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假蒟提取物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活性及其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假蒟的杀虫生物活性,对假蒟根、茎、叶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5种溶剂依次进行索氏提取,测定各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触杀活性不同,假蒟的主要活性部位为根,其次为茎,叶活性最低;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中,以石油醚提取物的活性最突出,其他溶剂提取物对试虫基本无生物活性。虫龄越低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越佳,假蒟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三至六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204 9%、0.370 8%、0.853 6%、1.233 1%;假蒟茎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三至六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39 2%、0.397 8%、0.948 5%、1.486 7%。通过对假蒟根石油醚洗提物进行柱层析和TLC分离,得到16个组分,主要活性组分为A、B、C、D,在1mg/mL质量浓度下,其对斜纹夜蛾四龄幼虫24h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其次是组分E和组分F,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3.33%和36.67%;其他组分基本无生物活性。总之,假蒟根石油醚提取物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活性最高,且虫龄越低杀虫效果越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时间序列分析在橡胶白粉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指数平滑法、自回归分析法、移动平均分析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对1962-2003年期间海南农垦橡胶树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进行预测,并对这4种方法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种分析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橡胶白粉病的发生趋势,但自回归移动平均法的预测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橡胶白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表面活性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六种常见农药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风险,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研究其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效应和致畸效应。结果表明,NP-10、OP-10、农乳700、农乳602、农乳1602、宁乳33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6.44、21.13、55.86、84.46、109.90、120.08 mg·L-1,其中NP-10对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最大,宁乳33毒性最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斑马鱼胚胎孵化率逐渐降低,致畸率逐渐提高,六种表面活性剂显示出相似的趋势,处理浓度与胚胎孵化率(致畸率)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NP-10、OP-10、农乳700处理组均诱导斑马鱼胚胎出现躯干侧翻、游囊关闭、躯干弯曲症状;农乳602、农乳1602、宁乳33处理组出现躯干侧翻、游囊关闭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鼻在芒果采后病原菌种类判别中的应用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子鼻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芒果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和芒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4种芒果采后病害病原菌发酵液的挥发性气味进行检测,以评估电子鼻用于芒果不同真菌病原菌种类判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气味响应值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聚类分析均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病原菌种类。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果为芒果采后病原菌种类判别提供新的方法,为其他病原菌的种类判别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芒果 电子鼻 病原菌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多因素方差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胁迫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随机克隆测序的方法从香蕉根系cDNA文库中获得胁迫相关蛋白基因,命名为MaSAP1(GenBank登录号为AGH14257.1)。扩增获得的cDNA序列与质粒OZ092的目的片段序列一致,表明MaSAP1是香蕉SAP基因编码框全长cDNA,包含一个510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长16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蛋白质序列同源比对发现其含有完整的A20和AN1基序结构。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表明,MaSAP1与水稻和獐茅的亲缘关系较近。组织特异性研究表明,MaSAP1基因在香蕉根和果实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aSAP1响应激素的处理,同时也响应干旱、低温、高盐和枯萎病菌的侵染等胁迫。可见,MaSAP1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响应逆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位基因特异扩增在水稻香味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价值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常规育种方法培育香型水稻除了育种年限长,且在后代材料选择过程中,香味基因往往容易丢失。而通过回交转育手段将香味性状导入优良的非香型水稻品种中,则要寻找出一种高效的分子检测手段加以辅助鉴定。本研究以稻花香2号、金禾香稻、南韩长粒香、黑香米,以及8个非香稻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方法对水稻香味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南韩长粒香、黑香米及非香稻获得长度为585bp和355bp的两条带,而稻花香2号、金禾香稻仅获得长度为577bp的一条带,供试材料的分子检测结果与香味基因型不完全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在水稻香味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系列木薯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系统Ⅱ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华南205(cv.SC205)为对照,研究7个华南系列木薯品种华南5号(cv.SC5)、华南6号(cv.SC6)、华南7号(cv.SC7)、华南8号(cv.SC8)、华南9号(cv.SC9)、华南10号(cv.SC10)、华南11号(cv.SC11)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系统Ⅱ(PSⅡ)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SC6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SC205及其它6个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中ΦPSⅡ显示8个木薯品种PSⅡ的实际光合效率Φ从高到低顺序为ΦSC5、ΦSC8、ΦSC9、ΦSC10、ΦSC205、ΦSC11、ΦSC7、ΦSC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1蛋白、放氧复合体(OEC)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均在SC6叶片中表达最低,而在SC5、SC8、SC9叶片中表达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及PSⅡ相关蛋白可为高效选育木薯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