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木醋液对八棱海棠生长及再植病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木醋液改良再植病土壤的作用机理,以苹果砧木—八棱海棠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木醋液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以及7月和10月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0倍木醋液灌根后,八棱海棠幼苗株高、地径和叶面积年增长量均有显著提高.木醋液灌根处理显著提高了再植病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其中7月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CK1的1.31,1.38,1.20,1.60,1.65倍,10月分别为CK2的1.12,1.03,1.58,1.40,1.25倍,且均有显著差异;7月和10月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木醋液提高了夏秋两季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7月和10月对照和木醋液处理,根际细菌前5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和棒状杆菌门;在属水平上主要为uncultured_bacterium_c_Subgroup_6、uncultured_bacterium_f_Gemmatimonadaceae、uncultured_bacterium_o_Rokubacteriales、RB41和MND1.根际真菌前5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在属水平上主要为枝孢属、被孢霉属、土赤壳属、久浩酵母属和镰刀菌属.由相关性网络图可知,根际有益细菌RB41和un-cultured_bacterium_f_Gemmatimonadaceae及致病真菌镰刀菌属和土赤壳属与其他种群呈负相关.木醋液灌根可提高苹果再植土壤养分和酶活,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抗性,减轻再植病的危害.


柴胡转录组SSR的分布及序列特征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柴胡转录组中SSR的分布及序列特征,为开发多态性良好的、功能基因相关的SSR标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温度处理的柴胡种子为材料,经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后,使用Trinity对测序结果进行de novo组装,并利用MISA对组装得到的Unigenes进行SSR位点搜索,最后统计分析SSR的分布及序列特征。【结果】从转录组数据组装获得244194条Unigenes,其N50值为1036 bp,平均长度791 bp,总长度193138105 bp。从Unigenes序列中共检测到50303个SSR位点,去除20405个复合型SSR位点,以29898个单一型SSR位点为后续分析对象。转录组SSR的出现频率为12.24%,平均分布距离6.46 kb,主要重复基元类型为二核苷酸,共17105个,占SSR总数的57.21%,其次为三核苷酸和单核苷酸,分别占SSR总数的20.75%和20.46%,四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基元数量均较少。转录组SSR中,共有97种重复基元,其中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分别以AT/AT和ATC/GAT为主,分别占SSR总数的33.33%和3.98%;重复次数5~10次的SSR位点数量最多,共27942个,占SSR总数的93.46%。转录组SSR序列长度存在明显差异(12~76 bp),平均长度15.28 bp。【结论】柴胡转录组的SSR位点出现频率较高,类型较丰富,具有开发出高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的潜力,将其用于柴胡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


燕山板栗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燕山板栗资源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对燕山地区11个群体的149份板栗资源的2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群体间23个数量表型性状中仅有4个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5个质量性状均无显著差异,但在群体内所有数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燕山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变异处于较低水平,在群体内存在丰富变异.(2)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80%,远小于群体内变异在总变异中的占比(92.20%),认为燕山板栗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3)燕山板栗2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5.91%和1.24,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4.44%,0.82)、叶缘特征最低(只有具锯齿表型);23个数量性状的CV在4.52%(气孔宽)~28.32%(锯齿深度)之间,H'在1.97(叶片长/宽)~2.09(叶柄长)之间.生理指标、外观形态和解剖结构这3类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5、2.04和2.04,CV为外观形态(12.61%)>生理性状(12.53%)>解剖结构(10.29%).(4)叶厚、栅栏组织厚度、叶片面积、叶片长/宽、气孔长、气孔密度、比叶质量、锯齿与叶缘间角度和锯齿深度这9个表型性状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可作为燕山板栗叶片多样性分析的典型性状.(5)基于9个典型叶片性状,在欧氏距离为5时可将149份燕山板栗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酵素中γ-氨基丁酸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衍生时间、衍生温度、检测波长、流动相比例与柱温条件的选择,建立一种灵敏检测酵素中γ-氨基丁酸的方法.以邻苯二甲醛为衍生化试剂,衍生时间2 min,衍生温度为室温,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334 nm,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结晶乙酸钠溶液(体积比20:80),柱温25℃,流速0.8 mL/min.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3μg/mL~1 mg/mL时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17% ~104.29%,相对标准偏差为0.51%~3.99%(n=5),检出限为0.1μg/mL,并采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不同酵素样品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酵素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检测.


极早熟杏新品系SN14-6-17E新梢与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极早熟杏新品系SN14-6-17为研究对象,对其新梢与果实生长发育动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年生长周期中,SN14-6-17E新梢共有3次生长高峰,分别形成春梢、夏梢和秋梢;SN14-6-17E 3月24日盛花,5月21日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59 d,果实发育过程中有2次生长高峰,呈双"S"型曲线.新梢生长和果实发育关系密切,果实发育前期,新梢和果实间养分竞争激烈,中期竞争减弱,协同作用,果实所需养分逐渐由树体储存养分向新叶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转移;果实发育后期部分新梢停止生长,此消彼长,叶片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质为果实膨大提供养分.


