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生源要素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2015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所采集的4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粒径分析以及生物硅(BSi)、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等生源要素参数的测定,系统探讨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径及生源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组成以黏土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砂为主。研究区域内,粒径组成呈现明显的"南细、北粗,近岸细、离岸粗"的分布特征,长江口及浙江近岸泥质区的表层沉积物粒度最细,中值粒径(Φ)在5以上;(2)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含量在0.22%~1.82%之间,沉积物中粉砂、黏土含量及平均粒径(Φ)均与BSi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黏土矿物和粉砂较多的细颗粒沉积物更易累计和保存BSi;(3)TOC和TN的含量分别在0.04%~1.17%和0.01%~0.26%之间,其分布特征与沉积物中值粒径(Φ)和BSi的分布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细颗粒沉积物更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可能是有机物的来源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海底风尘组份、来源和通量的地质记录,对于理解风尘在行星辐射平衡、全球大洋的营养盐供应及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源区古气候和古大气环流重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的亚洲内陆,其风尘产物主要被东亚冬季风及西风带携带至西太平洋。现有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尤其近几年在西菲律宾海和赤道太平洋第四纪风尘物源及通量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日本海中新世以来的长期风尘记录及其驱动机制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认识。至少在晚第四纪以来的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从高纬度到赤道甚至南极的全球范围,风尘通量在冰期约高出间冰期2—3倍,表明冰期风尘源区更加干旱而风力更为强劲。在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的长期风尘输入主要反映了亚洲内陆干旱逐渐增强,是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和全球变冷的共同影响。但是,总体上西太平洋风尘沉积的研究程度非常低,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风尘从源到汇搬运和沉积过程的现代观测的缺乏、大洋风尘组分含量及通量定量化中的误区、西太平洋风尘沉积长期演变特征、机制及风尘长期输入对大洋生产力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关键词: 风尘 源-汇过程 碳循环 西太平洋 日本海 西菲律宾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冲绳海槽南部流纹岩中角闪石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的指示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冲绳海槽西南端流纹岩成因,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对该流纹岩中角闪石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所有角闪石主量元素成分变化范围小,晶体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CaB>1.60,CaA=0,(Na+K)A<0.33,NaB介于0.23~0.39之间,均为钙质镁闪石。微量元素以富集Sc、V、Cr、Co、Ni和REE,亏损Rb、Sr、Ba、Zr、Th、U和Pb为特征,这些元素的富集与亏损与复杂的类质同象作用有关。由角闪石温压计得出其结晶时的温度范围为775~839℃,压力为0.12GPa,大致相当于4km的深度。角闪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显示该流纹岩中角闪石为壳-幔混合成因,进一步表明冲绳海槽南部流纹岩由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形成的中基性岩浆在浅层岩浆房中结晶分异而形成,且壳幔混合源很可能是冲绳海槽西南端火山岩岩浆的主要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养殖环境碳汇形成过程与机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海水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通过开展近海养殖增加海洋碳汇(亦称蓝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的一条新的科学途径.蓝碳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提高贝藻等的养殖产量,增加可移出的碳汇,是近海蓝碳开发的一部分.而微型生物蓝碳、溶解有机碳(主要指惰性溶解有机碳)、颗粒碳的沉积等都是养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往被遗漏的碳汇部分.从不同角度全面揭示近海养殖环境的碳汇形成过程与机制,科学评估近海养殖碳汇功能,不仅可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并可能在未来碳市场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 贝藻养殖 海洋碳汇 微型生物 惰性溶解有机碳 碳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东端毗邻海域冬季海雾的季节内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
