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熟甘薯品种龙薯9号促早栽培高效生产技术
《中国种业 》 2012
摘要:近几年,河北省雄县甘薯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发展较快,特别是早熟甘薯带来了突出效益,农民发展早熟甘薯积极性高涨,应用推广了豫薯10号、冀薯6-8等早熟高产品种,但这些品种食用品质较差,所以筛选早熟优质品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07年引进龙薯9号,2008年小面积试验获得成功,2年来该品种种植面积约1200hm2,取得良好效益,每667m2经济效益在2000元以上。经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证明,龙薯9号属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张杂谷不同生育期同工酶特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谷子杂种优势形成机理,首次以张杂谷3号、5号和6号及其父母本为材料,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酯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特性。结果表明:张杂谷酯酶同工酶共分离出14条带,杂种和父母本酶谱不同,有互补酶谱和显性酶谱;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共分离出7条带,杂种和父母本属于同型酶谱;谷氨酸脱氢酶同工酶只有1条带,属于同型酶谱;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酯酶和谷草转氨酶酶带数和酶活性存在差异,酯酶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相关;谷氨酸脱氢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关系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最小,但由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其次,以胚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小,同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强,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转化系统。而子叶节、下胚轴转化系统则表现出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均较低,且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等不足。同时,利用上述4种转化系统,获得了3个供试大豆品种的转基因T1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量和留苗密度对谷子杂交种张杂谷8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解决部分谷子杂交种"库"、"源"失调,生育后期易脱肥,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以张杂谷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处理为施肥量,设6个水平(拔节期沟施KCl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副处理为留苗密度,设5个水平(22.50万株/hm2、26.25万株/hm2、30.00万株/hm2、33.75万株/hm2、37.50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留苗密度对张杂谷8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为建立谷子杂交种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量对穗长和穗直径有显著影响,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大;留苗密度对穗长、穗直径、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影响不大。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谷子穗长、穗直径和产量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直径减小,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增加,其中密度在30.00万~37.50万株/hm2范围内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施肥和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冀中南夏播最利于发挥张杂谷8号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在30.00万~37.50万株/hm2留苗密度下,拔节期施KCl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施尿素225 kg/hm2。
关键词: 张杂谷8号 谷子杂交种 施肥量 留苗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对黄冠梨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冠梨为试材,研究套袋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矿质营养含量变化与花斑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套3层袋和白袋处理后,果皮中K、Ca、Mg、Fe、Cu、Zn和Mn变化趋势与裸果基本一致。在花后80 d,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K、Mg和Fe含量显著高于裸果,而Ca的含量却显著低于裸果,套白袋的果皮中Ca含量也显著低于裸果。同时套3层袋果皮中Ca/K、Ca/Mg和Ca/(Mg+K)显著地低于裸果。而Cu和Mn含量以套白袋的为最高,其次为3层袋和裸果。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Zn含量在花后80~90 d与不套袋裸果无显著差异,在花后100 d显著的低于对照,但与套白袋的果实无显著性差异。套袋果皮中Ca含量的下降和K、Mg等矿质营养含量的增加与黄冠梨果面花斑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转化肥对不同品种谷子产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营养转化肥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肥,其通过调控植物生育期各环节使生产潜力得以发挥,具有提质增产的作用。为评价营养转化肥在谷子上的应用效果,以目前我国夏谷区主推面积较大的3个谷子品种冀谷31、冀谷19和张杂谷11号为试材,采用对比试验设计,研究了施用营养转化肥对植株长势和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转化肥对3个谷子品种苗高10 cm和40 cm左右时的植株长势均无显著影响,在抽穗期只对冀谷19和冀谷31表现出了矮化效果;对3个谷子品种均表现增产效应,增产率顺序为张杂谷11号(7.77%)>冀谷19(7.24%)>冀谷31(2.06%),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并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产冬小麦四种微量元素的积累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超高产冬小麦锰、锌、铜、硼的吸收积累特点及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于2005-2006年冬小麦成熟期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及植株和籽粒中锰、锌、铜、硼的含量与积累量。结果表明,成熟期不同冬小麦品种植株和籽粒中4种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都表现为锰>锌>铜>硼。植株锰积累量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植株锰含量和积累量与单株成穗数呈显著负相关。植株和籽粒锌含量和积累量与每穗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呈正相关,与不孕小穗数呈负相关,但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植株铜含量与每穗小穂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为正相关,且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植株铜积累量与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不孕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植株硼积累量与产量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综合分析可知,4种微量元素在增加产量和优化产量构成因素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小麦生产中应针对具体的限制因素确定不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
关键词: 冬小麦 超高产 植株 籽粒 微量元素 含量 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