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快中子诱变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配合力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252CF裂变快中子辐照诱变得到的6个玉米突变体的配合力效应,评价其在玉米育种实践中的利用价值,以昌7-2、Mo17、B73、LY0986和LY1621为测验种父本(P1),6个突变体fu18312、fu1603、fu17138、fu18321、fu18398和fu18362为被测系母本(P2),在前期表型鉴定的基础上,对11份参试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按NCII设计(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为两组,组配30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6个突变体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效应值在同一性状或不同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矮秆、低穗位突变体fu18312株高和穗位高的GCA效应为负效应,降秆作用显著,可用于抗倒性的改良;叶夹角突变体fu1603和黄绿叶突变体fu17138多数性状的GCA效应均为正效应,可用于高秆、大穗、多粒型丰产品种的选育,但应注意与矮秆品种搭配,以防倒伏。尽管fu17138叶缘黄化,但结实正常,与对照相比单株产量降低,因此,可作为标记性状在种子生产上加以利用,以保护知识产权。所配组合中,(LY0986×fu17138)为强优势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表现为较高的正效应,为品种选育奠定了种质基础,为快中子诱变突变体的进一步改良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快中子辐射 表型鉴定 不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效应分析


半干旱区党参地膜覆盖和立式深旋耕作的水分利用和产量效应
《中药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立式深旋耕作及地膜覆盖对半干旱区党参耗水、生长状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为寻求半干旱区党参抗旱增产、资源高效利用的耕作栽培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40 cm覆膜(VTM)、立式深旋40 cm(VT)、传统旋耕15 cm覆膜(RTM)和传统旋耕15 cm(RT)4个处理,测定党参不同生育时期0~300 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植株地上干物质量和产量等指标,计算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纯收益等指标,明确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对党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VT、VTM、RTM在拉蔓期到块根增长期0~300 cm 土层土壤耗水量分别较RT高6.1~8.8、8.1~22.9和8.1~18.4mm.VTM叶片SPAD值、地上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VT和RTM的叶片SPAD值、地上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RT.基于较高的个体和群体生长量,VTM 党参块根产量和 WUE 分别较 VT、RTM、RT 提高 31.8%、34.4%、59.8%和 25.7%、28.3%、43.5%;VT、RTM产量和WUE无显著差异,分别较RT提高21.3%、18.9%和14.1%、11.8%.VTM纯收益达到5 540元/667 m2,分别较VT、RTM和RT提高33.8%、43.4%和68.9%;VT和RTM纯收益分别较RT提高26.3%和17.8%;VT较RTM提高7.2%.结论:立式深旋和覆膜均能促进党参拉蔓期到块根增长期耗水,使党参叶片SPAD值、地上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升高,并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纯收益,尤其是立式深旋耕作和覆膜结合是适宜于西北旱地党参种植的耕作技术,而且立式深旋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地膜使用的效果.


粗饲料中不同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对湖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肉品质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粗饲料中不同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对育肥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养分表观消化率、肉品质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72只体重相近的湖羊公羔,单栏饲养,根据粗饲料中不同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将试验羊随机分为4组:100%玉米秸秆组(CS组)、33%全株玉米青贮组(33MS组)、66%全株玉米青贮组(66MS组)和100%全株玉米青贮组(MS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期70 d,包括7 d适应期和63 d正试期.结果表明:1)不同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对湖羊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66MS组和100MS组戊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CS组(P<0.05);3)100MS组中性洗涤纤维(NDF)表观消化率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3MS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66MS组(P<0.05),数值上也高于其他各组;4)33MS组肌肉中滴水损失较其他各组低,说明33MS组湖羊肌肉的保水性能最好,提高了肉品质;5)100MS组血中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CS组和33MS组(P<0.05),但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CS组和33MS组(P<0.05).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湖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养分表观消化率;肉品质


桶混添加天达-2116、阿泰灵和迈丝对防治苹果叶部病害药剂的减量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生态条件下,以苹果园主要杀菌剂桶混配方"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为指示杀菌剂,田间测定桶混添加"天达-2116+迈丝"和"阿泰灵+迈丝"对防治苹果黑星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药剂的减量效应.结果表明:在确保对苹果生长发育安全,对2种病害均有理想防治效果的条件下,桶混添加"天达-2116+迈丝"和"阿泰灵+迈丝"均可将参试杀菌剂桶混配方中10%苯醚甲环唑WG和80%代森锰锌WP的施用量分别降至稀释3500倍和1000倍,较常规制剂用量分别减少用药28.57%和40%;第6次药后10 d、30 d和52 d,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85%和81%以上,以桶混添加"阿泰灵+迈丝"的较高;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74%和64%以上,以桶混添加"天达-2116+迈丝"的较高.可见,桶混添加"天达-2116+迈丝"和"阿泰灵+迈丝"可明显减少苹果园杀菌剂的施用量,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喷雾助剂;植物抗病诱导剂;杀菌剂减量


