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抗晚疫病的研究 (英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全球马铃薯生产的严重病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以增强抗病性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能激活植物自身防御系统的无毒基因与适合于植物背景、非专一性的病原物诱导启动子组合成嵌合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或基因枪的介导转化植物 ,可筛选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转基因植株。本研究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syringaePV .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 (0·93kb)和从病原真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中获得的无毒基因Elicitin(0 2 94kb)分别与非专一性病原物诱导启动子Pill和BG组成含 2个嵌合基因 (Pill -avrD ,BG -Elicitin)的植物表达载体pYH144和pYHEt。通过农杆菌LBA4 4 0 4介导转化马铃薯 ,其中用pYH144载体转化 2个品种 (克新 1号 ,2号 ) ,用pYHEt载体转化 3个品种 (Desiree ,克新 2号 ,4号 ) ,通过组织培养分别获得潮霉素 (HygromycinB)标记的转基因马铃薯试管苗。将转基因试管苗扩繁 ,应用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技术获得转无毒基因微型薯 ,在温室 (15~ 2 5℃和湿度高 )条件下 ,观察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植株中对晚疫病菌自然感染的抗性。 1998年和 1999年 (每年的 3-


间接ELISA检测禽霍乱抗体方法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 2001
摘要:用多杀性巴氏杆菌 TJ8菌株制备ELISA抗原 ,与抗鸡 Ig单抗 1 B7酶结合物建立了检测鸡血清抗体水平的间接 ELISA方法。交叉试验、阻断试验、重复性试验等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确立了将鸡血清 1 0 0倍稀释监测 ELISA效价(ET)的回归方程 y=1 .4981 + 0 .391 9x(P>0 .0 5 ) ,可用于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与ELISA方法的比较试验表明 ,EL ISA法比间接血凝试验敏感性高 4倍以上


浅谈国内网上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1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对农业工作者所关心的中文搜索引擎使用、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做了粗略的分析 ,并提出若干建议


葡萄组培驯化苗小茎段扦插生根育苗试验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01
摘要:以赤霞珠品种组培驯化苗为材料,进行了小茎段扦插育苗试验研究。试验通过对扦插基质、ABT-6号生根粉的浓度、处理时间以及扦插光照强弱等影响育苗因子的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酿酒葡萄规模化、低成本的小茎段扦插育苗的生产技术。


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大豆属种间亲缘进化关系
《遗传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大豆属11个种3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为6~29,平均每个位点15.9个等位基因,Soja亚属的等位基因数是Glycine亚属的71.5%,并且Glycine亚属种间指纹图谱的差异大于Soja亚属种间的指纹图谱。SSR等位基因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属中的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的分类界限是比较明确的,利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较明显地区分开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大豆属11个种的遗传进化关系,Soja亚属中G.max、G. soja和G. gracilis3个种在系统分化树上界限是比较明显的,由此看来这3个种是独立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