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单胚与多胚型芒果果实发育及后熟过程中品质特征的变化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芒果单胚型品种‘金煌’、‘贵妃’和多胚型品种‘红玉’、‘白象牙’为试材,选择4个品种栽培管理条件基本一致的同龄芒果园,每品种选取生长势一致植株各18株,自盛花后每品种每周各选取30个果测定其营养成分,比较单胚与多胚类型芒果发育及后熟过程中主要品质特征的变化规律,为提高芒果果实品质及芒果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单胚品种芒果从果实发育初期到后熟期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多胚品种。(2)不同胚性芒果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滴定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各品种成熟前的最高值和后熟期的最终值均为多胚品种高于单胚品种(‘红玉’>‘白象牙’>‘贵妃’>‘金煌’)。(3)不同胚性芒果果实发育过程中固酸比的变化趋势均为前期平缓,进入后熟期后各品种的固酸比均迅速上升达到最高,其峰值表现为‘金煌’(83.8%)>‘白象牙’(50.04%)>‘贵妃’(49.41%)>‘红玉’(29.52%)。(4)芒果果实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后熟期的峰值和最终值单胚品种均显著高于多胚品种,且单胚品种的果肉黄色较多胚品种明显。研究表明,单胚品种芒果的果实品质优于多胚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药和抗生素在微藻纯种培养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纯种的分离培养是微藻产品开发、规模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微藻易受其他生物污染,又无法低温保存,导致其分离培养面临困难。比较了不同浓度的3种农药和3种抗生素分别对微茫藻18A8,小球藻CE14和亚心形扁藻,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确定它们用于藻种分离的最佳浓度为百菌清25 mg/L、水合霉素25 mg/L、绿邦200 mg/L、卡那霉素25 mg/L、氨苄西林25 mg/L和制菌霉素1.25 mg/L。采集含有微藻的淡水、海水水样先后培养在混合添加了3种适宜浓度的农药和抗生素的培养基,最终抑制了微藻中其他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实现了微藻的藻种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菠萝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AfHD1的克隆及在乙烯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组蛋白修饰在植物发育和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D1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乙烯调控凤梨科植物开花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筛选粉菠萝茎尖转录组测序数据并结合RACE技术分离得到AfHD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为1 548 bp,编码516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为58.28 kDa,等电点为5.23。由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RPD3/HDA1超家族成员,具有该家族特有的HDAC保守结构域,该蛋白与水稻和玉米中HD1蛋白的同源性均达到87%。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AfHD1基因的表达受乙烯诱导,处理后1 d的表达量与0 h相比,提高了4倍,推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AfHD1可能与粉菠萝的乙烯信号反应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采后果皮褐变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SSH分析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妃子笑’荔枝果实为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与cDNA微阵列技术相结合,研究了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基因差异表达。分别以采后0 h与32 h的果皮总RNA为驱动组与检测组,构建了正向与反向SSH文库,分别获得了282个与76个阳性克隆。通过cDNA微阵列杂交筛选获得了在采后32 h果皮中上调表达克隆17个,下调表达克隆49个,分别代表了在采后32 h果皮中上调表达基因16个和下调表达基因17个,其中有较多的热击蛋白基因、糖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等。RT-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与cDNA微阵列杂交结果一致。
关键词: 荔枝 果皮衰老 抑制差减杂交 cDNA微阵列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香蕉枯萎病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集海南省临高县3个地区的香蕉枯萎病发病土壤与健康土壤样品共6份,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以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研究不同地区发病与健康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地区发病蕉园土壤的大部分理化性质指标低于健康蕉园,以pH、有效P含量的差异最显著;T-RFLP结果表明供试蕉园发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比健康土壤丰富;3个地区的优势种分别为片段长度为144、147与233bp的T-RFs,通过系统发育分配工具比对,推断这3个地区的优势菌群可能属于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反刍真杆菌;大部分T-RFs的分布与土壤碱解N、pH、速效K、有效P及含水量有关,且在发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大于健康土壤.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土壤因子 细菌群落多样性 T-R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菠萝FVE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VE是植物自主开花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主要通过抑制FLC的表达来调控花发育过程。