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苹果传粉昆虫种类及其访花习性的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苹果花期的传粉昆虫,更好地利用昆虫为苹果授粉,本文对山西运城临猗、临汾隰县苹果的传粉昆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苹果传粉昆虫共计23种,隶属于4目、14科,主要传粉昆虫依次为膜翅目的蜜蜂科、条蜂科、切叶蜂科、地蜂科和双翅目的食蚜蝇科。其中,意大利蜜蜂和毛附黑条蜂为主要传粉昆虫。日活动规律观察表明,蜜蜂属于双峰型,条蜂属于单峰型;条蜂出巢温度(温度为16.4℃)低于蜜蜂的出巢温度(18.8℃),11∶00-12∶00和15∶00-16∶00为蜜蜂访花高峰,条蜂访花高峰在10∶00-11∶00。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苹果传粉昆虫 毛附黑条蜂 访花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鼠害及其防控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

摘要:对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鼠类和太仆寺旗鼠类发生现状和危害以及鼠害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形成了草地鼠害"化学(含生物制剂)防治、不育剂调控、生态控制、天敌利用和局部物理方法灭鼠"的综合防控策略和技术。提出了"完善鼠害预警体系和加强灭鼠培训,实现草地良性循环"的建议。

关键词: 太仆寺旗 草地 鼠害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林下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2015

摘要:林下双孢蘑菇栽培是在天然林地或人工林地天然微气候下栽培双孢蘑菇的一种模式,具有投资小、管理简易、产品品质佳、口感好、菇味浓郁、无农残药残等优点,栽培残料又是林地良好的有机肥料,是一种绿色有机的栽培方式,同时也是发展以林养林,促进农民增收的林下经济模式。我省林地众多,开展林下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山西省双孢蘑菇栽培多样化的发展。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林下经济 堆置发酵 太阳能二次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中西部汾豌豆1号复播玉米栽培模式及操作规程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以解决山西省对酿造原料需求兼顾种植户收益为目的,利用豌豆耐寒性好的特点,在山西省中西部无霜期150 d以上的地区进行豌豆复播玉米的栽培模式试验,总结了豌豆复播玉米的栽培技术规程,供种植户参考。结果显示,该模式在酿造业发达地区有比较好的优势,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汾豌豆1号 复播 玉米 操作规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70s—2000s中国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距离演变的SSR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中国高粱不同时期主干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全面系统了解高粱杂交种及其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大小,可以减少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有效提高杂交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应用SSR标记技术分析高粱亲本及其F1的遗传差异,探讨中国高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以来的优势种群演变。【方法】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晚熟区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SSR标记遗传距离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中国高粱杂交种优势类群,研究高粱的育种进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演变特点。【结果】利用109对引物对55份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47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得到等位基因变异373个,平均每个等位基因检测到多态性位点7.5个,多态性位点变化范围为2—14个。供试材料标记位点的PIC变化范围为0.0351—0.8836,平均为0.6085。55个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0889-0.9500,平均为0.6011。聚类分析将55份高粱材料聚成4类,聚类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遗传背景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年代杂交种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1970-1980年代呈上升趋势,之后略有下降。对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得出Durra种群不育系×中国高粱恢复系和倾中国高粱恢复系、Kafir-caudatum种群不育系×中国高粱恢复系和倾中国高粱恢复系遗传距离远,产量高,因此,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应以Durra高粱×中国、倾中国高粱,Kafir-caudatum高粱×中国、倾中国高粱模式为主。【结论】高粱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水平有较密切的关系,高粱亲本的选配应充分考虑遗传距离。

关键词: 高粱 SSR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子生产年份、产地对‘迪甜6号’产量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农学学报 2015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生产的种子对超甜玉米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单穗重及产量的影响,以‘迪甜6号’为试验材料,对3个年份(A1为2010年,A2为2011年,A3为2012年)、2个产地(B1为平遥,B2为海南)生产的种子进行了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种子生产年份对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单穗重、产量4个指标影响较大;除产量外,种子产地对其他3个指标影响不是很大。‘迪甜6号’的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随着种子生产年份的久远均呈现下降趋势。种子生产年份各处理间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生产地点各处理间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无显著差异;2个处理间交互作用不明显。种子生产年份、产地对单穗重影响不是很大,各处理单穗重依次为A3B1>A3B2>A2B2>A1B2>A2B1>A1B1。种子生产年份与产地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2个处理间交互作用显著。处理A3B2产量最高,为14235 kg/hm2。‘迪甜6号’田间出苗率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单穗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年份 产地 ‘迪甜6号’ 田间出苗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土墙日光温室结构及其温度环境调查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山西省土墙日光温室总体现状,调查了山西省不同区域土墙日光温室的结构,并监测了室内温度特征。结果显示,山西省土墙日光温室建设不规范,缺少统一标准。1—2月份,室内日最高气温为21.8~29.3℃,日最低气温为6.2~12.1℃,日平均气温为14.6~18.0℃,采光时段均温为16.8~23.6℃;升温速率为2.1~3.9℃/h,室内外最高气温差、最低气温差、日均温差分别为15.8~27.5,11.1~27.5,14.4~25.8℃,1—2月份≤8℃低温天气出现的频率为0~0.85。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分析得出,SC-1土墙日光温室综合性能最优,YH-1最差。改善日光温室的热环境不仅要选用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加强日常管理,还要依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进行结构设计。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温度特征 热性能 结构优化 山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抗旱多态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了探讨野生大豆抗旱性,发掘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提高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需要合理鉴定与评价其抗旱性。在对4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作了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用20份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通过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和抗旱系数分析其抗旱性,发现野生大豆抗旱种质资源在不同生育期的抗旱性具有多样性,有些材料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个或几个生育期表现抗旱。同时,发现有些材料抗旱系数虽较小,但在对照条件下农艺性状表现好。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种质资源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滴灌专用肥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在滴灌施肥条件下,研究了3种滴灌专用肥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腐植酸水溶性滴灌肥(T1)、叶菜类固体无机滴灌肥(T2)和通用型固体无机滴灌肥(T3)处理生菜的株高、开展度、叶片数显著提高,产量分别增加34.9%,11.8%和31.3%;3种滴灌专用肥可显著提高生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效降低其硝酸盐含量,对其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种滴灌专用肥中,腐植酸水溶性滴灌肥施用效果最好,可明显促进生菜的生长,增加产量,并能有效改善生菜品质。

关键词: 生菜 滴灌专用肥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土壤及玉米籽粒中Pb、As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褐土区长期施肥农田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基于22年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0—20及20—40 cm土层及2013年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测定,分析褐土农田Pb、As的累积状况、年际变化特征、剖面分布特征及对玉米籽粒Pb、As含量的影响。【结果】不施肥处理土壤Pb、As含量均有所减少,其他施肥处理均有所累积;土壤Pb含量整体呈升高趋势,较基础土样升高了1.77—8.41 mg·kg-1,升高幅度为4.42%—20.95%;土壤As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较基础土样降低了17.10%—41.54%;Pb具有表聚性,As在20—40 cm土层的含量要高于耕层;2013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重金属Pb、As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磷肥和有机肥对褐土中Pb、As含量的处理间差异影响不显著;2013年玉米籽粒中Pb、As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结论】施肥处理均表现出重金属Pb累积现象,因此应注意控制肥料的施用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褐土 重金属 玉米籽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