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高粱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我国高粱育种工作近几年来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遗传基础不够丰富,材料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对高粱抗性育种没有足够重视,对高粱原始材料的基础研究和系统性统计分析较少。通过对杂交组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对公顷产量影响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穗长>穗宽>株高>千粒质量>实际密度>实际株数,对穗粒质量影响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穗宽>穗长>株高>千粒质量>实际密度>实际株数。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着重选育穗长及穗宽有优势的新品种,保证新品种的单株产量以及总产量,并进行快速推广。


浅议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与技术 》 2015
摘要:随着目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不断提高,玉米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其增产技术变得愈发重要。栽培增产技术主要表现在培育单株苗种的生产力,改善苗种株型并增强群体苗种的生产量,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农业发展。为了提高我国玉米农作物的产量,针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以及技术特征和增产原理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进展详情。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确定山西主推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农艺性状、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净光合速率、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因品种不同,其净光合速率达到峰值的生育时期不同;郑单958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玉米群体产量最高,分别为13 657.83,12 998.50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可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平欧榛枝条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加快山西省平欧榛抗寒育种的进程,深入挖掘平欧榛抗寒资源,为平欧榛生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85-28’、‘达维’、‘薄壳红’、‘B-11’、‘玉坠’、‘84-72’、‘魁香’、‘辽榛3号’等生产中主要的8个平欧榛品种(系)成熟1年生枝条为试材,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对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及差异性分析,并结合露地越冬试验,分析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休眠主要低温期,各品种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降低呈递增趋势,且抗寒性强的品种较抗寒性弱的增幅大,平欧榛抗寒性与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性。试验各品种(系)抗寒性强弱顺序依次为‘B-11’、‘达维’、‘85-28’、‘84-72’、‘辽榛3号’、‘玉坠’、‘薄壳红’和‘魁香’,与冻害调查结果相吻合。


谷物培养基上白灵菇菌丝生长研究
《中国食用菌 》 2015
摘要:本研究以白灵1号为供试菌株,通过对菌丝萌发时间、颜色、密度、均匀度、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不同谷物(脱壳与不脱壳)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脱壳与否,白灵1号在供试的7种谷物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最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是脱壳高粱培养基,长势评分最好,为5分,平均生长速率最大,达5.892 mm·d-1,菌丝生长指数为29.44,其次为不脱壳的小麦和高粱培养基,最不适合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是水稻培养基,长势评分为1分,菌丝生长指数为1.75。


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方法,提高转化率,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品种,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方法]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3301ubi Ac)侵染转化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优化转化条件,探索燕麦、玉米和高粱遗传转化体系,探讨菌液浓度、种子萌发时间、超声波功率、乙酰丁香酮和草丁膦浓度对3种作物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6>OD600≥0.4时转化效果最佳;第1次超声波功率为900 W,处理时间为10 min;第2次超声波功率为200 W,处理时间为4 min效果最佳。转化效率最高;添加乙酰丁香酮对燕麦、高粱和玉米的发芽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转化效果有明显区别;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转化植株对草丁膦的耐受性差异不大,与非转化植株相比,0.8 mg/L除草剂胁迫下燕麦、玉米和高粱种子萌发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用1 mg/L除草剂溶液对T0和T1代转化植株幼苗进行筛选,转化植株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结论]经除草剂筛选和PCR对T0和T1代幼苗检测,初步证明获得了转化植株。


利用外源激素调控母猪繁殖节律的试验
《中国猪业 》 2015
摘要:在瘦肉型母本系"晋阳白猪"的培育过程中,为加快育种进程和选择强度,采取了同期发情和同期分娩两项繁殖节律调控技术并进行对比试验。同期发情试验选择健康、体况良好,发情正常的初产母猪,随机分成对照、试验两组,在第3个情期前3~4天在试验组母猪的颈部肌肉注射PG-600催情素;同期分娩试验选用初产母猪,随机分成两组,在妊娠母猪怀孕112天时。于上午的9:00-10:00,在试验组母猪的颈部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表明使用PG-600催情素能有效地使猪同期发情,并能使猪正常地排卵受孕;使用氯前列烯醇诱导分娩,不仅能缩短妊娠时间,而且能调节母猪集中在白天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