《海洋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东半岛东部耳状锋面区的冬季海雾是一个重要但被忽视了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利用AVHRR Pathfinder Version 5.2数据中SST资料的质量数值,通过转换和归一化处理,简单有效地提取了耳状锋面区海雾的覆盖区域和海雾强度的信息。结果显示海雾的空间分布与耳状锋面非常一致,亦呈现"耳状",其覆盖面积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海雾一般开始出现于12月的上旬,位于耳状锋面南段的海域。之后,海雾的覆盖区域迅速北扩,覆盖面积不断增大且强度不断增强,并于2月达到峰值后进入衰减期,至3月下旬基本消失。海雾的季节内变化与冬季风风速、黄海西侧沿岸流、黄海暖流的季节内变化及它们之间的超前/滞后关系密切相关。海雾强度的主轴位置相对比较固定,位于40~50m等深线附近,没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其原因是耳状锋面的主轴位置受控于水深分布,不随时间变化。本研究所建立的提取海雾关键信息的方法以及海雾与季风、环流、耳状锋面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观测和数值模拟的进一步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2种桁杆虾拖网渔获组成调查与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2种桁杆虾拖网(包括单杆虾拖网和双杆虾拖网)的结构特征、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12-2015年于南海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获组成,统计副渔获物与虾类的产量比,计算主要经济种类的幼体比例。结果表明,单杆虾拖网与双杆虾拖网的桁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单杆虾拖网副渔获与虾类的产量比平均为12.68±14.52;双杆虾拖网副渔获与虾类的产量比平均为1.79±1.02;2种虾拖网虾类优势种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周氏新对虾(M.joyner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近缘新对虾(M.affinis);鱼类优势种为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少鳞(Sillago japonica)、丽叶鲹[Caranx(Atule)kalla]、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和六指马鲅(Thrissa dussumieri);蟹类优势种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和远海梭子蟹(P.pelagicus);2种虾拖网渔获的幼体比例较高。文章还针对2种虾拖网作业对渔业资源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域重力场特征及异常分析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周边区域是南极大陆火山、地震等新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与南设得兰海沟、南设得兰群岛一同构成南极大陆边缘现存唯一的"沟-弧-盆"构造体系。本文基于"雪龙"船第28、第30航次实测数据及两个航次的国际共享资料,利用均衡改正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莫霍面深度及其分布规律,分析深部构造-断裂的区域分布及其重力异常特征等。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的空间重力异常呈条带状分布,走向总体与地形相近,布格重力异常则由两侧向中间升高,大致在坡折处形成异常场值为100×10~(-5)m/s~2的分界线,在中央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海山处形成两个异常高值圈闭,异常值最高为150×10~(-5 m/s~2。莫霍面深度以弧后扩张中心为最低值,向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两个方向递增,深度从12km递增至陆坡位置的24km。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均衡改正 异常分析 南极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钻探勘察加-鄂霍茨克海基底:检验地幔柱假说的最终途径
《科学通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关地幔柱的激烈辩论已有15年了~([1~7]).这个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地幔柱是否存在,是否真正是地球热演化的一种重要动力学方式,还是人们用来方便解释某些地质现象的需要~([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之前不少所谓的地幔柱并非地幔柱,而是一些零散的地幔熔融异常.尽管如此,这个辩论进展缓慢,远未达到共识.究其原因,障碍在于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往往是人云亦云.不少研究地幔柱的人对地幔柱假说的核心含义并不清楚,也有不少人并不明白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底浮岩前处理方法的实验研究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底浮岩气孔充填物对全岩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并获得有效的海底浮岩前处理方法,对冲绳海槽中部的浮岩碎成大于5 cm,1~2 cm及小于5 mm的碎块分别进行前处理,然后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对清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表明,对大块浮岩直接清洗以及将浮岩碎成厘米级小块后清洗都难以将浮岩气孔内充填的细粒沉积物去除干净,而对浮岩碎成毫米级(<5 mm)颗粒后再清洗可以有效清除浮岩气孔内的充填物。本文所确定的一套有效的海底浮岩前处理方法总结如下:(1)将小于5 mm的浮岩颗粒置于超声波清洗机内用蒸馏水清洗,每隔15 min换一次水,直到清洗样品后的水足够清澈;(2)将样品先后浸入无水乙醇和稀盐酸溶液中,分别去除有机质和次生碳酸盐、铁氧化物;(3)将浮岩样品置于40℃超纯水中浸泡7 d左右,并每天换水,直至向上层清液加硝酸银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XRD分析表明,海底浮岩气孔中充填物的矿物组成包括斜长石、石英等。少量的气孔充填物对浮岩全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影响不大,但会造成Pb、Sr等元素含量的增加,因此可能会对浮岩全岩的Pb-Sr同位素组成造成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其次为冬季(2月)、秋季(10月)和夏季(8月)。毛颚动物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pinna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桡足类为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桡足类和浮游幼体是主要类群,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种类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