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和近缘种对白粉病的苗期抗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之一。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的发掘对控制该病害起了重要作用。小种专化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较高,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然而,这类抗性基因的广泛使用会导致菌系结构的改变,并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因此,从大量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新的、有效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为鉴定有效的白粉病抗源,通过苗期接种国内流行白粉菌生理小种E09,来评价258份国内小麦农家品种和42份小麦近缘种的抗性。结果表明,有5份农家品种和20份小麦近缘种对E09表现免疫、近免疫或高抗。这25份抗源被用来进一步接种另外5个不同的国内生理小种E03、E05、E18、E20和E23,以推知它们所携带的未知抗性基因。通过与28个已知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抗谱进行比较发现,这25份小麦种质的抗性基因不同于Pm1a、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4c、Pm5a、Pm6、Pm7、Pm8、Pm9、Pm17、Pm19、Pm24、Pm28和Pm33等21个已知抗性基因,但与Pm1c、Pm1e、Pm12、Pm13、Pm16、Pm20和Pm21等7个已知抗性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区分。鉴于这25份抗源与上述7个已知抗性基因载体的来源不尽相同,因此,这些抗源很可能携带有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但还需用更多的白粉菌生理小种来鉴定。本研究旨在从小麦农家品种及其近缘种中发掘新的有效抗源,从而为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白粉病 小麦 农家品种 近缘种 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初果期矮化中间砧‘红富士’苹果生长期茎流变化规律初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年生‘红富士’(中间砧为‘SH3’)为试材,利用AZ-D茎流系统监测生长期茎流数据、HOBO气象站同步监测气象因子数据,研究了其茎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期苹果茎流呈现出明显的日际、旬变化特征,2008、2009年旬茎流量最大值分别为50.84 kg和86.09 kg,整个生长周期中新梢二次生长期茎流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生长期的25.41%和34.1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流量与空气温度、地温、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极显著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诱集植物对土壤中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种植油麦菜、大白菜、普通白菜、叶用莴苣及菠菜5种诱集植物前、后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诱集植物明显减少了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其中油麦菜对10~30cm土层中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60%以上。对5种诱集植物的根结线虫病情调查表明,5种诱集植物的发病率均达到100%,油麦菜、叶用莴苣、普通白菜、大白菜及菠菜病情指数分别为50.0、29.6、28.4、33.3及25.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 2011
摘要: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与作用1.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宗旨使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1)企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