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杆菌介导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突变体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FO-11-06菌株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实现了农杆菌AGL1(含pATMT1)介导的西瓜枯萎病菌的转化,并研究了转化介质和pH值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采用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0μmol/L、农杆菌OD600=0.15、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含量为1×106个/mL、pH值为5.1~5.8时可实现T-DNA的插入转化。当转化体系pH值为5.3时,转化效率最高,达到每106个分生孢子产生553个转化子。不同共转化介质对转化效率影响明显,玻璃纸和硝酸纤维素滤膜转化效率较高,每106个分生孢子获得551个和549个转化子,显著高于滤纸。通过转化,获得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转化子1 989个,对生长速度、菌落颜色和产孢量等性状进行分析,发现有46个性状特异的突变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生长发育、致病机制和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 农杆菌 T-DNA插入转化 转化效率


河南省两大土类不同肥料配方一次性施肥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化肥工业 》 2012
摘要:在砂浆黑土区和潮土区对玉米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目的在于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复合肥配方,减少肥料用量,增加经济效益。2种不同土壤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以缓释肥(25-10-10)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 954 kg/hm2和8 365 kg/hm2,其利润也最高,分别为13 373元/hm2和14 154元/hm2;缓释肥(25-10-10)处理比CK(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3 498 kg/hm2和3 491 kg/hm2,利润分别增加4 907元/hm2和4 893元/hm2,均优于其他2个施肥处理,而且在氮肥施用量上比其他施肥处理降低10.7%。


国审大豆郑92116种子生产技术
《中国种业 》 2012
摘要:郑92116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1年5月通过河南省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是国家跨越计划核心技术品种,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品种,2007年5月获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
《河南科技 》 2012
摘要: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量和资产总值逐年大幅度增加。然而,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会计监督缺位,内部控制机制普遍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缺少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人员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部分科研事业单位意识不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


氮用量对花生结瘤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12
摘要:以3个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氮用量对花生结瘤、氮素积累、根瘤固氮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比较了3个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生根瘤数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多,施氮量越低根瘤形成越早,且数量增加较快。同一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间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达差异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根瘤数和根瘤干重逐渐减少。增施氮肥有利于花生氮素的吸收积累,花生的氮素吸收总量和氮肥利用率在一定范围内均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加,但氮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而下降。花生根瘤固氮量及其占植株总吸氮量比例随着氮用量提高而逐渐降低。相同施氮水平和生育时期,远杂9102结瘤数和根瘤干重高于白沙1016和鲁花12,且随生育期延长差异越来越大,生育后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氮素吸收总量和根瘤固氮量以远杂9102最高,白沙1016次之,鲁花12最低。


利用水稻F_2群体对其抽穗期和株高的QTL定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遗传作图群体对水稻抽穗期和株高进行QTL定位,以明确控制性状的基因,揭示性状的遗传机制。将粳型品种月之光与籼型品种明恢63杂交(月之光×明恢63),获得一个含189个家系的F2遗传作图群体;利用该群体建立含127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12条染色体,连锁群总长度2 123cM,标记间平均距离16.7cM。F2群体抽穗期和株高均表现为连续的数量变异,呈正态分布,且出现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抽穗期和株高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以QTL作图软件Cartgrapher 2.5对F2群体抽穗期和株高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4个与抽穗期相关的QTLs,分别分布于第1、6、8、12号染色体上,第8号染色体上的qHD8 LOD值为10.70,贡献率达48.0%,是主效基因,与已克隆的DTH8在相近位置,可能是DTH8。定位到4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3、8、12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6.3%~21.1%,第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PH1能解析21.1%的表型变异,是主效基因,位于矮秆基因sd1附近,可能是sd1。定位到的这些QTLs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相应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


2009—2010年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40个鉴别寄主对河南省5个小麦产区的44个单孢子堆纯化分离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毒性鉴定分析,并采用多基因家系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群体对Pm8、Pm1、Pm3a、Pm3b、Pm3c、Pm3f、Pm3e、Pm5、Pm6、Pm7、Pm17、Pm19、Pm34等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达到90%以上,已不能再作为抗源利用;对Pm12、Pm16、Pm21、Pm18、Pm2、Pm2+6、Pm2+MLD、Pm5(Mli)、Pm23、Pm30、Pm4a等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15%,仍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河南省的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地理之间的差异,同时病菌在地区之间有自西南向东北/东方向的传播。表明省内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