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规模化猪场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河南农业 》 2012
摘要: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以及新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病发作呈加速流行趋势,危害日渐严重。本文就规模化猪场该病的诊断、治疗和综合防治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一、流行特点副嗜血杆菌可感染2周龄至4月龄的猪,以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猪最易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60%。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水平、继发(或并发)病有很大关系,若处理不及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F2遗传群体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高油酸种质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油酸亲本wt08-0932和wt08-0934与普通(低)油酸含量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明确控制油酸性状的主基因个数、加性或显性效应值、遗传力等。【结果】获得控制油酸和亚油酸性状遗传的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性状的2对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89%和70%—85%,并存在多基因效应。控制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控制亚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均为正值。【结论】花生的油酸和亚油酸性状分别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基因互作及多基因效应。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大于第二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同时变异形成高油酸性状;2对主基因之间的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差异导致在1对主基因变异时形成中低油酸含量和中高油酸含量的性状表现。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的时序动态和空间变化进行的分析表明,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依赖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土地高产出(粮食单产)与资源低效率并存;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出现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双低"现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粮食政策关系密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政策具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制定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探索一条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同步提高、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和不以牺牲粮食主产区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产量 粮食主产区 农民收入 生产成本 粮食价格


硒的生理保健功能及富硒花生研究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2
摘要:综述了微量元素硒的生理保健功能,对部分花生品种进行了硒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远杂9102、豫花黑一号和远杂0005硒含量较高,并在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DB6124.01—2010)中坚果硒含量(0.01—1.00mg/kg)的范围之内,属于富硒花生。


放牧条件下不同处理对西门塔尔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2
摘要:为探索适合草原放牧条件下西门塔尔牛的超数排卵技术,分别采用国产及进口促卵泡素(FSH)和三种方案(A:FSH+PG;B:FSH+PG+GnRH;C:FSH+PG+CIDR+GnRH)对放牧条件下西门塔尔牛进行超数排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国产FSH超排时,方案A、方案B和方案C所获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3.43±2.41)枚、(5.93±3.54)枚和(7.21±3.19)枚,采用进口FSH超排时,三种超排方案所获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4.34±2.71)枚、(6.76±3.79)枚和(7.79±4.23)枚,采用两种FSH超排,方案B、方案C所获头均可用胚数明显高于方案A(P<0.05);3种方案中,国产与进口FSH所获头均可用胚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在放牧条件下,采用三种超排处理方案,以FSH+PG+CIDR+GnRH法最好,FSH+PG+GnRH法次之,FSH+PG法效果最差;国产FSH与进口FSH超排效果差异不显著。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关键词: 连续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浸种温度与化学诱变剂对芝麻种子发芽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浸种温度及化学诱变剂对芝麻种子发芽的影响,在不同浸种温度下,研究了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不同(质量)浓度处理不同时间对芝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浸种后,EMS处理时间超过4h或者EMS质量浓度大于10g/L时,3个芝麻品种均不能正常发芽,而25℃浸种后,10g/L EMS处理6h或15g/L EMS处理4h,3个品种仍能正常发芽。4℃和25℃浸种后,不同浓度NaN3处理下,3个品种均能正常发芽,但当6mmol/L NaN3处理12h时,4℃下浸种,3个品种的发芽率均低于50.0%,而25℃下浸种,3个品种的发芽率最低为69.3%。相同(质量)浓度、相同处理时间下,4℃浸种能更好地发挥EMS和NaN3的诱变作用。不同芝麻品种对EMS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对NaN3的敏感性差异较小。从诱变育种创造有益变异角度,建议4℃浸种24h后,以5g/L EMS诱变处理8h或4mmol/L NaN3诱变处理12h。
关键词: 芝麻 浸种温度 化学诱变剂 甲基磺酸乙酯 叠氮化钠 发芽指标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处理,研究不同剂量的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用药剂量越大,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越好。在防治蚜虫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防效分别为85.61%~97.71%和80.15%~93.38%,与对照药剂600g.L-1吡虫啉FS1∶300包衣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在蚜虫发生前期和中后期防效分别为91.32%~94.91%和74.88%~83.27%,其中中后期防效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处理。在防治纹枯病和枯白穗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分别为76.91%~86.64%和78.29%,与对照药剂12.5%烯唑醇WP 1∶1500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60时的防效分别为69.14%~80.87%和72.68%,显著低于药种比1∶50包衣处理,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分别为60.75%~78.35%和64.43%,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以上结果说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
关键词: 冬小麦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 小麦纹枯病 蚜虫


猫贫血的传染性病因及诊治
《中国兽医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贫血是猫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许许多多的其他因素往往掩饰了潜在的传染性疾病。本文就猫贫血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因作一归纳,以期为临床兽医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理论上,所有致病因子均可通过炎性反应引起贫血,也可经炎性疾病使贫血加重,但这些临床表现均较轻微,往往不是临床就诊的主要原因。


有机氮部分替代无机氮对香料烟产量、产值及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香料烟的产量、产值和品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氮部分替代无机氮(取代比例分别为0、25%、50%)对香料烟产值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氮取代部分无机氮对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化学成分协调程度及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以有机氮取代50%无机氮处理最高,分别达到2 212.00kg/hm2、53 362.00元/hm2和70.22%。有机氮部分取代无机氮对香料烟叶片中化学成分、矿质元素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部位叶片以及不同化学成分的响应不同,但总体表现为有机氮取代无机氮改善了烤烟化学成分的协调程度,促进了有益矿质元素的积累。总之,对浙江省绍兴香料烟烟区来说,在施氮水平为105kg/hm2情况下,有机氮取代50%的无机氮时香料烟的经济产量、产值和烟叶品质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