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成就、挑战与未来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亲蟹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关系,从江苏丹阳的同一养殖群体中随机选取雌性亲蟹298只、雄性亲蟹242只,称量体质量(Y)和测量体高(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额齿宽(x4)、第一侧齿宽(x5)、背甲后半长(x6)、第三步足长节长(x7)、第三步足前节长(x8)、第四步足指节长(x9)等9个形态性状。应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各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及决定系数,探讨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体质量;雌、雄蟹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介于0.546~0.980和0.715~0.98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与体质量相关性最大的均为头胸甲长。通径分析与决定程度分析显示,头胸甲长、背甲后半长、第三步足长节长、头胸甲宽和体高是影响雌性亲蟹体质量的关键性状,而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第三步足长节长是影响雄性亲蟹体质量的关键性状。最后,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估计体质量(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雌性亲蟹:Y=-229.976+3.387x2+1.614x3+0.770x7+1.670x1-1.189x6(R2=0.956);雄性亲蟹:Y=-333.639+4.285x2+1.504x7+2.416x3(R2=0.948)。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群体中以体质量为主要目标进行亲本选育时,应以头胸甲长为主要参考性状、其他性状为辅助参考性状,可有效提高亲本选育效率。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S-222对许氏平鲉幼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试了不同浓度MS-222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的麻醉效果,确定了3种规格幼鱼在不同浓度MS-222作用下达到深度镇静期(A2)和麻醉期(A4)的效应时间及最佳镇静、麻醉浓度和适宜运输浓度。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4.5±0.5)℃、pH为7.85、盐度为30、溶解氧浓度大于7.5 mg/L条件下,平均体质量为(10.11±2.13) g (W10)、(42.38±5.19) g (W40)和(80.79±6.65) g(W80)的3种规格幼鱼达到A2期和A4期的效应时间随麻醉剂浓度升高逐渐缩短,同一麻醉浓度下效应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各规格幼鱼达A2期和A4期的效应时间与MS-222浓度的关系,效应时间为180s时,W10、W40和W80组达A2期对应的MS-222浓度分别为27.38、29.94和40.39 mg/L,达A4期对应的MS-222浓度分别为95.32、107.32和116.58 mg/L;A2期不同规格幼鱼的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4期幼鱼呼吸频率随麻醉剂浓度升高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222浓度为30~50mg/L时,8h模拟运输中W10、W40和W80幼鱼存活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mg/L时,幼鱼运输存活率分别为60%、80%和100%,W10、W40和W80适宜运输浓度范围建议为27.38~50.00、29.94~50.00、40.39~60.00 mg/L。相关结果可为许氏平鲉不同规格幼鱼的安全转运、生物学实验的抗应激操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 许氏平鲉 MS-222 麻醉 镇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驯化对松江鲈幼鱼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广盐性的洄游性鱼类。研究松江鲈增殖放流前适宜的淡化模式。【方法】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急性淡水胁迫、不同淡化速度(每次降低5个盐度,并每12、24、48 h降低1次,记为A、B、C组),以及不同淡化幅度(每24 h降低1次,并每次降低2、3、5个盐度,记为D、E、B组)下松江鲈幼鱼鳃的显微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将处于盐度25的松江鲈幼鱼直接放入淡水中进行急性淡水胁迫,1 h时,鳃组织结构形态正常;12 h时,鳃丝出现表皮轻微脱落;24 h时,血细胞出现吸水胀破现象;3 d时,鳃丝和鳃小片的空泡数量显著增多;7 d时,鳃丝和鳃小片表皮脱落最为严重,鳃小片长度增加而宽度减少、末端弯曲,出现细胞溶解现象,形状不规则,空泡除在鳃小片基部出现外、位置也有所上升,血细胞数量减少,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盐度25时,A~C组鳃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盐度降至15时,A组鳃丝结构破损现象较其他两组明显。盐度达淡水时,A组鳃组织结构破损严重,鳃小片长度增加但宽度减少,结构不完整,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血细胞数量较盐度15时减少;A组鳃丝和鳃小片结构较B、C组有明显差异,不完整程度更严重,B组和C组之间差异不明显,鳃组织结构破损程度相近。起始盐度25,淡水驯化1 h时,D、E组和B组之间的鳃组织结构差异不明显;12 h时,3组鳃组织中空泡数量增多;24 h时,B组和D组鳃中的空泡数量比E组多;3 d时,B组鳃组织较其他两组脱落区域更多;7 d时,E组线粒体丰富细胞及血细胞数量比B、D组多;B组鳃组织结构的不完整程度比D、E组更严重。【结论】随淡水驯化时间增加,松江鲈通过增加鳃小片长度,控制血细胞、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等提高自身渗透能力,减少胁迫对鳃的危害。此外,降低淡化速度和幅度有助于松江鲈更好地适应盐度变化,建议选择每日降低2个盐度的淡化模式,以减轻淡水驯化对松江鲈鳃组织结构的损害。

关键词: 松江鲈 淡水驯化 盐度 组织结构 淡化速度 淡化幅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养殖尾水污染物沉降特征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排放尾水特征及沉降特点是影响尾水处理沉淀池设计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尾水高效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以海南罗非鱼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养殖排放尾水和周边环境进行污染监测及静沉降试验,测定水体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Mn)、悬浮颗粒物(TSS)浓度,分析总结罗非鱼养殖尾水中污染情况及尾水处理合理沉降时间。结果显示:罗非鱼养殖尾水中TN、TP、CODMn和TSS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00~15.60、0.59~2.74、17.20~20.40和2.50~144.00 mg/L;养殖池周边水体TN、TP、CODMn和TSS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20~5.80、0.44~3.21、4.05~18.95和55.00~152.00 mg/L;养殖尾水中颗粒态氮(TPN)、磷(TPP)平均占比分别为20.80%~62.80%、50.80%~74.90%。尾水经静沉降处理24 h后,上层水体中TSS的下降率达到83.08%,静沉降处理48 h后TSS质量浓度下降84.62%,沉降效果趋于稳定。综合考虑,尾水静沉降时间建议选24 h可有效去除水体中悬浮污染物。

