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杀菌剂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生物农药和3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 表明: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对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毒力较好,其EC50分别为0.0412 μg/mL、0.0001 μg/mL和0.0520 μg/mL;0.3%四霉素AS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093 μg/mL、0.2084 μg/mL和0.2659 μg/mL;3%中生菌素WG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较弱,EC50分别为7.4941 μg/mL、2.0356 μg/mL和20.2666 μg/mL;20%烯肟·戊唑醇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4359 μg/mL、0.0039tμg/mL和1.1140 μg/mL;50%锰锌·氟吗啉WP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1.2162 μg/mL、0.1925 μg/mL和5.1535μg/mL;30%苯甲·嘧菌酯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11.2701 μg/mL、0.2278 μg/mL和6.0718μtg/mL.综上所述,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0.3%四霉素AS和20%烯肟·戊唑醇SC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室内毒力较好.
关键词: 杀菌剂;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痣病;毒力测定


氮肥对粳性和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粳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粳性糜子品种陇糜13号和糯性糜子品种陇糜1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N1)、90(N2)和135 kg·hm-2(N3)3个供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CK),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粳糯性糜子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分析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对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呈单峰曲线变化,在N2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糜子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茎鞘干重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CK(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氮肥偏生产力呈降低趋势,而氮素利用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可以显著提高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也可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数据表明,N2(90 kg·hm-2)下陇糜13号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优于陇糜14号。综上,本研究条件下,甘肃省会宁地区糜子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这对西北地区种植不同粳糯性糜子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高丹草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一种优质牧草.为获得高丹草多倍体材料,试验以秋水仙素为诱导剂,以引进的高丹草品种'大卡'为供试材料,应用浸种法和滴生长点法分别对高丹草种子和幼苗生长点进行了处理,对获得的诱变后代采用表型测定、根尖染色体法和表皮气孔保卫细胞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逐代鉴定筛选,最终在M5代获得了稳定遗传的两份高丹草多倍体材料.本研究可为高丹草多倍体诱导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创制的两份多倍体材料除可作为种质资源使用外,经进一步培育后有望作为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秋水仙素;染色体;根尖;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倍性鉴定


5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及2龄幼虫室内毒力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5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及室内毒力.[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噻虫胺、噻唑膦和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及对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抑制率最高,高浓度下可达到92%以上;阿维菌素和二硫氰基甲烷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分别为1.0727、1.1355 mg/L,LC90分别为15.6387、11.6627 mg/L.显微观察发现,二硫氰基甲烷和阿维菌素处理12 h之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身体弯曲和头部摆动频率显著下降,且使线虫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结论]供试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杀线剂;孵化抑制率;室内毒力;运动行为


不同降雨年型黑膜垄作对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降水年型与垄型互作对黑膜垄作土壤水肥环境及马铃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解析水肥互作促进作物增产、高效用水机制,为深挖覆膜垄作技术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8年布置大田试验,以当地推广应用的白膜覆盖双垄集雨耕作(WRF,垄高16 cm,垄宽60cm,沟宽40 cm)为对照,基于垄上微沟集雨耕作技术,设置由黑膜覆盖低垄(垄高16 cm,垄宽60cm)、中垄(垄高24 cm,垄宽60 cm)、高垄(垄高32 cm,垄宽60 cm)+垄上微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垄间小集水沟(沟宽40cm)组成的3种黑色地膜覆盖垄上微沟集雨土壤水肥调控耕作处理(BLRF,BMRF和BHRF),测定了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花、结薯、成熟6个生育关键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研究期末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土壤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土壤水、肥与马铃薯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降水年型,黑、白地膜覆盖垄作都显著增加了马铃薯生长发育期对4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BHRF,BMRF和BLRF处理马铃薯6个生育关键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SWS)都显著高于WRF处理(P<0.05)。较高的降水量以及黑膜覆盖集蓄增加的土壤水对120—200 cm土层的土壤水具有明显的补充作用。在干旱年(2016)和平水年(2017),BLRF和BMRF处理的集水和保水效应较好,BHRF处理次之,都显著优于WRF处理;在丰水年(2018)三者无显著差异,也都显著优于WRF处理。研究期末(2018)黑膜垄作0—30 cm土层的全氮全钾(TN和TK)及速效氮磷钾(AN,AP和AK)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膜垄作(P<0.05),分别增加了4.5%—5.6%、3.6%—5.9%、8.4%—18.4%、15.3%—22.3%和7.1%—13.3%。归因于显著增加了大薯结薯个数和结薯重,黑膜垄作马铃薯产量、WUE、纯收益和产投比均显著高于白膜垄作,3年平均分别提高了16.9%—19.0%、15.5%—19.2%、23.3%—27.3%和12.1%—18.2%。这4个效益参数在干旱年和平水年以BLRF和BMRF处理较好、BHRF处理次之,丰水年三者都优于WRF处理,且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3年马铃薯平均产量与研究期末平均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作物平均耗水量(E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AP、AK、AN含量,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耗水量(ET)和平均降水量(GPR)解释了99.4%的产量变化。【结论】黑膜覆盖垄沟与垄上微沟的叠加集水效应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水分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马铃薯旺盛生长,使更多的根茎(茎叶、根等)类有机物归还土壤,其腐解释放的养分与施肥结合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良好的土壤水肥条件有效改善了土壤水肥互作关系,增加了作物水肥供应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WUE、纯收入和产投比。BLRF和BMRF处理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表现较好,BLRF、BMRF和BHRF处理在丰水年表现较好,BLRF和BMRF处理在各种年型都有良好的表现。因此,黑膜覆盖低、中垄垄上微沟集雨耕作(BLRF和BMRF)是继白膜覆盖双垄集雨耕作(WRF)之后最适用于半干旱区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关键词: 黑膜垄上微沟耕作 水肥平衡 互作效应 产量 WUE 经济效益


