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绿藻Heterochlorella luteoviridis SAG211-2a叶绿体16S rRNA基因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绿藻Heterochlorella luteoviridis SAG211-2a叶绿体16S rRNA基因中内含子和双发夹结构在rRNA成熟过程中是否被切除,以来自德国歌德堡大学藻种库的绿藻藻株SAG 211-2a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作为模板,PCR扩增并测序叶绿体16S rRNA基因,与同源物种的16S rRNA基因进行比对;并提取SAG211-2a的总RNA,用一管法RT-PCR法扩增16S rDNA基因成熟转录子后,克隆至pMD19-T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提取质粒并测序。结果表明,绿藻SAG211-2a叶绿体16S rRNA基因中存在1个长度为46 bp的双发夹结构(DHE)和1个长度为537 bp的Ⅰ类内含子,内含子在rRNA成熟过程中被切除,而双发夹结构却保留在rRNA中,从而验证了双发夹结构在rRNA成熟过程中没有被切除。
关键词: 16S rRNA 16S rDNA Ⅰ类内含子 双发夹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共生菌Aspergillus sp.HDf2新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英文)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紫海胆共生真菌Aspergillus sp.HDf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摇瓶液体发酵,运用柱层析等方法对其发酵液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波谱解析和质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并运用滤纸片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测试。结果从该真菌发酵产物中鉴定出2个secospiculisporic acid新类似物,分别为secospiculisporic acid B(1)和secospiculisporic acid C(2),其中化合物1具有弱抗菌活性,抑菌直径为9.2 mm(20 mg/mL)。首次对化合物1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化合物2为secospiculisporic acid类的新化合物。
关键词: 曲霉菌 海洋真菌 secospiculisporic acid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均匀设计法优化土沉香的组培再生体系研究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带有腋芽的幼嫩土沉香茎段为外植体,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均匀设计法筛选诱导土沉香茎段从出芽到生根整个再生体系的适宜培养基。结果表明:适宜土沉香茎段腋芽萌发的培养基为7/10MS+6-BA 0.35mg/L+NAA 0.01mg/L,诱导率为93.33%;适宜土沉香出芽增殖的培养基为7/10MS+KT 1.27mg/L+NAA 0.2mg/L,增殖倍数为3.53;适宜土沉香茎段生根的培养基为7/10MS+6-BA 0.02mg/L+IBA 1.23mg/L+CM 25mL/L,诱导率为33.33%。该试验优化了土沉香茎段再生体系的培养条件,为其快速繁殖的推广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种热带经济作物副产物营养价值分析
《饲料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10种热带经济作物副产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10种热带经济作物副产物主要营养成分平均含量为粗蛋白质8.83%,粗脂肪8.40%,中性洗涤纤维40.64%,酸性洗涤纤维28.64%,总能16.15 MJ/kg。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10种热带经济作物副产物营养价值由低到高为甘蔗渣<甘蔗梢<香蕉茎叶<菠萝皮<菠萝叶<木薯渣<香蕉皮<椰子粕<番木瓜皮<菠萝蜜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蔗糖合酶(SuSy)基因的表达分析及SuSy1和SuSy4编码序列的克隆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拟南芥6个蔗糖合酶基因序列搜索木薯基因组数据库,获得了6个木薯蔗糖合酶基因亚型。将6个木薯蔗糖合酶基因亚型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其它物种蔗糖合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将木薯蔗糖合酶基因可分为三类,分别为Su Sy1/Su Sy4,Su Sy2/Su Sy3和Su Sy5/Su Sy6。以木薯KU50的功能叶和5个不同时期块根的RNA为模板,利用RT-PCR的方法对蔗糖合酶基因家族进行表达分析,确定了Su Sy1和Su Sy4高表达的亚型,克隆并获得了Su Sy1和Su Sy4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和功能结构域分析表明,2条序列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7%,并且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棕苗期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集于广东江门的油棕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是在我国属首次发现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油棕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8~30℃,p H为6.0~8.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p H为6.0~9.0。菌丝对碳源的利用效果最高为D-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蛋白胨最高,明显优于其他氮源,而以可溶性淀粉、D-半乳糖、D-麦芽糖、葡萄糖为碳源,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分别为94.33%、90.00%、88.33%、89.67%,四者差异不显著;以蛋白胨和硝酸钾为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分别为80.33%和74.00%。
关键词: 油棕 叶斑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肥对毛叶枣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东雷州半岛种植区为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毛叶枣树产量、品质及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上毛叶枣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设3个处理:不施有机肥处理(CK)、鸡粪堆肥(CM)及精制有机肥(ROF)。结果表明:(1)与CK比较,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SPAD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可滴定酸则出现了下降,其中ROF处理效果最好。与CK相比,ROF处理单果重和产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9.2%、68.7%;(2)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最高可达33.7%、24.3%,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ROF处理VCR(vario-cost ratio)值为2.5,高于CM处理,精制有机肥在毛叶枣栽培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现实意义,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特色、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从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和琼中"5个规划区域,提出从加强体验经济开发、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来提高产品的开发档次和内涵,并针对构建投融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以及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