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胡麻-小麦轮作更替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胡麻-小麦轮作更替土壤,分别为第一年胡麻种植土壤(TC1)、第二年小麦轮作土壤(TR)和第三年胡麻种植土壤(TC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壤细菌群落进行测定,旨在揭示胡麻-小麦轮作更替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C2根际土壤样本细菌OTU数目最多,为1778条,细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指数1700.02和Ace指数1689.03)最低,而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指数表现为TC1(6.51)>TR(6.42)>TC2(6.21),simpson指数表现为TC2(0.0088)>TR(0.0049)>TC1(0.0030),即随着更替年限而降低。3种不同土壤样本内共获得细菌33门,且优势菌门(相对丰度>0.01)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湾菌门(Chloroflexi)等11个菌门,各优势菌门在各处理中所占的丰度存在差异。随着种植更替,变形菌门(TC1 31.65%, TR 24.52%, TC2 28.53%)和芽单胞菌门(TC1 8.04%, TR 5.41%, TC2 6.01%)丰度先降低再升高,酸杆菌门(TC1 19.36%, TR 26.13%, TC2 11.18%)和绿湾菌门(TC1 9.69%, TR 12.68%, TC2 10.53%)丰度先增加后降低,放线菌门(TC1 12.14%, TR 13.79%, TC2 22.82%)丰度逐渐增加。细菌群落β多样性分析显示,轮作使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与TC1保持较小差异,而后续胡麻种植使其发生较大变化。通过Tax4Fun法在更替土壤中检测到细胞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加工和环境信息处理等基因功能。大部分功能基因在TR的丰度与TC1相近。这些结果说明,小麦轮作能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改变程度,从而利于下茬胡麻的种植。
关键词: 胡麻-小麦轮作 土壤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分析 Tax4Fun功能预测


绵羊mtDNA变异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线粒体DNA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寻找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高繁殖力绵羊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本研究以有产羔记录的健康小尾寒羊多羔母羊(multiple Small tailed han sheep, XM)、湖羊多羔母羊(multiple Hu sheep, HM)、蒙古羊双羔母羊(twins Mongolian sheep, MT)、蒙古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Mongolian sheep, MS)、欧拉羊双羔母羊(twins Oula sheep, OT)、欧拉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Oula sheep, OS)、甘肃高山细毛羊双羔母羊(twi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 GT)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单羔母羊(singletons Gansu alpine fine wool sheep, GS)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和测序法检测试验羊mtDNA多态性,并结合产羔数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A1099T、T1112C、C13576T、T13837C和T13855C位点,XM与HM之间基因型分布基本一致,XM与MS、OT、OS、GT、GS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668C位点,MT与M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G15977A、A16101G和C16429T位点,OS与OT之间基因型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15923G位点,GT与GS之间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T15668C变异位点显著影响蒙古羊产羔数(P<0.05);T15445C、T15627C、T15657C、T15732C、T15956C、G15977A和C16429T变异位点显著影响欧拉羊产羔数(P<0.05);A15923G位点显著影响甘肃高山细毛羊产羔数(P<0.05)。单倍型Hap2(TTCTTACGC)和Hap4(TTTTTATGC)对试验绵羊产羔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甘肃省武山县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用频数分布分析了土壤养分特征,从土壤养分盈缺入手,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武山县土壤pH在7.81~8.67之间,平均值为8.35,属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在10.55~23.38 g·kg-1之间,平均值为14.82 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氮含量在0.67~1.69g·kg-1之间,平均值为1.04 g·kg-1,处于中等范围。碱解氮在44.4~166.3 mg·kg-1之间,平均值为85.41mg·kg-1,处于缺乏范围。全磷含量在0.69~3.17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1 g·kg-1,处于丰富范围。有效磷含量在13.1~248.2 mg·kg-1之间,平均值为45.0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全钾含量在23.0~28.0 g·kg-1之间,平均值为25.04 g·kg-1,处于丰富范围。速效钾含量在111.0~510 mg·kg-1之间,平均值为248.77 mg·kg-1,处于丰富范围。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是大量元素综合肥力指数为2.28,肥力评价状况处于一般等级。可见,该地区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中等偏上,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缺乏、磷素和钾素丰富。建议采取增加有机肥投入,适当增氮降磷限钾的化肥施用原则,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武山县农业生产中科学平衡施肥提供依据。


337份外引种质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及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337份外引玉米种质进行抗丝黑穗病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337份玉米种质中,有14份材料表现高抗(HR),33份材料表现抗病(R),39份材料表现中抗(MR),各占供鉴材料的4.2%,9.8%和11.6%。其余251份表现感病(S)和高感(HS),共占鉴定材料数的74.5%。由此可见,供试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抗性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对丝黑穗病的抗病能力较低。分析发现,在261份美国自交系中,表现中抗及以上自交系共72份,占供试自交系的27.6%;在76个俄罗斯杂交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杂交种有14个,占供试杂交种的18.4%,说明美国自交系较俄罗斯杂交种的抗性资源丰富。


