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省小麦品种演替过程及其发展方向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多年来,甘肃省通过审定(认定)和生产上曾有较大种植面积的小麦品种达369个,其中冬小麦177个、春小麦192个,这些品种大致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单产水平在1949年的基础上翻了约4倍,总产增加了5倍多,蛋白质含量由“六五”的12.9%上升到“九五”的15.1%,赖氨酸含量由0.36%上升到0.48%。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播种面积大幅下滑,单产水平处于新的爬坡阶段,加工品质普遍偏低,供需矛盾加剧。因此,今后小麦育种工作应在加大种质资源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朝着选育优质专用、超高产、抗旱节水型等新品种的方向发展,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
《科研管理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各主体的价值取向,探讨了经济转型期农技推广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最后提出了改革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水旱作农业区膜侧小麦不同施肥水平增产效应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施肥条件对膜侧小麦水分利用、农艺性状、增产效应、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研究干旱地区膜侧小麦的施肥问题。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1.1~3.1 kg/(mm.hm2),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的增产效应不同:低肥、中肥、高肥3种施肥水平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产731.5 kg/hm2,1461.0kg/hm2和1 648.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5.5%、50.9%和57.4%;经济效益以中肥水平(折合施纯N118.1kg/hm2,P2O594.5 kg/hm2和K2O 60.0 kg/hm2)最高,产值可达2 045.4元/hm2,产投比为2.7∶1。因此,在低、中、高3个施肥水平中,中等施肥最为有效、合理,有利于增产增收。
关键词: 天水旱作区 膜侧小麦 施肥 增产 水分利用率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现象,但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解体的趋势。257A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的杂交F1结实率、F2和F1BC1代育性分离比率调查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材料不育性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遗传稳定,不受小麦品种细胞质以及光、温等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缺体分析将不育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含水量对兰州百合鳞茎发芽出苗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对盆栽兰州百合鳞茎造成水分胁迫,结果表明,兰州百合发芽出苗期适合的土壤含水量在17%~24%,23.40%为最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鳞茎发芽出土;兰州百合鳞茎也有一定的耐涝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岩桐叶片离体再生培养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以大岩桐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结果表明,叶片在适宜条件下可直接分化出幼苗,实验筛选出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为M S+KT 1.0 m g/L+NAA 0.1 m g/L,生根培养基为M S+IAA 0.5 m g/L,移栽苗成活率达75%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春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在1 500、2 250、3 000 m3/hm2灌水量水平下,春小麦交替隔沟灌溉折合产量均高于逐沟灌溉;在灌溉定额为2 250 m3/hm2和3 000 m3/hm2的水平下,隔沟交替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逐沟灌溉;同等产量交替隔沟灌溉较逐沟灌溉节水1/3~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