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钙果园桃小食心虫田间消长动态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桃小食心虫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为害多种寄主植物。蔷薇科的钙果(欧李)是一种新兴的果树产业,近年来受到了桃小食心虫的严重为害,但是并未有文章对其种群动态进行过报道。为了掌握钙果园桃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以对桃小食心虫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从而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对2008,2009年的钙果园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的田间虫量显著高于2009年,为2009年的1.05倍;2008年共出现3次成虫高峰,2009年只出现1次成虫高峰。并且,成虫高峰期的发生与降雨密切相关。对成虫的防治应在发生期运用性诱剂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诱杀,对卵的防治应在成虫高峰期出现的1~3 d后进行寄生蜂的释放。结果证明,钙果为桃小食心虫的又一重要寄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3个小麦品种资源的籽粒品质与面团质构特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拓宽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选用分别来自黄淮冬麦区、北方晚熟冬麦区、北方冬麦区的33个优质小麦品种,于2011年9月25日在山西农业大学实验农场种植,收获后,对不同小麦品种进行籽粒品质和面团质构分析。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品种蛋白质达到强筋标准(14%以上);近三分之一的品种湿面筋含量亦达到强筋标准(32%以上),半数品种的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标准(28%~32%),仅有4个品种符合弱筋标准(<28%);而面团形成时间和沉降值普遍不足4min和35mL。筛选出适合晋中麦区的专用型强筋饺子小麦品种3个(临优6148,舜麦1718D,黑芒麦),优质专用型面条小品种麦4个(舜麦1718D,黑芒麦,040358,临旱538)。在晋中麦区品质育种中,应重点发展中强筋品种;而在育种手段上,重在攻克面团形成时间和沉降值的限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型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和水分特征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秸秆型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水分保蓄与抑制水分蒸发能力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5种不同秸秆型土壤改良剂施用量条件下土壤体积质量、团粒结构、土壤含水率和水分蒸发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型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改良土壤,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随着秸秆型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时间的延长,土壤大粒级(>5mm、3~5mm、1~3mm)颗粒粒级分数均随施入量增加而逐步增加。田间持水率随着秸秆型土壤改良剂施入量而增加,土壤保水性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蒸发量随着秸秆型土壤改良剂的增加而减少。秸秆型土壤改良剂施用量为750kg/hm2时,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体系探索
《山西农经 》 2015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长期低而不稳,导致了我国一多半人口始终处于不富裕状态,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受到严重制约。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山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多年来,始终把关心关爱农民,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当作最大的责任和最根本的目标,全力以赴,一以贯之,为促进山西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型性状的辣椒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有目的地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对类型多样的225份辣椒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475~2.068,表明辣椒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中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的有42对性状,表明大部分表型性状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提出3个反映辣椒表型的主成分;经系统聚类,当欧氏距离为9.0时将225份辣椒资源分为5个组群。综合多个表型性状来判断辣椒资源遗传差异的大小会更加科学可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枣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ZjGPX)的差异表达及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枣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Zj GPX)的功能,为其在果树抗逆基因工程改良中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Mill.Hupingzao)结果枝构建的c DNA文库中选取一条与其他植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有较高同源性的序列为研究对象进行序列分析,预测其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目的基因在盐胁迫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EZR(K)-LNY-Zj GPX,运用农杆菌介导法,将Zj GPX转入拟南芥,对转基因及野生拟南芥植株作盐胁迫及干旱胁迫处理,验证其抗逆功能。【结果】Zj GPX编码序列(CDS)长510 bp,编码169个氨基酸。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多种植物GPX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8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在辣椒枣组培苗中,Zj GPX能够被一定浓度的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诱导表达,且反应迅速,仅胁迫15 min,其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即出现大幅升高,暗示该基因可能对枣树抗旱性和耐盐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50μg·m L-1 Kan抗性筛选、PCR验证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获得10株阳性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干旱及盐胁迫处理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率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成株在胁迫15 d后,野生型拟南芥出现叶片发黄、萎蔫、整株干枯、死亡的迹象,而转Zj GPX拟南芥生长基本正常。表明过表达Zj GPX拟南芥株系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和耐盐性。【结论】Zj GPX在植物的干旱和盐胁迫应答反应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过量表达Zj GPX可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和耐盐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中间偃麦草渗入系抗白粉病基因PmCH7124的分子定位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新种质CH7124由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晋麦33杂交后代衍生而来,在苗期对白粉病菌株E09、E20、E21、E23、E26、Bg1和Bg2表现免疫或高抗,抗病表现与TAI8335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基因组原位杂交未检测到CH7124含有外源染色体信号。利用CH7124与感病亲本SY95-71和绵阳11的杂交群体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证实,CH7124成株期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 CH7124。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SY95-71/CH7124的F6群体进行SSR标记扫描,发现抗性基因Pm CH7124与5对SSR标记连锁,与两翼邻近标记Xgwm501和Xbarc10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 c M和4.5 c M。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将Pm CH7124及其连锁标记定位在小麦2B染色体长臂上。通过分析2BL上其他抗白粉病基因的抗谱、抗性来源、物理图谱位置以及连锁标记在Pm CH7124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认为Pm CH7124不同于2BL上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Pm6、Pm33、Pm JM22、Ml Zec1、Ml AB10和Ml LX99。
关键词: 小麦–中间偃麦草渗入系 白粉病抗性 GISH SSR标记 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