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娄)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及其胶散复合体热特性研究
《土壤肥料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施肥条件培育能量不同的有机无机复合体.高量秸秆和厩肥处理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能量明显提高.有机肥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作物多种营养,也在于提高土壤自身能量贮存.不同的胶散复合体其能量不同,这与其各自所含有机质成分及量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旋毛虫ES抗原结构基因TSPG Ⅱ 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从克隆载体pUTSⅡ中切出一个0.988kbTSPGⅡ基因,经EcoRI和BstXI酶切鉴定,同时表达载体也用相同的酶进行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回收TSPGⅡ基因和pSV·SPORTⅠ表达载体,用T4DNA连接酶定向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挑取重组子,经EcoRⅠ,BstXⅠ和HindⅢ酶切鉴定,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SV·TSⅡ.
关键词: 旋毛虫;ES抗原;结构基因;重组表达质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特性鉴定
《中国兽医科技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两株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D4,E2)所分泌的McAb,经纯化后电泳分析,其重链分子质量为55ku,轻链分子质量为29ku,符合IgG抗体的特点。两株McAb与旋毛虫阳性猪血清所针对的旋毛虫抗原决定簇相同,都不与猪的其它寄生虫发生交叉反应,与抗原的相对亲和力E2>D4,McAb亲和层析纯化抗原的分子质量为49ku,经免疫斑点染色证明为糖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属中花生组与拟直立型组种间杂交研究
《花生科技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花生属中花生组与拟直立型组35 个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胚珠和幼胚的发育状况,其中23 个组合为栽培种(2n= 4x)×拟直立型组野生种(2n= 2x),12 个组合为花生组野生种(2n= 2x)与拟直立型组野生种杂交。所有组合的杂种均在发育过程的某一阶段发生败育,但组合间差异较大,野生种之间杂种胚的发育状况一般好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杂种胚,共观察到3 种不同的败育类型。采用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方法,成功地克服了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在9 个杂交组合中首次获得杂种一代幼苗,移栽后有5 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存活下来,并相继开花。对这些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性、结实性、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杂种胚珠和幼胚离体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拓宽远缘杂交的亲本范围和更好地利用宝贵的野生花生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故道地区葡萄果穗自腐病发生流行的时间动态
《果树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故道地区葡萄果穗白腐病[Coniothyriumdiplodiella(Speg.)Sacc.]一般始见于6月20~25日,从病害始发到7月5日为指数增长期,7月5日至8月10日为发病盛期,8月10日以后白腐病发展趋于缓慢。年份间发病盛期前期(7月5~25日)白腐病的流行速率r值有明显差异,轻发生年的r值平均为0.077,重发生年r值平均为0.103。其始发期与6月上旬的降水量和温而系数密切相关。葡萄白腐病病指曲线下面积主要受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的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633、-0.63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对硫的吸附特性与田间施硫推荐
《华北农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不 同土类 对硫吸附 的强弱不 同,决定 了不同 土壤 田间 施硫 量的 差异 。在 满足 氮、磷、钾、铜、锰 、锌等营 养元素 的基础上 ,以土壤 有效硫临 界值的2 5 ~30 倍(35 ~42 μg·m L- 1) 水 平作为高产 土壤需具 备的硫 含量,然 后根 据 吸附 曲线 ,求 出不 同 土壤 类型 硫 肥施 用量 。田 间试 验 表明这一确 定施硫 量的方法 是可行的 ,该方法 比单纯 用土壤速 效硫含量 确定的 田间施硫 量更合理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
《农药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300g/hm2,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g/hm2对麦蚜的防治效果为9121%~100%,优于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及40%久效磷乳油2000倍;而对天敌昆虫七星瓢虫成虫的杀伤率为118%~608%,明显低于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及40%久效磷乳油2000倍。
关键词: 吡虫啉,抗蚜威,小麦蚜虫,七星瓢虫成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品种抗、感白粉病性能变异动态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 ~1998 年对河南省13 个主栽冬小麦品种白粉病的系统调查和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①河南主栽冬小麦品种中没有对白粉病免疫的品种,发病最重的是豫麦13 号,平均病指28-9 ,平均AUDPC 值502 ;发病最轻的是郑州831,平均病指2-3 ,平均AUDPC值25 。②感、抗白粉病性没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总数38 % ,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62 % ,其中,高感变中感的品种1 个( 西安8 号) ,中感变高感的品种1 个( 豫麦18 号) ;中抗变中感( 抗性丧失) 的品种2 个( 豫麦17 和41 号) ;高抗变中抗的品种2 个( 豫麦24 号和郑州831) 。并就此分析了小麦品种抗感性发生变异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土供磷能力及磷肥用量模式研究
《土壤通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南省黄泛平原沙土区进行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小麦磷肥的肥效与土壤Olsen-P含量呈y=16.8432-10.881ogx(n=33,r=-0.9700**)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小麦相对产量和吸磷量与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土壤供磷的丰缺程度.Olsen-P含量与小麦磷肥用量呈显著负相关,为生产实践中测土施磷提供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