葫芦巴胶添加对藜麦汁流变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藜麦为原料,以葫芦巴胶作为增稠剂,探讨了不同质量分数的葫芦巴胶在不同贮藏条件(25、4、-18℃)对藜麦汁流变特性的影响,并采用Carreau-Gahleitner模型对样品的流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arreau-Gahleitner模型对葫芦巴胶-藜麦汁复合体系拟合时R2>0.95,表明体系符合该模型;体系tan δ>1,表明葫芦巴胶-藜麦汁混合物样品是以弹性为主导的假塑性流体,其剪切稀化具有瞬时恢复性,在葫芦巴胶质量分数为0.8%时,藜麦汁具有较好的黏性;复合体系在冷冻后的tan δ最大,冷藏后tan δ最小,表明冷藏能较好保持葫芦巴胶-藜麦汁的弹性,研究可为藜麦汁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35°35′ N,104°36′ E)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 500 kg·hm-2秸秆还田(SRL)、3 000 kg·hm-2秸秆还田(SRM)、4 500 kg·hm-2秸秆还田(SRH)和无秸秆还田(CK)4个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300 cm 土壤贮水量、0~300 cm 土层阶段耗水量和WUE的特点.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均可提高春小麦播种到抽穗期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拔节到灌浆期春小麦对0~300 cm 土层的耗水量,降低拔节到成熟期冠层温度,显著增加春小麦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RM处理的产量较SRH和SRL处理分别增加4.0%和17.4%,WUE分别提高4.8%和16.0%.因此,在甘肃中东部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的适宜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春小麦生育前中期土壤墒情,有利于中后期水分利用,促进春小麦叶片光合物质生产,最终实现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旱地;全膜覆土;春小麦;水分利用;产量


氮磷钾配施对直播当归物质积累与药材质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当归种子直播的合理施肥方案,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组合试验,研究氮、磷、钾3个因素在3种不同施肥量[N(75、150、225 kg/hm2)、P2O5(37.5、75.0、112.5 kg/hm2)、K2O(37.5、75.0、112.5 kg/hm2)]组合配施下当归的根形态、药材产量及质量(阿魏酸、挥发油、醇溶性浸出物和灰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量配施对当归根系分支数、植株生物量及药材浸出物、阿魏酸和挥发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N1P3K2处理根鲜质量最大(65.25 g),分支数最多(11.9个);其次为N2P3K1,根鲜质量为63.28 g,分支数为10.2个,且其当归浸出物和阿魏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6.31%和0.108%;处理N3P2K1当归挥发油含量最高(1.137%).综合考虑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指标,直播当归最佳氮磷钾配施处理为N2P3K1,即N、P2 O5、K2O施用量分别为150、112.5、37.5 kg/hm2.
关键词: 当归;种子直播;施肥;氮磷钾;生物量;阿魏酸;挥发油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关键词: 黄芪根瘤象甲 越冬 种群动态 生物学特性 昼夜节律 发育历期


小麦旗叶与幼苗性状的QTL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控制小麦幼苗性状与旗叶性状的QTL,并探讨两者的遗传基础,以京冬8号和矮抗58构建的RIL群体(207个家系)为材料,田间试验测定旗叶相关性状,水培试验测定幼苗期相关性状,通过完备区间作图对这些性状进行QTL研究。结果共检测到10个控制旗叶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98%~9.89%的表型变异,其中有6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4D和5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2个控制幼苗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14%~10.52%的表型变异,仅有2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和4D染色体上。除3D染色体上控制幼苗根长的QTL以及5D染色体上控制旗叶面积和旗叶宽的QTL表现为部分显性效应外,与其他性状有关的QTL均表现为超显性效应。1A、2D、4D、5A、5D和7A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存在多效性,其中2D(wmc170)和4D(barc308)染色体上与幼苗性状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wmc170和barc308)也与旗叶性状QTL紧密连锁。


深施肥对立式深旋耕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肥料深施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立式深旋耕为肥料深施提供了土壤条件。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立式深旋耕全膜覆盖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VP)、15 cm处施肥(VPF)和30 cm处施肥(VPD)3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含水量、马铃薯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VPD提高了马铃薯生育后期的叶片SPAD值,尤其在淀粉积累期较VPF增加了0.2%~13.8%;同时降低了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较VPF下降13.4%~39.0%,差异显著。VPD处理的马铃薯花前耗水量较VPF和VP下降,而花后耗水量增加,其中2018年的花前耗水量较VP和VPF降低了36.5%~43.3%;花后增加49.8%~58.7%。VPD提高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大中薯所占比例,提高了商品率。VPD的块茎产量较VPF和VP增加7.7%~56.9%;VPF和VPD的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较VP分别提高12.2%~28.2%和16.8%~27.1%。因此,在西北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条件下,肥料深施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实现作物增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