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啤酒大麦新品种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08
摘要:通过2004至2005年甘肃省啤酒大麦新品种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甘啤5号在甘肃中部地区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农艺性状均优于当地小麦品种,而在三个啤酒大麦品种中,甘啤5号又明显优于甘啤3号和甘啤4号。其生育期114 d,属早熟品种,株高70 cm左右,穗长9.4 cm;穗粒数24.4粒左右,千粒重47.3 g,较抗倒伏,抗大麦条纹病和其它病害,可在甘肃省中南部旱作生态区大力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的抗锈机理及其特性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永良4号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6次后进行再分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6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菌系(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5、水-7、水-14等当前流行的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免疫;人工接种鉴定中,在苗期对上述混合菌系表现免疫,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种鉴定中仍表现免疫,说明4-8具有稳定遗传的抗性变异;接种条中32号小种后测定了4-8及其供体亲本叶片组织中的PAL、PPO、POD三种酶活性,结果分析表明,新品系4-8组织中的PAL、PPO、POD活性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供体亲本的这三种酶活性也升高,但变化平缓,酶活性高峰值低,这种酶活性上的差异是新品系抗锈的生化基础;新品系4-8与其供体亲本相比,株高降低,生育期提前,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增加,而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变少,株型与原供体亲本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穗发芽及光周期的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光周期特性及穗发芽抗性水平,利用Ppd-D1及Vp1B3标记对9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68个品种扩增出了与抗穗发芽相关的569bp特异条带,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1.6%;有27个品种扩增出与感穗发芽相关的652bp特异条带,占供试品种总数的28.4%,说明在黑龙江省加强抗穗发芽品种选育十分必要。有70个品种(占总数的73.7%)扩增出了与光周期敏感性相关的414bp特异带;有25个品种(占总数的26.3%)扩增出了与光周期不敏感相关的288bp特异带,这些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河西灌区施钾对啤酒大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又称土壤养分状况综合评价法,研究河西灌区施钾对啤酒大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并确定甘肃河西灌区合理经济的施钾量。结果表明固定N、P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后,与不施钾比较,施钾的啤酒大麦的产量增加279~1325kg/hm2,增幅5.9%~27.9%,千粒重提高0.1~2.8g;钾水平在0~150kg/hm2范围内,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产量、经济效益、千粒重也随之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说明施钾提高了啤酒大麦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改善并保证了啤酒大麦的品质,合理经济的钾用量为15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向日葵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进的19个食用向日葵品种(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品种LD 5009的加权关联度最高,为0.908 8,与参考理想品种最为接近,折合产量最高,为6 577.8 kg/hm2,居1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盘径为19.5 cm,与品种LD 5004、LD 5006、LD 5008持平,仅次于品种DC 6009;粒型指数为2.6,与LD 5015持平,居1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同时从田间观察可以看出其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可以作为一个主推品种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其次为LD 5007和LD 5004,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904 9和0.903 8,综合农艺性状和商品性都较好,折合产量分别为6 437.0、6 088.9 kg/hm2,分别居1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和第3位,具有较好的生产潜力。以上结果均与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分析了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提出甘肃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优势和特色,强化区域功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搞好对农公益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