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奥迪亚’葡萄杂交后代胚挽救及无核性状分子鉴定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影响杂交后代胚挽救萌发率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无核性状进行早期鉴定,【方法】以无核、抗病葡萄品种‘奥迪亚’为母本,‘玫瑰香’、‘摩尔多瓦’和‘红地球’3个主栽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L9(33)正交试验,建立简单高效的胚挽救体系,并用分子标记对杂交苗无核性状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影响胚挽救萌发率的最关键因素为接种时期,其次为培养基种类和NAA浓度;以‘奥迪亚’为母本的杂交胚其适宜接种程序为授粉后49~56 d剥取胚珠,接种在B5或NN69培养基上充分发育70 d,再转入1/2 B5培养基上萌芽,‘奥迪亚’ב摩尔多瓦’杂交胚通过此程序萌发率达到了50.48%;经分子标记鉴定,各组合后代的无核株系均超过50%。【结论】利用胚挽救方法以‘奥迪亚’为杂交母本可高效创新葡萄无核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中国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态性分析
《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Ⅰ)基因序列来研究不同地区二点委夜蛾种群的进化关系。本研究采集了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19个不同地理种群样本,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样本mtCOⅠ基因片段,利用DnaSP5.0软件和Arlequin3.5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mtCOⅠ单倍型多样性分析和Tajima’sD中性检测,建立了单倍型邻接(N-J)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在203头个体的658bpmtCOⅠ基因片段中,得到17种单倍型和18个变异位点,河北省的二点委夜蛾的单倍型多态性最丰富,而河南、山东和山西3省采集的二点委夜蛾样品其单倍型均有与河北种群单倍型一致的类型。二点委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且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线粒体COⅠ 单倍型 遗传多态性 地理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1梨黑星病1.1我国各产梨区普遍发生,是目前梨树生产中发生和为害最重的一种病害。梨黑星病菌能侵染除一年生以上枝干以外的所有器官。其中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导致提前落叶,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发病会失去商品价值,重病园甚至造成绝收;新梢发病造成干枯死亡。在北方白梨种植区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戊唑醇、百菌清及其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生物活性
《农药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戊唑醇和百菌清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复配比例。[方法]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百菌清及其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用Horsfall的毒力试验设计和Wadley的增效比(SR)率法评价2种杀菌剂的联合作用。[结果]戊唑醇和百菌清以1∶1、1∶3、1∶5、1∶7、1∶9、1∶11、3∶1和5∶1比例混配的SR为1.5915-84.3772,表现为增效作用;以9∶1、11∶1比例混配的SR值分别为0.5132、1.0190,表现为相加作用;以7∶1比例混配的SR为0.4382,表现为拮抗作用。[结论]2种药剂以1∶11比例混配的SR值最大是84.3772,为最佳增效作用混配比例;该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点委夜蛾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和毒力测定
《中国植保导刊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从16种药剂中筛选防治二点委夜蛾效果较好的6种药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敌敌畏、毒死蜱、辛硫磷对成虫的触杀效果较好;甲维盐、毒死蜱、敌敌畏、辛硫磷、茚虫威胃毒作用较强,试虫死亡率均在94%以上。其中茚虫威防效可达97.22%。甲维盐、辛硫磷、毒死蜱、茚虫威、敌敌畏和敌百虫对二点委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2、5.91、10.93、14.23、123.77、196.95 m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草甘膦转EPSPS大豆的基因漂移研究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和不同生长类型的非转基因大豆为材料,通过表型筛选及PCR分子检测,分析不同方向和距离条件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大豆的漂移率,为制定转基因大豆安全种植隔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大豆的基因漂移率明显不同,以育成品系ZZH015最高,在70 612株中的漂移率为0.45%;半蔓生地方品种DPZ722次之,164 449株中漂移率为0.01%,而195 088株野生大豆YDD080中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方差分析表明,漂移率在不同距离和方向条件下均有显著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递减。在5 m处漂移率为0.03%,而在29 m处降至0.001%。基因漂移在下风口方向发生较多,表明风媒可能是影响基因漂移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果以1%基因漂移率为阈值,无论是自然条件下还是随机选取1 000粒检测,漂移率都低于阈值,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的基因漂移可以忽略不计。
河北省平原区棉花品质与土壤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子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棉花综合品质与主要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子的关系,采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法,研究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指标、棉花综合品质指数与各个主要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冲洪积或冲积平原中的冲积平地较其他地貌条件更适宜棉花种植;潮土、潮褐土类型土中轻壤质、砂壤质、中壤质较其他土壤类型而言,更适宜棉花生长和优质棉花纤维的形成。河北省平原棉花种植区土壤硝态氮基本上分布在很低和低水平,其所占比例为69.06%;速效磷主要分布在低水平,分布在中、高水平上的样点仅占18.24%、3.07%;有效钾主要分布在中等水平、高和很高水平,分别占31.97%、44.67%。土壤钙含量较丰富,有效钙分布在8086~9658mg/kg范围中;氧化态镁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有效硫大多分布在很低和低水平,分布在中等水平的仅占15.45%。河北省平原区土壤铁主要分布在中、高水平,其比例分别为51.82%、42.73%;大部分地区土壤锌水平较低,分布在中等、高水平的仅为占15.45%、1.82%;锰含量水平中等适当;土壤硼主要属中等适量水平,所占比例为59.09%;土壤铜大多属于偏高水平,其比例占98.18%。在诸营养元素中,磷、钾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大于氮素,中微量元素中硼、锰、硫元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形成影响相对高于其他各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确定番茄冬春茬生产中的适宜灌水量,以日光温室番茄为试验材料,从定植缓苗后开始至收获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试验设每次灌水量300 m3/hm2(CK)、225 m3/hm2、150 m3/hm2和75 m3/hm2计4个处理,共灌水8次,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减少,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Vc含量以及灌溉水利用率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产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每次灌水量为225 m3/hm2处理的产量较CK降低了0.45%,灌溉水利用率却提高了26.12%,而且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每次灌水量为150 m3/hm2和75 m3/hm2处理的产量较CK极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0.08%和21.01%。综合分析认为,番茄冬春茬生产中较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次灌水225 m3/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隆粳59选育及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隆粳59是以冀粳13、特优1号和吉粳88为亲本,通过杂交、复交和多年系谱选育获得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结合了3个亲本的高产性状、抗病性、优质性和耐盐性为一体。在冀东稻区和天津稻区全生育期169d。2012年通过河北省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