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露地蔬菜的氮肥效应与氮素去向
《核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小青菜、大白菜和番茄3种露地蔬菜的氮肥利用率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小青菜和大白菜上施氮增产显著(p<0.05),而在番茄上未表现出增产效应;施氮使3种蔬菜的吸氮量显著增加。用差值法和15N-示踪法测得的3种蔬菜氮肥利用率相当,且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小青菜生长期间土壤氮素总损失低于10%,而大白菜和番茄生长期间土壤氮素损失分别为41.9%~48.6%和34.2%~46.0%。试验中未发现小青菜生长期间有氮素淋溶,大白菜和番茄分别有9.2%~10.9%和10%~10.2%的标记尿素被淋溶到40cm以下土层。


六盘山北侧生长季内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林场,运用德国Ecomatik公司生产的SF-L树干液流仪研究了9株华北落叶松的树干液流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因子(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的树干液流昼夜变化明显,呈不太典型双峰型曲线,晴天变化幅度大(0.087~0.348 cm/min),阴天变化幅度小(0.087~0.281 cm/min)。树干液流速率在生长季内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对环境因子影响树干液流速率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日液流速率(SFV)与太阳辐射(ESR)、土壤水分(Ps)各影响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因子(Tamean)的相关系数较低。经回归分析,建立了日液流速率与各环境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SFV=0.106+0.000 141Ps+0.002 14ESR+0.002 18Tamean-0.000 43P(R=0.883)。


由基因序列开发番茄枯萎病抗性基因I-2的共显性分子标记
《遗传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I-2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对I-2/5F和I-2/5R,扩增I-2基因3132~3765bp之间片段,基因型为I-2/I-2的材料03F-7可扩增出633bp的条带,而基因型为i-2/i-2的材料Moneymaker可扩增出693bp的条带,杂合型材料可扩增出以上2个条带。通过这两个特异扩增片段的克隆和测序证明,抗病材料扩增的633bp片段为I-2基因的3132~3765bp之间的序列,而感病等位基因中出现大量的碱基突变和60bp片段插入。利用引物对I-2/5F和I-2/5R,可区分纯合抗病材料、杂合抗病材料和纯合感病材料,从而建立了I-2基因的共显性分子标记。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标记对16个主要番茄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8个品种含有I-2基因,其中1个品种基因型为I-2/I-2,其他品种为I-2/i-2。通过一次PCR和一次HindⅢ酶切建立了I-2和Tm-22双基因检测体系,为多基因鉴定及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有力工具。
关键词: 番茄 枯萎病 I-2基因 Tm-2~2基因 分子标记


亲子鉴定技术在玉米杂交组合组配中的应用研究
《种子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杂交组合组配鉴定工作是玉米育种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使玉米育种工作者从繁重的杂交组合组配、鉴定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进行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值得研究。本试验以BA为母本,以H28、昌7-2、9502、P138、齐319、吉853、京2101、京343、京832为父本组配了9对同母异父玉米杂交组合,利用DNA指纹技术,将亲子鉴定技术应用到玉米杂交组合组配和鉴定工作之中。结果表明,将亲子鉴定技术应用到玉米杂交组合组配和鉴定之中,省时省力、结果准确可靠,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草莓育种的回顾和展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草莓育种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包括草莓的种质资源、引种、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遗传规律、生物技术研究等。我国是世界草莓属植物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草莓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在今后的草莓育种研究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进行早熟优质草莓品种选育,并加强加工品种和四季品种的选育。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模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各不相同。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市情,从政策、资金、工程等角度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种"政策先行、部门联动、资金跟进、试点示范、折子工程、全面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模式。


光周期对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滞育及发育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2℃条件下,研究大草蛉对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草蛉属短日照滞育型,在短光照条件下饲养获得的预蛹进入滞育状态,诱导预蛹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0.5L-13.5D到11L-13D。2龄幼虫期是诱导预蛹滞育的敏感虫期,只有当2龄幼虫期处于短光照条件下时才能进入滞育状态。1龄和3龄幼虫期也在滞育诱导条件下进行滞育诱导,能够提高滞育率。光周期对大草蛉幼虫历期及预蛹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幼虫历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2龄幼虫期的影响比较明显。幼虫期的光周期条件影响预蛹的重量,滞育预蛹的重量显著高于非滞育预蛹。
关键词: 大草蛉 预蛹滞育 临界光周期 敏感虫期 幼虫历期 预蛹重


重组甘露聚糖酶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 》 2008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评价由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制的用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的甘露聚糖酶在不同添加水平下对不同性则的肉仔鸡肠道菌群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甘露聚糖酶以0.03%、0.06%、0.1%三个水平添加,并设基础日粮对照.测定各组肉仔鸡的免疫器官指数、肠道大肠杆菌数、乳酸杆菌数、肠道内容物PH值.结果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用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的β-甘露聚糖酶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肉鸡的免疫性能,降低肠道酸碱度,抑制大肠杆菌,增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数量.


两种山羊豆属植物花粉形态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
《植物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与1%醋酸洋红压片的方法,观察山羊豆属两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从而为山羊豆属的遗传学及分类学提供依据。两种山羊豆属植物立体形状为近球形或扁球形,均具三孔沟,穴—网状纹饰,极面观为近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圆形。东方山羊豆的大小为:赤道轴×极轴=14.3(13.5~15.0)×12.6(12.1~13.7)μm,山羊豆的大小为:赤道轴×极轴=13.7(12.3~14.8)×12.4(10.6~13.0)μm.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为8Ⅱ,没有出现落后染色体及微核现象。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减数分裂过程有一定规律,与花蕾大小,颜色有密切关系。减数分裂进程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花蕾中的不同花药花粉母细胞分裂速度基本相同,所处的时期及观察的分裂相一致,在同一个花药中的不同花粉母细胞中,可见各种不同时期的细胞。
马蔺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其抗旱性关系研究
《植物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温室模拟干旱胁迫试验,从中国北方不同生境生长的15份野生马蔺种质材料鉴定出3个不同抗旱性群体(强抗旱、中度抗旱和弱抗旱),从中选择具代表性的不同抗旱级别的4份马蔺种质,进行其叶片组织解剖结构特征的观察和比较,以进一步证实马蔺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质材料间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CTR值和SR值等结构参数指标均与马蔺种质材料抗旱性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强抗旱种质材料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和角质层厚度大,气孔密度大,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较发达,叶片组织紧密度大、疏松度小,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较高;弱抗旱种质材料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和角质层厚度小,气孔密度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较薄,叶片组织紧密度小、疏松度大,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