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 2015
摘要:奶牛乳腺炎是奶牛中最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疾病。奶牛乳腺炎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具有发病的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点~[1]。奶牛乳腺炎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奶牛自身因素、季节、胎次等因素密切相关。乳腺炎不但造成奶产量的重大损失,而且降低牛奶的营养成分和品质,危害人体健康,严重影响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做一综述。1病原微生物1.1细菌大部分乳房感染只是由少数几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葡萄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早熟水稻品种晋稻13号的选育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晋稻1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开9502为母本、早轮42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连续自交3代优势定向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稻新品种。该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束,叶片窄、色深绿,结实率高,产量高,品质优,耐肥、抗倒、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好,后期长相清秀,稳产性强,适宜中早粳中熟偏早区种植。2013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由此得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中高秆、有效穗数适中、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候温度与梨园梨木虱出蛰及发育关系研究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梨木虱为试材,通过收集2012年和2014年山西太谷梨园温度及物候信息,研究了其与梨木虱发育历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梨园内6d平均温度达0℃时越冬成虫开始出蛰,至8.5℃时,越冬成虫达到出蛰盛期,从出蛰至高峰期历时25d;当6d平均温度达12℃时越冬成虫产卵达高峰,从开始产卵至盛期历时18d;当6d平均温度达15℃时第1代若虫发生高峰,从第1代若虫开始出现至盛期历时18d。试验表明,早春梨园梨木虱的防治最佳时期是成虫出蛰盛期和卵孵化盛期,此时正值玉露香梨花芽开绽期和80%~90%落花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全基因组选择是指基于基因组育种值(GEBV)的选择方法,指通过检测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利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信息对个体进行遗传评估,以期获得更高的育种值估计准确度。当前,大部分关于全基因组选择的研究都集中在动物育种领域,其中有限群体容量的连锁不平衡、衰减程度、育种目标、试验设计和其他群体的特性以及育种程序都和植物育种不同。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基因组选择近年开始在植物数量性状研究和植物育种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综述了全基因组选择的原理、方法、优势以及全基因组选择在植物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