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晋北地区莜麦品种不同栽培措施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通过莜麦品种、播量、氮肥、磷肥、灌水量5个因素进行多位级正交试验研究。方差分析表明,品种(A)、灌水量(E)对莜麦产量有显著影响;而播量(B)、施N肥(C)、施P肥(D)对莜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区组间差异不显著。极差分析表明,对燕麦产量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为:品种>灌水>N>P2O5>播量。多位级结果分析表明,处理12(A3B2C4D1E3)的产量最高,即选用白燕2号品种,采用450万粒/hm2播量,采用175 kg/hm2氮肥,不施磷肥,在灌浆期灌一水,产量最高,达到3 184.5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红优3号、福红16号红麻品种在山西适应性研究
《中国麻业科学 》 2015
摘要:本研究针对山西无红麻品种、无适合其生态条件红麻高产栽培技术的现状,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福建农林大学引进福红优3号、福红16号红麻品种,参加山西省红麻区域试验,以期筛选适合我省生态条件的红麻品种,总结适合我省生态条件的红麻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陆地棉种质资源的品质分析
《中国棉花 》 2015
摘要:2012-2013年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保存的1984份陆地棉品种资源的纤维品质和种仁品质进行了检测分析。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28.1~30.0mm的材料占总数33.5%,在30.1~34.0mm的占11.7%;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在74.5%~87.8%,其中63%的材料在83.0%~87.8%高档范围内;有40.8%的材料马克隆值属于B2档,A级(3.7~4.2)占30.6%;棉纤维断裂比强度有58.8%的材料超过29.0cN·tex-1,表现优良。种仁中粗蛋白含量在31.6%~49.8%,其中含量在40.0%以上的材料占46.0%;有58.1%的材料粗脂肪含量在34.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祖花Arizona品种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hCHS)的导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祖花(Anthurium andraeanum)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年宵花卉之一。为了优化安祖花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安祖花Arizona品种组培苗的叶片为外植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 SN1301-HYG-Ph CHS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3101介导下转化安祖花。优化后的体系为:首先将组培苗幼嫩叶片切块后置于1/3 MS预培养基(附加200 mg/L NH4NO3,0.5mg/L BA,0.05 mg/L 2,4-D,5g/L琼脂,30g/L蔗糖)中预培育3 d,然后用根癌农杆菌(菌液OD600=0.5)侵染10 min,将侵染过的叶片接种于MS培养基,28℃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 d,之后转移到附加有500 mg/L羧苄青霉素和30 mg/L潮霉素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中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抗性愈伤组织形成率可达到5%~6%。对体系优化过程中获得的14株抗性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其中9株为阳性,证实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etunia hybrida chalcone synthase gene,PhCHS)已经转入安祖花Arizona中。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转基因方法改良安祖花品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 安祖花 遗传转化 抗性愈伤组织形成率 矮牵牛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hCH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农业信息服务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
《农业网络信息 》 2015
摘要:文章探讨农业信息服务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再提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解钾高活性胶质芽孢杆菌的筛选与育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从钾页岩矿区分离筛选到一株解钾能力较强的野生型菌株,经鉴定并定名为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HSC)。为了更好地适应生产和应用需求,对其进行了紫外诱变和N14+离子束注入诱变处理,获得胶质芽孢杆菌诱变株(Bacillus mucilaginosus HSCUP-76-8)。该菌株生产性状与应用性状良好,具有生长速率快、发酵周期短(发酵时间为36~48 h)、菌体浓度大(稳定期细胞数可达2.4×109cfu/m L)、芽孢浓度可达2.0×109cfu/m L、芽孢转化率高(接近83%)、解钾能力强(2.8μg/m L)等生理学特性,为钾页岩菌肥的开发与生产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新型监测资料对2013年7月4日的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认识山西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红外辐射亮温、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3年7月3—4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强对流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700、850 h Pa暖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α中尺度触发系统,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和气旋性涡旋是强对流暴雨发生的β中尺度触发系统,γ中尺度气旋是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2)在700 h Pa与850 h Pa切变线之间,对流云团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中尺度涡旋附近的合并与发展,是导致暴雨中心多次雨峰的主要原因。(3)-53℃的冷云盖超前40 d Bz以上的雷达组合反射率、-53℃的冷云盖几何中心与雷达组合反射率≥45 d Bz的区域相重叠,分别是阳城辽河第1次和第2次雨峰云的垂直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