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树干液流技术对杨树冠层吸收臭氧特征的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树干液流的技术方法,在自然状态下对杨树(Populus spp.)臭氧吸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其变化范围为25.5~175.0μg·m-3;臭氧吸收速率(FO3)和臭氧吸收导度(GO3)日变化均为单峰型;FO3均值为(78.22±39.45)nmol·m-2·s-1,GO3均值为(127.60±64.35)mmol·m-2·s-1;环境因子水汽压亏缺(D)、太阳辐射(Rs)和风速对FO3和GO3的响应,导致臭氧吸收通量相对较高,D对更高的GO3和FO3更敏感,随着D增加臭氧吸收减少,Rs在达到50 W·m-2时GO3和FO3也有所降低;臭氧质量浓度抑制树木蒸腾,影响液流密度的变化;臭氧质量浓度超过临界水平引起树木相应的响应,杨树AOT40为72.02 mg·m-3·h-1,远超过对树木危害的臭氧质量浓度的临界水平10.71 mg·m-3·h-1,说明了杨树的高臭氧风险,树干液流技术适用于计算植物的臭氧吸收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种族的遗传变异评估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DNA水平的分子评价,明确中国玉米9个种族的遗传变异,并揭示各种族之间的遗传关系与群体分化特性,为中国玉米种族的形成与演变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种族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55个SSR标记,对基于中国库存玉米所划分的9个玉米种族的224份代表性材料进行分子鉴定。获得所有标记的片段长度数据后,利用Power Marker软件(V3.25)中的Summary模块计算22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并通过重取样策略,利用Wilcoxon秩和测验分析了9个种族在相同样本容量水平上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差异水平。利用Power Marker软件中的Phylogeny模块计算了9个种族的欧氏距离,并以此进行种族的聚类分析;利用该软件中的Structure模块对9个种族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并计算各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以此进行各种族群体分化检测。【结果】55个SSR所检测到的中国9个玉米种族的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PIC等3个多样性参数的幅度分别为4.42—7.64个/位点、0.5788—0.6532与0.5334—0.6117,平均值依次为11.53个/位点、0.6315与0.5953。西南黄色硬粒种族与衍生种族的平均等位变异相对较高,但基于重取样的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种族在这3个多样性参数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9个种族分成了3个类群,其中爆裂种族形成1个独立类群,3个北方种族形成1个类群,剩下的5个种族(3个西南种族、1个糯质种族、1个衍生种族)形成1个类群。AMOVA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族之间的分子变异程度约为3%,远小于这些种族内部所检测到的分子变异(50%)。9个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29%—7.63%,其中,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南方糯质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西南黄色硬粒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衍生种族之间的FST均相对较小,分别为0.29%、0.70%与0.80%,说明其遗传关系更近。【结论】在长期的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过程中,中国玉米9个种族蕴藏丰富的遗传变异。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糯质种族之间的分化程度远低于其他种族,前者在糯玉米资源的起源进化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西南黄色硬粒种族和西南马齿种族与衍生种族之间的分化程度很低,表明这2个种族对衍生种族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细胞穿透肽在白菜小孢子中的内化及其效率的探究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大白菜‘94-323’为材料,通过分析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在其小孢子细胞中的内化及其效率,证明了细胞穿透肽Tat2可以克服花粉壁的障碍,独自或者转导GUS酶和DNA(环型质粒DNA、线型质粒DNA)等大分子进入大白菜小孢子中;同时研究了Tat2介导的DNA在白菜小孢子中内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化效率与Tat2/DNA复合物和小孢子共育时间正相关,随复合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适共育温度为33°C,与转导DNA片段的长度关系不明显。该研究首次证明,Tat2可以作为纳米载体传递大分子进入双子叶植物小孢子细胞,GUS酶的内化频率可达到18%,可为细胞穿透肽介导的芸薹属小孢子转基因技术的建立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后果实褐腐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腐病是采后核果果实最重要的侵染性病害之一,会严重危害贮藏期的果实,造成大量损失。低温贮藏、气调贮藏、热处理、辐射处理、微波处理等物理防治技术对采后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化学杀菌剂能够高效控制采后果实褐腐病,但其有污染环境、易产生耐药性的缺陷,天然杀菌剂的应用、生物防治尤其是拮抗菌防治技术弥补了化学杀菌剂在控制采后褐腐病方面的不足,采前技术如喷钙、使用拮抗菌也能有效控制采后果实褐腐病。采前采后技术综合防治果实褐腐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技术及几种技术复合等角度综述了各防治技术对采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作用,为综合防治褐腐病、减少商业损失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肥对甘蓝产量、经济收益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研究控释肥高效施肥方法,采用田间对比示范研究控释肥与速效性化肥掺混(控释肥处理)对甘蓝产量、土壤无机氮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底施加2次追肥相比,控释肥处理在减氮20%且采用一次性施肥的情况下,甘蓝产量略有增加(增产6.1%),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1.5个百分点;甘蓝硝酸盐含量降低8.8%,控释肥处理在氮肥投入略高的情况下(75元/hm2),净收益比常规施肥增加了2802元/hm2。相比常规施肥,控释肥处理大幅降低了硝态氮在土壤深层(40 cm以下)的淋洗和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有机发泡基质块培对微型月季扦插成活率及叶片光合特性影响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3种基质材料制成的新型模制有机发泡基质块为试材,并与未加工成型的3种原料基质进行对比,采用扦插繁育方法,研究了新型基质块对3种微型月季扦插成活率和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制有机发泡基质块(A1、A2、A3)及进口专用无土栽培基质原材(A5)与未加工成型的国产草炭和有机废弃物基质(A4、A6)之间对3种微型月季扦插成活率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都达到1%极显著差异水平;2种新型基质(A1、A3)对3种微型月季的互作效应达到1%极显著差异水平,品种B1"维克多"月季在新型发泡基质块A1、A3基质培的扦插成活率比未加工原料A4、A6分别提高了(A1B1>A4B1)42.73%、(A3B1>A6B1)98.27%,品种B2"吉吉"月季分别提高了(A1B2>A4B2)80.03%、(A3B2>A6B2)107.38%;品种B3"米酷"月季分别提高了(A1B3>A4B3)39.68%、(A3B3>A6B3)123.58%。基质块之间A1、A2、A3差异不显著,3种基质块与未加工的进口专用基质A5之间对扦插成活率和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差异也不显著,说明用废弃物和国产草炭加工成型的新型基质块质量已达到了进口专用基质水平;3种微型月季品种之间扦插成活率和叶片光合生理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B1("维克多")、B2("吉吉")>B3("米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彩色马蹄莲的光合特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 2015
摘要:以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hybrids)4个引进栽培品种为试材,在冬季温室条件下,运用LI-6400XT光合系统测定仪对其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日变化品种Captain Reno、Tahiti为双峰曲线,Garnet Glow、Florex Gold为单峰曲线;4个品种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光饱和时光合速率及表观量子效率(AQY)各不相同;Tahiti的LCP和LSP最大为77.0μmol/(m2·s)和1 149μmol/(m2·s);Tahiti光饱和点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和AQY最小,为7.21μmol/(m2·s)和0.0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NP标记划分甜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 031个SNP标记对39份甜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1 031个SNP标记在供试材料中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9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平均值为0.275。39份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32~0.678,平均值为0.430。通过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为华珍母本群、京甜糯2群、彩甜糯群、温带种质群和华珍父本群。5个类群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较小,在0.394~0.445之间。华珍父本群与温带种质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94,彩甜糯群与华珍父本群、温带种质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4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