长枝木霉TS-1的分离鉴定、拮抗作用及固体发酵条件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筛选能有效抑制常见植物病害的生防真菌,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菌株TS-1。通过形态学特征和EF-1α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TS-1对6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利用该菌株不同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小麦种子,分析种子形态学指标的变化。以产孢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进行发酵条件的初探。结果表明:长枝木霉菌株TS-1对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接骨木镰孢(F. sambucinum)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率均在70%以上,抑菌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该菌株对小麦种子有一定的促生作用。通过对该菌株固体发酵条件初探,发现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秸秆和麸皮的最佳配比为9:1、大麦添加量10%、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硫酸铵时产孢量最大。上述试验证明,长枝木霉TS-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可进一步扩大培养。


施用枝条堆肥对梨果和土壤质量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枝条堆肥和有机肥施用对密植梨园梨果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效应。【方法】采用枝条堆肥(BCT)、枝条堆肥+生物有机肥(MT)、羊粪(ST)和化肥(CT)4种施肥处理,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果实品质和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枝条堆肥+生物有机肥MT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单株产量,较化肥处理增产19.78%;有机肥连续施用后可改善果实的品质,与化肥处理相比,ST和MT处理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MT处理还增加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ST和BCT处理后增强了果实硬度,提高了有机酸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显著的影响,ST处理土壤pH有所提高,MT连续处理后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pH明显低于CT;羊粪和枝条堆肥+生物有机肥均有效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并且MT处理促进了土壤铁元素有效性的提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综合得分排序为MT>ST>BCT>CT,MT处理综合得分为0.675 8,排名第1位。【结论】施用有机肥处理对果实品质和土壤质量的提升作用均优于纯化肥处理,尤其在MT处理下表现出了最佳的施肥效果。


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针对甘肃东部旱作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及大豆生产春季干旱严重等问题造成大豆产量不高、水分利用率低等生产实际,以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沟播、半膜覆盖沟播、半膜覆盖平播、膜侧播种等4种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沟播使大豆提前出苗5天,生育期缩短12天,促进了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大豆各生育阶段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全膜覆盖沟播能够有效协调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有利于灌浆和高产,连续4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80.8 kg/hm2和7.30 kg/(mm·hm2),较露地平播提高40.9%和53.4%。因此、全膜覆盖沟播可作为甘肃东部旱作区大豆生产的高产栽培模式,对提高旱作区大豆降水利用效率和高产田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96份玉米杂交种抗矮花叶病鉴定与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96份玉米杂交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差异,于2011-2015年间通过苗期人工摩擦接毒和成株期自然感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 表明,未发现高抗材料(HR);'兴达糯1号''五谷2010''2011''正德306''豫丰96-68''818''临早杂1号''正德305"甘农963'和'金穗51216'等10份材料表现抗病(R),占供试材料的10.4%;'CN8706''甘农821''东单339''NF09''玉源209'等2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供试材料的22.9%;'宁玉524''潞玉36''陇单026''9909''龙生1号'等22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供试材料的22.9%;'龙单1号''平玉8号''金518''登海605''超甜603'等42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供试材料的43.8%.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抗性评价;病株率;病情指数


不同品种绵羊D-loop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 D-loop区的进化速度快且多态性丰富,因此在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甘肃高山细毛羊(G)、欧拉羊(O)、杜泊羊(D)、蒙古羊(M)、小尾寒羊(S)和湖羊(H)的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结果 显示,试验羊D-loop区中GC含量低于AT含量,共检测到171个变异位点,单一多态位点58个,简约信息位点113个,共8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0.993、1.000、0.968、1.000、0.933和1.000,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02237、0.01463、0.01193、0.01747、0.02140和0.02348,湖羊的平均核苷酸差异度最大(K=31.622),而杜泊羊最小(K=15.995).蒙古羊和杜泊羊的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xy最大,蒙古羊和欧拉羊的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xy最小.核苷酸歧异度Dxy与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xy结果一致.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湖羊与小尾寒羊先聚集在一起,然后与杜泊羊聚为一类;欧拉羊与蒙古羊先聚为一类,然后与甘肃高山细毛羊聚为一大类,说明湖羊与小尾寒羊遗传差异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