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六个早熟鲜食葡萄在甘肃兰州的表现

山西果树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具有优异性状的小麦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中国种业 2006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陇豆2号及其栽培技术

大豆通报 2006

摘要:陇豆2号大豆新品种是甘肃省农科院经作所以晋大7826作母本,铁丰8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8910-5-8,2005年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具有高蛋白、丰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合套种、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

关键词: 高蛋白 陇豆2号 选育 栽培技术 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国甜菜区试新品种(系)在黄羊试点丰产稳产性及抗病性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2006

摘要:采用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H SC),对2004-2005年参加全国甜菜新品种区试5个品种(系)在甘肃武威黄羊镇试点的丰产、稳产性及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种BTS356、ZD 211的丰产、稳产性好,2 a平均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陇糖2号增产29.86%、19.40%,产糖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7.27%、20.43%,含糖率分别为19.6%、20.0%;对立枯病、黄化病、白粉病的抗(耐)性优于对照,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适宜在河西走廊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

关键词: 全国区试 甜菜新品种 丰产稳产性 抗病性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天蓝苜蓿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6 CSCD

摘要:测定了天蓝苜蓿生长旺盛期与鲜草产量形成有关的11个农艺性状,以各性状为自变量,单株产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分枝数、分枝节间数、侧枝数、侧枝节间数、分枝长度侧枝长度、主枝茎粗、侧枝茎粗8个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与分枝数、分枝长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分枝节间数、侧枝长度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与分枝叶柄长度、侧枝叶柄长度、自然高度3个性状呈负相关,其中与自然高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1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度>分枝节间数>分枝数>侧枝长度>分枝茎粗>侧枝节间数>侧枝茎粗>侧枝数>侧枝叶柄长度>主枝叶柄长度>自然高度,各性状通过分枝长度对产量产生较大的正向间接作用,通过自然高度表现出较大的负向间接作用,分枝长度、分枝节间数对产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陇东天蓝苜蓿 鲜草产量 相关性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343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胡麻地方种质资源品质特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肃省116份胡麻地方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粗脂肪、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和碘值进行测定,并根据这些品质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供试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7.48%,变异系数3.8%;硬脂酸、油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32%和29.05%,变异系数分别为19.5%和11.6%;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9%、48.76%、10.95%,变异系数分别为8.4%、8%、8%;平均碘价175.60,变异系数2.7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6个品种聚为7大类,其中:b亚组群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而亚麻酸含量最低;d亚组群品种亚麻酸含量最高;e亚组群粗脂肪含量和碘价最高,油酸含量最低;f亚组群硬脂酸含量最低;g亚组群棕榈酸含量最高,碘价最低。

关键词: 胡麻 地方种质资源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王川灌区大果沙棘嫩枝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草业科学 2006 CSCD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吲哚丁酸处理时间、扦插时期、扦插苗床和不同部位插穗4因子对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扦插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嫩枝扦插的最佳方案为50 mg/kg吲哚丁酸处理12 h、利用无土灰渣苗床、采用带顶芽的半木质化嫩枝插穗、扦插最佳时期为7月。说明在甘肃秦王川引大灌区,以日光温室作为扦插苗床,进行大果沙棘嫩枝扦插快繁是可行的。

关键词: 大果沙棘 嫩枝扦插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中百菌清残留量的方法探讨

甘肃农业科技 200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2006

摘要:4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2.25%锁病(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1 000倍液防治黄瓜白粉病防效(第2次药后14 d分别为96.97%、88.19%、85.32%)显著高于常用药剂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6.61%和75.38%),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施用浓度以600~800倍液为宜。

关键词: 黄瓜白粉病 杀菌剂 药效试验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