天然产物农药对杏树蚜虫的防治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天然产物农药对杏树蚜虫的防效,以吡虫啉为对照药剂,开展杏园施药试验,调查了 5种天然产物农药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和矿物油对杏树上春季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3%苦参碱水剂330倍液处理防效效果最低,校正防效显著低于药剂对照;0.3%印楝素可溶液剂200倍液和99%矿物油乳油150倍液药后2d的校正防效显著低于药剂对照,至药后6 d,两者校正防效与药剂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指标值均低于75%,效果不理想;2.5%鱼藤酮乳油200倍液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00倍液药后2~6 d的校正防效保持在94%以上,与药剂对照效果相当.由此推荐在杏园应用生物农药鱼藤酮或除虫菊素替代化学农药吡虫啉防蚜,实现对鲜食杏蚜虫的绿色防控.


吡唑醚菌酯及其混配组合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玉米根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的抑制效果,并采用种衣剂包衣技术评价了吡唑醚菌酯单剂以及与其他药剂混配组合对玉米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3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EC50为4.19~8.86 mg/L;药剂包衣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根腐病发生率,吡唑醚菌酯单剂包衣处理防效可达62.99%,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精甲霜灵组合包衣处理防效为84.53%.


不同时期咸水滴灌对滨海盐碱地设施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番茄品种“妞内姆1618”为试材,利用5个不同浓度的咸水(2、3、5、7、9 g·L~(-1)),以淡水(0.3 g·L~(-1))为对照,分别在番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滴灌,研究不同时期咸水灌溉对番茄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设施番茄咸水灌溉制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前期≤5 g·L~(-1)咸水滴灌,产量及单果质量较对照降低不明显,但7、9 g·L~(-1)处理均达显著水平,而后期≤9 g·L~(-1)各咸水处理较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却使中期单果质量显著降低;咸水滴灌提高了前期、中期的维生素C及有机酸含量,但却使果实后期的维生素C含量降低,使前期、后期果实硬度增加,且均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土壤含盐量低于0.3%的滨海盐碱区,根据番茄不同时期进行适宜浓度咸水滴灌,能够达到保产提质目的。


逐步降温对'鸭梨'果心褐变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梨’贮藏期果心褐变是困扰当前梨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解析其发生机制对于将来开发保鲜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鸭梨’为材料,探究了直接冷藏(直冷)和逐步降温(逐降) 2种方式对贮藏期果实品质和果心褐变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冷相比,逐降处理促使‘鸭梨’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高峰提前,提高了乙烯生成速率;逐降处理‘鸭梨’果心在贮藏第60天时发生褐变,而直冷处理则在贮藏第85天时果心褐变。逐降处理‘鸭梨’果心褐变初期,总酚含量显著低于直冷处理,而PPO活性则相反。贮藏第60天时,逐降处理‘鸭梨’果心中Pb PAL1和Pb PAL2表达量显著高于直冷处理‘鸭梨’果心,并且它们的表达模式与果心褐变指数密切相关;与PbPALs相似,逐降处理‘鸭梨’果心PbPPO1、PbPPO4、PbPPO5和PbPPO6表达量在褐变初期均显著高于直冷处理,但只有PbPPO1和PbPPO5表达模式与果心褐变指数和PPO活性显著正相关,表明PbPPO1和PbPPO5是参与‘鸭梨’贮藏期果心褐变的关键基因。综上,逐降处理通过提高PbPAL1、PbPAL2、PbPPO1和PbPPO5等基因表达,促使PPO和酚类物质主导的酶促褐变反应发生,进而加剧果心衰老性褐变。因此,建议生产中在采用逐步降温贮藏‘鸭梨’时,应充分考虑采收期和果实采收品质。
关键词: ‘鸭梨’ 逐步降温 果心褐变 苯丙氨酸解氨酶 多酚氧化酶 基因表达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大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牛乳房炎的致病机制,以及为后续药物预防与治疗的深入研究,建立由临床奶汁中分离纯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大鼠乳腺炎模型.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6组,每组6只,试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2×105、2×106、2×107、2×108、2×109 CFU/mL共5个细菌含量浓度,制备好的细菌悬液经大鼠第4对乳头导管注菌,每侧100μL.研究表明,从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汁中分离纯化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及乳腺组织眼观变化,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多,组织病变逐渐加重,且M5组死亡2只;病理组织切片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1、M2组炎症较轻,腺泡腔只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M3、M4组腺泡间隙出现明显的渗出液,腺泡腔内明显可见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M5组组织破坏严重,腺泡腔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细菌计数结果与注菌浓度成正比;血常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都在M3组开始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组织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都随注菌数量增多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IL-1β、TNF-α在M3组开始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IL-6含量在M2组出现极显著增高;TLR2及p-p65蛋白表达,分别在M3组和M4组开始出现极显著升高.成功建立大鼠乳腺炎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乳腺炎的最佳含菌量为2×108 CFU/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