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瓜热激蛋白相关基因CmHSP70-5的克隆和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南瓜基因组序列,采用PCR的方法从南瓜cDNA中克隆1个热激蛋白相关基因,命名为CmHSP70-5,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同源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南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CmHSP70-5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CmHSP70-5基因全长1 953 bp,其编码的CmHSP70-5蛋白与拟南芥AtHSP70-5的亲缘关系最近。未经高温处理时CmHSP70-5基因在根中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茎和叶。在高温胁迫下,根、茎、叶中CmHSP70-5基因均呈现上调表达,均在处理后3 h表达量达到最大,说明CmHSP70-5基因的表达与南瓜高温胁迫有关。
关键词: 南瓜 高温胁迫 CmHSP70-5基因 基因表达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岛油茶(Camellia oleifer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海南岛油茶主要分布区的31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低,物种水平的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8.30%,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228,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538;居群水平的PPB=40.96%,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4096,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371,H=0.1385,I=0.2083,这与海南岛油茶丰富的表型多样性水平不一致.海南岛油茶资源遗传分化较大,居群间基因交流有限,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380,基因流(Nm)为0.8139<1.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有38.05%的变异存在居群间,61.95%存在于居群内.遗传距离为0.0226~0.2764,平均为0.1077,居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1处,可将31个油茶居群聚为6类,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区域性,而与地理距离关系不大.因此,海南岛油茶资源遗传多样性低,亲缘关系近可能导致自交或近交不亲和,可能是海南油茶林分花量大而结实低的主要内在原因.


海南黄牛育肥前期日粮适宜精粗比研究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探讨育肥前期海南黄牛日粮的适宜精粗比,将16头海南黄牛随机分4组,分别饲喂不同精粗比(试验Ⅰ组20:80;试验Ⅱ组30:70;试验Ⅲ组40:60;试验Ⅳ组50:50)的日粮。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Ⅲ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毛利润分别提高了49.89%、23.90%和105.81%(P<0.05),而料重比降低了33.24%(P<0.05);与试验Ⅳ组相比,试验Ⅲ组平均日采食量降低了9.27%(P<0.05)。试验Ⅲ组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试验Ⅰ、Ⅳ组(P<0.05);试验Ⅳ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P<0.05)。由此可知,适宜的日粮精粗比(40:60)可使育肥前期海南黄牛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血清蛋白水平也有改善。
关键词: 日粮精粗比 海南黄牛 生长性能 经济效益 血清生化指标


制备原料及温度对生物质炭酸碱度及盐基离子含量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质炭的制备原料与温度对其酸碱度及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禾本科、豆科、乔木和椰丝共10种生物材料,研究在300、500和700℃3种温度下制备的生物质炭酸碱度及盐基离子含量的差异。【结果】生物质炭的酸碱度及盐基离子含量因热解温度和制备原料的不同而有明显的不同。同种制备原料下,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质炭的碱度显著增加,从中和土壤酸度而言,高温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炭效果较好。同一热解温度下,豆科的盐基离子含量相对较高,更适合用于补充土壤盐基含量。【结论】综合考虑制备难度、温度间的差异性和制碳率等,建议用大豆于500℃下制备的生物质炭来改良海南盐基不饱和的酸性土壤。


传承提升乡村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
《今日海南 》 2019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力量和精神基础,也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地位重要、内涵丰富、作用巨大。


蔗渣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短期影响
《中国岩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质炭对于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库的含量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西南喀斯特区石灰性土壤氮素形态,尤其是控制氮素形态的转化过程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设置土壤中添加1%(C1)和3%(C2)蔗渣生物质炭2个用量水平,并以不施用蔗渣生物质炭作为对照(CK),共3个处理,通过~(15)NH_4NO_3和NH_4~(15)NO_3成对标记技术,结合MCMC氮素转化模型研究了不同用量的蔗渣生物质炭对石灰性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短期影响,为该地区蔗渣资源化利用和土壤氮保持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添加蔗渣生物质炭能够快速提高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添加生物质炭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氮的矿化、铵态氮(NH_4~+)和硝态氮(NO_3~-)的微生物同化和异养硝化速率,但NH_4~+吸附速率随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以添加量最高的C2处理最大。添加生物质炭同样提高了土壤NH_4~+释放速率,但C1和C2处理的土壤NH_4~+释放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与CK和C1处理相比,施用高量蔗渣生物质炭通过抑制自养硝化速率而显著降低了硝态氮净产生速率。这些结果表明,施用高量蔗渣生物质炭于石灰性土壤中可快速实现对NH_4~+吸附,降低自养硝化速率,减少NO_3~-产生,从而降低了其损耗和淋失风险。
关键词: 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 ~(15)N示踪 生物质炭 土壤保氮能力


瓜儿豆种子萌发糖代谢动态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测定了瓜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三个关键时期的几种主要糖代谢产物的含量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和转化酶(Inv)的活性。在瓜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蔗糖含量有所降低,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总糖变化不大,Inv活性和SS分解方向活性逐渐升高,所测得SS合成方向活性有所偏差,SPS活性逐渐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