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公主岭市长期(10a)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的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固碳效应的影响。共设4种耕作模式,即秋翻秋耙匀垄、秋灭茬匀垄、全面旋耕深松和宽窄行交替休闲(又叫松带、苗带交替休闲)(后3种视为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经过10a的耕作试验,不同的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表层0~20cm秋翻秋耙匀垄和秋灭茬匀垄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深层30~50cm全面旋耕深松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13.49%~25.14%;0~50cm耕层中宽窄行交替休闲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33.58%。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松带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缓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高于其他模式8.06%~48.87%和0~33.83%。全面旋耕深松模式与宽窄行交替休闲模式下的宽窄行苗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低于和高于秋翻秋耙10.95%、17.13%;>20~50cm宽窄行苗带的活性有机碳密度及缓性有机碳密度分别高于其他耕作模式2.20%~18.85%和17.00%~29.19%,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惰性有机碳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秋翻秋耙的传统模式,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能够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宽窄行交替休闲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缓性有机碳密度来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是东北地区固定土壤有机碳、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的有效耕作方式。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测试 保护性耕作 活性碳 缓性碳 惰性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腐殖酸组成与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0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公主岭市范家屯长达10年的耕作处理试验地,采集了不同耕作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处理对黑土的0~20cmH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松、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HA的N/C,H/C,O/C值明显高于翻耕垄作、旋耕垄作处理;翻耕垄作处理下0~20cm土壤胡敏酸E4/E6值最小,芳构化程度高;而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0~20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最大,其芳化度最低;旋耕深松和旋耕垄作下表层0~20cm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相同,与翻耕处理相比其芳化度有所降低;红外光谱吸收峰分析表明,翻耕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中杂环氮的数量增加,宽窄行交替休闲处理下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含氮化合物数量、脂肪族化合物数量增加,而旋耕垄作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胡敏酸结构中的OH基、脂肪族的CH2官能团、氨基化合物含量;旋耕深松、翻耕垄作处理增加其表层胡敏酸结构中的C=O基及C—O基数量。


不同产地冬枣呼吸类型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证实冬枣的呼吸类型,为冬枣的采后贮藏保鲜提供参考,采用气流法于0.4L/MIN气体流速,(18±0.5)℃恒温条件下测定四种不同产地:山东沾化1、山东沾化2、河北黄骅、天津大港冬枣采后减压冷藏(处理)和常压冷藏(对照)过程中的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这四种冬枣在两种贮藏过程中均有呼吸高峰出现,但减压贮藏呼吸高峰出现较晚,峰值较低.认为四种产地的冬枣均属呼吸跃变型果实,减压贮藏具有延缓和抑制呼吸的作用.


用硅光电负阻器件产生光学双稳态
《电子学报 》 1998 EI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利用作者近期研制出的硅光电表面负阻晶体管(PNEGIT),首次提出并通过实验成功地实现了一种新的光学双稳态即以PNEGIT作为光输入器件,用它驱动一发光管(LED)作为光输出器件,由于PNEGIT具有负阻输出特性,致使LED输出光功率(POUt)一输入光功率(Pin)特性上出现光学双稳环.这种器件具有光开关、光逻辑、光存贮等多种功能,将为硅光电器件在光信息处理、光计算、光通讯等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温室发展进程初释
《农业工程学报 》 1990 EI CSCD
摘要:保护地栽培(设施园艺)做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在古代都是为宫廷和贵族服务。西欧是从古罗马帝国的第五代皇帝尼禄(Nero)时期(公元54—68年)掘坑后覆盖云母或滑石板片进行保护地栽培。中国确切的记载是在公元前33年汉朝时期,采取燃柴草加温的方法在室内进行蔬菜生产。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认为食之有害)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到唐朝(公元7世纪)又有利用温泉为宫廷种植瓜类的记载。至于北京温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公元16世纪)。许多栽培技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至今无法肯定,但一定比文字记载要早,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关键词: 温室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