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仙客来叶斑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

农药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仙客来叶斑病病原菌的越冬、田间初侵染、种子带菌、室内抑菌、田间小区药效等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仙客来叶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是另一个传播途径;80%代森锰锌WP0.5g/kg、72%腐霉利WP0.8g/kg和50%多菌灵WP0.4g/kg化学药剂可有效防治仙客来叶斑病,并且经济安全、无副作用;此外,以0.1%高锰酸钾浸种30min或52℃温汤浸种10min进行种子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种子带菌量。

关键词: 仙客来叶斑病 发病规律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啤酒花产业技术主要研发成果综述

甘肃农业科技 2008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甘肃省在啤酒花品种选育、种苗组培快繁、标准化栽培、种植与加工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品种选育、加工产品的延伸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啤酒花 产业技术 研究成果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2007年中晚熟玉米区试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中国种业 2008

摘要:采用多点试验联合分析方法对2007年甘肃省玉米中晚熟组参试15个品种进行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单012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稳产性好,表现突出;奥玉3411、宁玉306、武试12号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极显著,而稳产性中等;DH3521比对照增产显著,但稳产性较差;其他品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或显著减产。

关键词: 玉米 区试 丰产性 稳产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建种子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实践与体会

种子 2008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啤酒大麦高光效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便携式光合分析系统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啤酒大麦冠层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从孕穗期到灌浆末期,基因型间光合速率(Pn)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P<0.01),冠层光合速率阶段变化与产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各次测定Pn与蒸腾速率(Tr)无一致性表现。从抽穗开花期开始,基因型间Tr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从挑旗期开始,基因型间气孔导度(Gs)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并且与Pn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从孕穗期至灌浆末期,Pn一直较高的基因型,产量也相对较高,表现最突出的是引自欧美的主栽品种MERIT、Z090M066M和SCARLETT,其Pn分别较平均光合速率高9.70%、8.85%和10.14%,产量分别高8.24%、7.30%和6.63%。

关键词: 啤酒大麦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氮素消耗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可分为轻度干层(9~11%)、中度干层(7~9%)、重度干层(<7%)三级。荒地在80~100 cm土层,出现轻度干层;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为140~600 cm土层,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干层厚度向下延伸,干化程度加剧,苜蓿生长至12年,出现中度干层,干层范围达到5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下降,300 cm土层以下,变化趋势平缓;苜蓿生长至26年,0~200 cm土壤上层的氮素有一定恢复,而200~1 000 cm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紫花苜蓿生长6年以后,应对苜蓿草地进行合理施肥,实施粮草轮作,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碱解氮 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防治番茄3种病害田间效果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2008

摘要:用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600、800、1000、1500倍液防治番茄早疫病、叶霉病和晚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600倍液防效最好,对早疫病、叶霉病和晚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1.24%、89.74%、88.32%;800倍液防效分别为88.20%、87.60%、85.41%;1 000倍液、1500倍液防效分别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相当。生产中以喷施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为宜。

关键词: 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 番茄 早疫病 叶霉病 晚疫病 药效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主要杂草群落组成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田主要杂草种类有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藜(Chenopodium album)、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和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藜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宽度值最高,是群落中的优势杂草;其次是打碗花,为主要杂草;且藜与打碗花的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重叠值比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田杂草群落存在潜在的变化因素,随着农田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农田杂草群落发生变化。

关键词: 麦田 麦田杂草 田间杂草群落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兰州引黄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对青花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砂培的方法,利用气体交换测定技术,研究适量施锌对青花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锌提高青花菜光合能力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适量施锌较不施锌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质量分数分别提高8.72%,10.17%,碳酸酐酶(CA)活性提高152.94%;净光合速率(P_n)提高14.32@,气孔导度(G_s)增大41.55@,胞间CO_2浓度(C_i)增加26.17%;表观量子效率(AQY)提高12.14%,羧化效率(CE)提高7.59%.锌通过增大叶片的气孔导度,增加胞间CO_2浓度,降低气孔限制来提高净光合速率;通过提高CA活性来提高叶片的羧化能力和光合能力.

关键词: 青花菜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