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秋红萝卜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其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秋红萝卜杂交种及其亲本构建指纹图谱,并根据上述材料对来源于萝卜标记数据库的16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扩增稳定、条带清晰且在杂交种及其双亲间具有互补带型的引物37对。选取PR104、RSS987、RSS2491、RSS3328、RSS3540和RSS3830等6对引物构建了16份秋红萝卜材料的指纹图谱,实现了对秋红萝卜品种的快速精准分子鉴定。同时,利用引物PR104对来自制种基地的10户‘京红3号’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结果显示该批次种子纯度为99.2%,与田间性状鉴定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为秋红萝卜杂交种纯度鉴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方法,对品种保护及杂交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分子育种全球专利竞争格局分析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菜作为我国主要蔬菜品种,目前在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其在世界各地的引种种植,逐渐成为世界性蔬菜,引起各国研究者关注,因此,白菜分子育种的知识产权布局和竞争格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白菜分子育种领域,以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情报学研究手段,借助DII、TDA等专利检索、数据分析工具,对白菜分子育种领域专利进行检索、分类、整理、分析。通过对该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变化趋势、核心国家/地区、核心专利权人、技术分布、热点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近年白菜分子育种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东亚三国是白菜分子育种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和国立科研机构是白菜分子育种研究的主力军;基因克隆、鉴定、分子标记开发和种质资源创新是分子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增碳对华北地区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相同施氮水平下单施无机氮(C0)、50%无机氮+50%有机氮配施(C1)和单施有机氮(C2)对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土壤水分变化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体系内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明显,可分为:土壤水分调整期、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快速失墒期和土壤水分恢复期4个阶段。相同施氮水平下增碳可提高0~160cm土壤贮水量0.52%~0.83%和底墒8.08~16.1mm,可降低茬口水分损失1.42~4.90mm。周年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碳用量的提高而增加,与C0处理相比,C1和C2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2%和7.26%。
李明远断病手迹(六十一) 北京发现番茄棒孢叶斑病
《农业工程技术 》 2015
摘要: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黄瓜褐斑病和黄瓜靶斑病。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cola(Berk.&Curt.)],属于一种真菌。最近几年该病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肆虐,给一些地方黄瓜产量带来了严重损失。据报道,该菌还可以侵染西瓜、金丝瓜、甜瓜、番茄、茄子、豇豆、大豆、扁豆、紫苏、莲藕等多种蔬菜。包括我在内,不少人担心此病是否会在其他蔬菜上发生。但是,到此前为止,我见到的寄主只有黄瓜、西瓜、豇豆(在豇豆上称为轮斑病)和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株型大白菜新品种京春娃3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京春娃3号是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10152与自交不亲和系09219配制而成的叠抱型深黄心小株型大白菜一代杂种。早熟,定植后55 d(天)收获,株型小,较直立,外叶深绿色,叶球筒形,叠抱,球内叶深黄色,球高21.9 cm,球直径10.2 cm,单球质量0.7 kg,667 m2产净菜6 000~7 000 kg。抗病毒病、霜霉病和黑腐病,耐抽薹性较强,品质佳。适于密植,每667 m2可定植10 000~12 000株。已在北京、河北、甘肃、云南、湖北等地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株型大白菜(娃娃菜) 京春娃3号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河流域ASTER与MODIS融合生成高分辨率地表温度的验证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生成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解决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重访周期长及云雨天气带来的数据短缺问题,该文基于增强自适应的遥感图像时空融合方法(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使用多时相MODIS数据提供地物时间变化信息,结合ASTER影像提供的空间细节信息,选择多波段数据(可见光近红外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共同作为输入变量融合生成高时空地表温度。融合结果分别与地表红外辐射计观测温度和ASTER温度产品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ESTARFM方法降尺度地表温度影像清晰,融合结果与地表红外辐射计观测温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高于为0.71,预测得到的地表温度与真实测得的数据的平均绝对偏差均低于2.00 K,均方根误差均低于2.60 K。与ASTER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中,整体验证结果的R2均在0.95以上。此外,ESTARFM方法在各个地类中的融合效果较好,均表现出非植被区域的相关性高于植被和水体,尤其在2012年8月27日非植被的R2达到0.91。
关键词: 遥感 温度 卫星影像 多源遥感数据 数据融合 高空间分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集成实时快速检测信息的蔬菜追溯系统改进与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产品检测信息是直观、可信的追溯内容,但批次不对应及信息篡改的风险使其在追溯系统中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该研究在分析现有系统中检测信息不能有效集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成快速检测信息的蔬菜追溯系统改进框架,构建了以检测仪与系统连接测试、产品检测、数据监听与解析、数据入库等为核心的检测信息自动读取与解析流程,设计了蔬菜种植批次、包装追溯码和检测编号的关联规则;基于.Net框架,在已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检测数据获取接口,升级检测信息获取与管理功能。将改进后的系统应用于天津市153家基地,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系统后检测数据的获取成功率为100%;企业自检值与政府抽检值的偏差小于使用系统前,其偏差绝对值为4.37;使用改进系统后虽有检测值的偏差存在,但不存在不同性质的检测结果。因此,改进后的系统在提高检测数据获取效率、降低检测数据篡改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结果为检测信息与追溯信息深入融合、满足深入追溯需求等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2012年中国部分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
《畜牧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养禽业正常发展的传染性疾病,为了解中国主要养殖区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情况,瑞普生物诊断研究服务中心在2010—2012年间从全国采集的3 132份发病鸡群肺和气管样本,利用RT-PCR及基因测序方法鉴定出410份IBV阳性样品,通过从时间、地域、发病特征、种群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1)3年间IBV总检出率为13.1%,其中26.7%的IBV阳性样品为多重病原感染,以AIV-H9+IBV和NDV+IBV居多;2)白羽肉鸡的IBV检出率最高,为13.6%;3)IBV发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从当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是IB的高发时段;4)IBV对感染鸡群造成的临床症状以肾大和呼吸道症状为主,其次是产蛋下降和腺胃炎;5)白羽肉鸡3~5周IBV检出率最高,商品蛋鸡IBV检出高峰有两个时段为3~5周及25~30周。通过本次全国范围的IBV流行病学调查,为我国有效防控传染性气管炎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制定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动态混沌神经网络的预测研究——以马铃薯时间序列价格为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线性特征明显、传统时间序列方法在预测农产品价格短期波动存在不足等状况,本文将混沌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价格短期预测研究中,充分利用相关技术优势,设计了动态混沌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008年1月21日-2012年7月1日的中国马铃薯日度价格为研究对象,对所构建的动态混沌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学习、训练和测试,并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将所构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传统预测方法预测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整个动态混沌神经网络结构为27-12-1,所设计的基于动态混沌神经网络的马铃薯价格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性能上较ARMA模型均具有明显优势,这一预测模型在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短期预测研究上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