韩国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attenuated DR13弱毒株及CV777标准株亲缘关系比较远。14株PEDV的S基因序列已登陆Genbank。


蓝莓休克病毒的RT-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蓝莓叶片为试材,提取病毒RNA,根据已报道的蓝莓休克病毒(Blueberry shock virus,BlSh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RT-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对采集的20份疑似病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仅从感染BlShV的样品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而从其它蓝莓病毒及健康样品中未扩增到目的片段;该方法能检测到RNA原液的10-4倍稀释液,灵敏度较高。疑似病例检测结果与ELISA验证结果完全相符。试验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能够用于BlShV的现地检测。


圆果种黄麻新品种“闽黄1号”
《农村百事通 》 2015
摘要:"闽黄1号"平均株高335.27厘米,茎粗1.44厘米,鲜皮厚1.04毫米,第1分枝高度291.85厘米,笨麻率1 4.5 5%,干皮精洗率56.02%。该品种茎秆绿色,叶柄、托叶、花萼、蒴果淡红色,有腋芽,茎秆粗壮,梢部较粗,群体生长整齐。单叶互生,长卵圆形,平均长为13.0厘米,宽为5.8厘米。"闽黄1号"于2011—2012年在福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均低于1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7.607 5、12.067 1μg·mL-1。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异菌脲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2.976 3、37.579 5μg·mL-1,而其他DMIs类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μg·mL-1。此外,接菌前2h喷药,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