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条件下在草莓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于2012—2013年在北京的日光温室进行了醚菌酯和腐霉利喷施草莓的3次田间农药残留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草莓果实中农药残留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及风险进行了评估。草莓样品经乙腈提取,PSA(乙二胺-N-丙基硅烷)净化,采用气相色谱分离,四极杆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醚菌酯和腐霉利在温室草莓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醚菌酯为c=0.804 7e-0.114t,R2=0.935 6,半衰期为6.1 d;腐霉利为c=3.283 9e-0.098t,R2=0.927 9,半衰期为7.1 d。当醚菌酯有效成分用量为97.5和195 g/hm2,腐霉利有效成分用量为375和750 g/hm2时,喷药2次和3次,施药间隔期7 d,于末次喷药后1、2、3和5 d采收草莓,其残留量分别在0.09~1.52和0.12~5.81 mg/kg之间。两种药剂的最终残留量均不超过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膳食暴露慢性和急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1~5 d采收的草莓中,醚菌酯和腐霉利对2~6岁、7~14岁、18~30岁和60~70岁的男、女共8类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李明远断病手迹(六十三) 连阴天断病
《农业工程技术 》 2015
摘要:2015年11月初至24日,北京地区一连阴了20多天。不是下雨就是下雪,不是雨夹雪,就是阴天加雾霾。此时正是初冬,出现这种天气对蔬菜生产极为不利。11月25日我到南郊的两个蔬菜基地转了一圈。看看这种天气给蔬菜带来的影响。走进第一个基地,我问技术员小江,情况怎样?他说:"您看看吧,我们这里是‘黄瓜黄了,西葫芦胡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蹄莲新品种‘京彩粉韵’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马蹄莲‘京彩粉韵’是以美国盆花品种‘紫玉’为母本,新西兰盆花切花两用品种‘Pot of Gold’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新品种。佛焰苞粉色,长8.2 cm,宽5.3 cm,具有深紫色喉斑。叶片卵形,深绿色,且无斑点。一般周长14~16 cm的种球可开花3支。具有开花早、长势好、适应性较强等优点,作为盆花和切花品质高,非常适宜于北京地区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服务业的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
《农业经济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产业经济理论出发,探究了农业服务业的基本内涵、特征、产业分类。沿着农业产业链构建轨迹,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功能拓展两个维度,建立服务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融合效果理论解释模型,探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路径,提出从加强管理和健全制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有序推进农业服务业改革等方面,实现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地区一株葡萄酸腐病相关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北京农学院学报 》 2015
摘要:近年来葡萄酸腐病在中国葡萄主要产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已成为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但目前该病害的病原不明确且存在争议。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北京地区采集的葡萄酸腐病病果上分离纯化出一株酵母菌sf-19,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和26S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将菌株sf-19鉴定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致病性测定发现,酵母菌sf-19菌株可引起葡萄果实腐烂,且从接种腐烂的果实中又分离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结果表明: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是引起中国葡萄酸腐病的相关酵母菌之一。
关键词: 葡萄酸腐病 酵母菌 鉴定 Biolog 26SrDNA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南菜北运基地辣椒品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南菜北运辣椒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等5个省份,以露地生产为主,大棚、拱棚生产为辅。露地生产中大部分辣椒类型仍是由国产品种主导市场,部分地区个别辣椒类型的生产由国外品种主导市场。在辣椒品种市场需求上,大棚、拱棚及露地专用品种需求增加,品质优良的耐贮运辣椒品种将具有市场发展前景,抗逆性、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对辣椒的抗病性要求更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过寄生及个体发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以米蛾卵为寄主,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及个体发育。结果发现,2种赤眼蜂在米蛾卵内均产入多于1粒的卵量,玉米螟赤眼蜂在单粒米蛾卵内产入的卵量显著高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卵量。随发育,单粒卵内的蜂幼虫数量逐渐下降,至羽化前,单粒米蛾卵内蜂个体数量低于2头,但松毛虫赤眼蜂数量仍少于玉米螟赤眼蜂数量。2种蜂的发育模式相似,体积随产入后时间延长而增大,在72 h处和144 h处有明显的下降,分别和发育进入预蛹期及蛹到羽化的发育阶段相对应。羽化前的发育阶段分为卵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羽化1 d后赤眼蜂成虫咬破寄主卵壳钻出。幼虫孵化及化蛹前各蜕1次皮,整个幼虫阶段仅有1个龄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