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秸秆与高粱秸秆的组合效应
《草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60和30?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分别为40?60?0(Ⅰ)、40?45?15(Ⅱ)、40?30?30(Ⅲ)、40?15?45(Ⅳ)、40?0?60(Ⅴ)、30?70?0(Ⅵ)、30?55?15(Ⅶ)、30?40?30(Ⅷ)、30?25?45(Ⅸ)、30?10?60(Ⅹ)和30?0?70(Ⅺ)],并以单独的精料、藜麦秸秆和高粱秸秆为对照,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定不同组合饲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并计算各饲料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以评价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秸秆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秸秆不同配比的饲粮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所有组合产气量均逐渐升高(P<0.05),24 h后趋于平缓.且随着高粱秸秆的增多,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当精粗比为40?60时,处理Ⅲ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36.2%和53.5%,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0.7%和30.3%,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12.2%和33.3%,且该组合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当精粗比为30?70时,处理Ⅷ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29.2%和23.2%,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5.1%和2.06%,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32.7%和16%,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处理Ⅷ和Ⅺ的氨态氮含量和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Ⅵ(P<0.05),且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P<0.05),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Ⅸ和Ⅹ(P<0.05).综合来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为30?40?30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最大,可作为较优饲料组合及适宜添加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 藜麦秸秆;高粱秸秆;精料;体外产气法;消化率;发酵参数;饲料组合效应


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致病菌的种群结构和数量,于2015和2017年在甘肃省10个市(州)采集玉米茎腐病样品42份,根据形态学特征和EF-1α(tef)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0种镰孢菌,分别为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FGSC, 59.3%)、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11.5%)、木贼镰孢(F.equiseti,10.3%)、胶孢镰孢(F.subglutinans,5.9%)、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 4.7%)、变红镰孢(F.incarnatum, 4.0%)、三线镰孢(F.tricinctum, 1.9%)、温带镰孢(F.temperatum, 1.2%)、锐顶镰孢(F.acuminatum,0.8%)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 0.4%),其中三线镰孢和锐顶镰孢作为玉米茎腐病新病原,属国内外首次发现。禾谷镰孢菌复合种、拟轮枝镰孢、木贼镰孢和胶孢镰孢在甘肃四大生态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陇中地区和河西走廊)均有分布,其余种仅在1~3个生态区分布。利用镰孢菌的特异性引物EF-1α(tef)对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优势病原菌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种群检测,共鉴定出布氏镰孢(F.boothii)和禾谷镰孢2个种群,其比例为2.75∶1。选用玉米品种甘宇30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10种镰孢菌均可致病。本研究结果为甘肃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优质、高产、广适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8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啤8号是2004年由甘肃省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以甘啤4号为母本、chariot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啤酒大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酿造品质优良等特点。2021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171984.5),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1植物学特征甘啤8号,二棱、皮大麦、春性,生育期100d左右,中晚熟品种。株高84.5cm左右,地上茎


28份高粱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抗丝黑穗病类型和差异,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榆中县对28份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吉杂122’和‘瑞杂8号’2份材料表现免疫,占比7.14%;‘龙杂5号’‘吉杂227’和‘新粱N6VA’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比10.71%;‘晋杂22号’‘吉杂127’‘吉杂124’‘吉杂137’和‘新粱SN2’等5份材料表现抗病,占比17.86%;‘晋糯3号’‘吉杂140’和‘吉杂138’等3份材料表现中抗,占比10.71%;9份材料表现感病,6份材料表现高感,占比分别为32.14%和21.43%。不同播种时期和接菌量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后者与平均病株率呈显著正相关。


基于姬菇菌糠为主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方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筛选以姬菇菌糠为主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方。以番茄品种‘6629’为指示品种,选用姬菇菌糠、草炭、珍珠岩、蛭石等物料,按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以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草炭育苗基质为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穴盘育苗试验。结果表明,T4(菌糠:草炭:珍珠岩:蛭石=5:3:1:1)配方育苗基质的容重为0.2045 g/cm3,总孔隙度为68.17%,持水孔隙度为61.51%,符合国家行业育苗基质标准;通气孔隙度为6.66%,气水比为0.1083,低于行业标准;p H 7.61,速效氮821.8 mg/kg,速效磷353.00 mg/kg,速效钾16.11 mg/kg,有机质477.9 mg/kg,均高于行业标准。T4配方基质育成的番茄苗株高2.96 cm,茎粗0.24 cm,根长14.61 cm,地上鲜重22.8913 g,地下鲜重3.8272 g,地上干重3.3364 g,地下干重0.9124 g,壮苗指数2.9368,根冠比为0.2735,散坨率0%,各项指标均接近于对照(CK)。平均隶属函数值0.5961,仅次于对照(CK)。T4(菌糠:草炭:珍珠岩:蛭石=5:3:1:1)各项指标综合评价接近对照(CK),可以作为番茄育苗的基质。


几种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农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苹果黑星病的防治筛选出优良杀菌剂。[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组合)在试验设计剂量(推荐剂量)下对苹果黑星病的控制效果及对苹果的安全性。[结果]参试的13种杀菌剂(组合)对苹果生长发育均无明显影响,其中250 g/L吡唑醚菌酯EC、25%苯甲·吡唑酯SC和10%苯醚甲环唑WG+400 g/L氟硅唑EC对苹果黑星病控制作用突出,末次药后20 d的防治效果、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2.18%~96.47%、14.00%~16.67%和1.70~3.78,末次药后54 d的防治效果、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在83.87%~89.99%、30.67%~32.00%和5.33~8.59,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其他杀菌剂;75%肟菌酯·戊唑醇WG、34%苯醚·甲硫SC、10%苯醚甲环唑WG和64%苯甲·锰锌WP防效较好,末次药后20 d的防治效果、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3.90%~93.10%、12.67%~34.00%、3.33~7.78,但末次药后54 d的效果大幅度下降;其他6种杀菌剂表现差或较差。[结论]苹果黑星病防治中应优先选用吡唑醚菌酯、苯甲·吡唑酯和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其次可考虑选用肟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硫、苯醚甲环唑、苯甲·锰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