关键词: 罗非鱼 尾水治理 静沉降 悬浮污染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离散延迟涡方法的PET网片水动力特性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海上养殖设施中常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网衣水动力特性规律,本实验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研究其流场分布规律和水动力系数,并进一步分析来流速度、来流攻角和密实度对网片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经典圆柱绕流算例,湍流模型和数值解法的精度得以验证.结果显示,19 个网目的速度场和水动力系数规律和大规格网衣相似;网片阻力系数随来流速度增大逐渐减小,目脚翼展两侧的局部加速效应减弱,后方尾流得到充分发展;网片阻力系数随密实度的增大缓慢增加,目脚翼展两侧的局部加速效应和尾流交互作用增强.当密实度为 0.230 时,目脚尾流在下游汇聚成一个较大的低流速区域;阻力系数随网片逐渐垂直于来流方向不断增大,升力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目脚后方尾流衰减的区域和目脚间局部流场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当攻角为 90°时,目脚间局部流场的交互作用最强,目脚翼展两侧的局部加速效果最显著.研究表明,密实度和攻角对PET网衣流场分布规律和水动力系数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阐明了PET网衣周围速度场特性和水动力系数,为进一步分析养殖设施内外的水体交换奠定基础.

关键词: PET网衣 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型(IDDES) 流场分布 尾流衰减 水动力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沉积物是承载地球演化历史和人类活动变迁信息的地质物质。为了解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以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和2021年测定该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指标及6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沉积物的主要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各元素含量空间差异较大,整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6种重金属含量均与有机碳正相关。3种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高污染区主要位于外伶仃岛东北原人工鱼礁建设范围海域。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沉积物整体属1级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重金属汞(Hg)在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潜在风险系数和地累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整体处于低风险,但仍需对重金属尤其是Hg保持高度关注。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外伶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乌鳢群体的SLAF测序及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地方乌鳢(Channa argus)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基于SLAF-seq测序技术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对5个乌鳢群体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1 987 293个群体SNP标记,平均测序深度为16.33 x,平均Q20含量和平均GC含量分别为99.17%和41.19%;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观测杂合度(H_o)为0.078~0.134,期望杂合度(He)为0.094~0.18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56~0.250,近交系数(FIS)为0.288~0.579,核苷酸多态性(π)为2.96×10-6~5.73×10-6;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之间基因流(Nm)为0.503~0.856,均小于1;各群体之间的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42~0.247;系统发育树中黑龙江抚远、山东省微山湖和浙江湖州群体各聚成一支,而四川内江的普通乌鳢和白乌鳢则聚成一支;5个乌鳢群体可分为4个亚群,除浙江湖州群体外,其他地区群体中存在来自祖先亚群基因交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SLAF-seq技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鉴定与基因分型;乌鳢各群体的H_o均低于He,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5个乌鳢群体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核苷酸多态性均较低,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核苷酸多态性差异较小;5个乌鳢群体遗传分化水平不一,四川内江群体之间处于低度遗传分化水平,其余群体之间处于中、高度遗传分化水平,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该研究为乌鳢遗传资源保护及新品种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 乌鳢 SLAF测序 群体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SN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脊椎动物2023年度新增物种报告

生物多样性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及时掌握中国脊椎动物在2023年的新发现情况,本文汇总了73份文献报道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基本信息。结果表明,中国脊椎动物2023年新增93种,隶属于14目40科61属。新增物种包括新种69种,新记录15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9种;其中鱼类4目9科13属18种;两栖类2目9科18属31种(新种23种、新记录8种);爬行类2目9科12属22种(新种21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1种);鸟类3目8科10属10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4种、新记录6种);哺乳类3目5科8属12种(新种7种、新记录1种、亚种级提升为种级4种)。在新增物种中,变温脊椎动物有71种,占总数的76%;哺乳类集中于劳亚食虫目(6/12)和啮齿目(5/12)、鸟类集中于雀形目(8/10)、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21/22)、两栖类集中于无尾目(27/31)、而鱼类新增物种集中于鲤形目(15/18)。本次新增物种分布记录涉及21个省域,仅记录于1个省域的有79种;云南、西藏、广西、四川、贵州分别有29种、13种、10种、10种和9种。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的有79种。有82种发表于学术期刊上(24份英文期刊发表了79种,其中中国主办的2份英文期刊发表了14种; 2份中文期刊发表了3种)。本文工作可为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此外,本文也提示变温脊椎动物可能是中国以后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的热点类群,整合分类方法是未来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脊椎动物 新种 新记录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度、生物量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人工鱼礁区还是对照区,渔获组成均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2022和2023年的个体平均体质量分别为8.64和29.8 g)。2022年3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66 003和41 903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726.66和469.90 kg·km-2;2023年1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17 194和11 110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665.94和406.85 kg·km-2。人工鱼礁区表现出明显的集鱼效果。调查海域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5.0 m以深水层,且礁区渔业资源较对照区垂直分布范围更广。2次调查的人工鱼礁区平均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大于对照区,且人工鱼礁区检测出的单体目标较对照区多,分布比对照区更集中,表明人工鱼礁影响了鱼类的资源分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 回波积分法 扫海面积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