本研究利用粉菠萝(Aechmea fasciata)茎尖组织转录组序列数据,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粉菠萝中FVE同源基因AfFVE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672 bp,开放阅读框为1 404 bp,编码由4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该蛋白序列中含有6个保守的WD重复区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AfFV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中FVE的同源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q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粉菠萝中AfFVE基因对外源乙烯的刺激产生了应答。在采用乙烯利灌心处理不同时间的过程中,发现AfFVE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在处理后1 d时达到最大,推测AfFVE可能参与乙烯信号反应,该基因在粉菠萝自主开花途径中的调节作用可能受乙烯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梨木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方法初步探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在花梨木(Dalbergia odofifera T.Chen)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有效消毒方法进行研究。外植体消毒主要以2年生以上实生苗的茎段为材料,开展了茎段外植体次氯酸钠(5%,10%,15%)和升汞(0.05%,0.1%,0.2%)3个浓度水平的消毒试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外植体消毒的时间试验,次氯酸钠消毒时间为10min、20min、30min,升汞消毒时间为5min、10min、15min。结果表明:茎段外植体采用10%浓度的次氯酸钠消毒效果较好,最佳消毒方式75%的酒精浸泡2min,10%次氯酸钠消毒20min,该方法污染率最低、存活力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片微波膨化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木薯为原料,应用微波膨化技术进行木薯片微波膨化的工艺研究。以微波膨化木薯的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标准,综合木薯片的膨化率,探讨木薯品种、木薯切片厚度、木薯片漂烫时间、木薯片的含水量、微波膨化功率和时间对木薯片微波膨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华南9号木薯为原料,木薯漂烫时间为2min,切片厚度为1.5mm,木薯片水分含量为20%,微波膨化功率为8kW,膨化时间为30s,得到木薯片微波膨化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酸银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木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提高木薯遗传转化效率,以成熟培养10-15 d的华南木薯SC8品种的胚状体子叶为外植体,研究硝酸银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木薯遗传转化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银对木薯SC8胚状体子叶愈伤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不定芽的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硝酸银的浓度在2-8 mg/L,对未经农杆菌处理的SC8胚状体子叶不定芽的分化率从58.5%提高到87.5%;愈伤组织形成率从92%下降到15.3%。对经农杆菌处理的SC8胚状体子叶不定芽的分化率从55.3%提高到85.3%;愈伤组织形成率从87.5%下降到8.5%。同时发现,经农杆菌转化后不定芽诱导所需硝酸银的最适浓度高于未经农杆菌处理的不定芽诱导所需硝酸银最适浓度,前者为8 mg/L,后者为6 mg/L。硝酸银对木薯SC8的遗传转化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耦合对香蕉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香蕉种植区为例,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水肥用量(低肥:每株香蕉施尿素400 g、磷酸二氢钾256 g、氯化钾1 024 g;高肥:每株香蕉施尿素500 g、磷酸二氢钾320 g、氯化钾1 280 g;低水:3 800 L/株,高水:4 750 L/株)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4个取样时期低肥低水(A)、低肥高水(B)、高肥低水(C)和高肥高水(D)4个处理的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食真菌线虫数量、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本试验田中共鉴定出土壤线虫22科34属,其中巴兹尔属(Basiria)和针属(Paratylenchus)为优势属。单增加施肥量显著增加了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同时增加施肥量和灌水量显著增加了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和食真菌线虫数量。从整个生育期来看,线虫总数和4个线虫营养类群的数量在苗期均较低,抽蕾期和成熟期均较高。4个取样时期A、B、C和D4个处理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H)、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aturity index,MI)、通道指数(Channel ratio,NCR)、Wasilewska指数(Wasilewska index,WI)和富集指数(Enrichment index,E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单增加灌水量显著增加了结构指数(Structure index,SI)和EI指数,单增加施肥量显著增加了H和NCR指数,同时增加施肥量和灌水量显著增加了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lant parasite index,PPI)。从整个生育期来看,苗期的H、NCR、SI和EI指数较高,营养生长期的MI和WI指数较高,抽蕾期的优势度指数(dominance index,λ)较高,成熟期的PPI指数较高。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很好地反映土壤水肥的变化状况,土壤线虫可作为施肥和灌溉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土壤 肥料 灌水 香蕉 水肥一体化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