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其创新利用
《农业与技术 》 2010
摘要:利用野生大豆的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原位保护或原生境保护,构建一个野生大豆核心资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及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创新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36g/LBAS67001H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及安全性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336 g/L Bas67001H是德国巴斯夫公司新开发的玉米除草剂,本文对其杂草防治和玉米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2~8叶期喷雾,剂量为25.2~30.24 g/hm2时,药后45 d对杂草防效达到86.6%~90.8%,当与莠去津联合使用时,防效更好,其用量仅为15.12~20.16 g/hm2加莠去津570 g,既扩大杀草谱,又提高防效且对玉米生长安全,与人工除草相比,增产6%~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眼虫藻Δ~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生物工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Δ8途径是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替代途径,Δ8-脂肪酸脱氢酶是该途径的关键酶之一。根据已报道的Δ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从小眼虫藻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得到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结构基因长1266bp,编码421个氨基酸;该基因没有内含子,比已经报道的Δ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长6bp,并且N末端序列也有所不同。利用酿酒酵母的载体pYES2.0构建Δ8-脂肪酸脱氢酶表达载体pYEFD,并转化到营养缺陷型酿酒酵母菌株INVSc1中,在选择培养基中筛选得到酿酒酵母转化菌株YD8。YD8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添加外源底物二十碳二烯酸和二十碳三烯酸并诱导基因表达。脂肪酸甲酯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小眼虫藻Δ8-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将二十碳二烯酸和二十碳三烯酸分别转化成二高-γ-亚麻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其底物转化率分别达到了31.2%和4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肌生成抑制素基因内含子1多态性及部分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肌生成抑制素(MSTN)基因内含子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内含子1发现多态性位点,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在1 452 bp处存在C→T的碱基突变;该位点的多态性对草原红牛的净肉率有显著影响(P<0.05),BB型和AB型显著高于AA型(P<0.05),BB型和AB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屠宰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以初步推断MSTN基因可能是影响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一个影响肉质性状的QTL连锁的基因。
关键词: 草原红牛 肌生成抑制素基因 PCR-SSCP 屠体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近等基因系对水稻芒基因AWN3-1的遗传定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长芒是从野生稻保留下来的性状,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现代品种一般都是无芒类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控制芒的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报道。本实验利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有芒的亲本SLG与无芒亲本日本晴构建回交近等基因系(NILs)群体,从BC4F2回交分离群体中,选择出有芒和无芒呈3∶1分离的群体,从中选择杂合BC4F2单株构建BC4F3定位大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SA法),筛选均匀分布水稻染色体组上1 512对SSR标记,将芒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RM6283和RM5685之间,命名为AWN3-1。通过设计和筛选多态性标记,进一步将AWN3-1定位在Y5和Y9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5和0.4 cM。这些结果为克隆AWN3-1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