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起源于中国,是旱作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栽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十年来,创制出一批抗除草剂、商品品质显著提升、蒸煮时间显著缩短的育种材料;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和高通量转化技术体系构建等推动了谷子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一批中矮秆抗除草剂新品种,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单产提高90.8%,总产提高85.7%,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实现了谷子生产方式历史性变革。谷子是完全市场化作物,近十年来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迅速,正在形成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优势区。随着产业发展的带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逐步增多,一批谷子种业开始起步。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谷子的营养、生态、文化属性给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谷子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种子繁殖系数高、品种权落实力度不够、科研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谷子特色产业发展将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种业发展;季节性休耕区、压采地下水区的生态需求将促进谷子生产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业、科研、产业融合呈加快发展趋势。攻克谷子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科研、种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谷子种业的发展方向。中国谷子种业发展必须坚持原始创新、坚持产业需求、坚持服务主产区、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市场主体地位。未来中国谷子产业和种业需攻克的重点任务:突破性新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突破性新品种杂交种培育、构建种子生产技术规范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提升种业管理服务能力、布局优化制种基地、打造种子优势企业。

关键词: 谷子 产业 种业 发展现状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的防效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的防效及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合理使用该药剂防治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0×108活芽孢/g、15×108活芽孢/g和30×108活芽孢/g 3个不同活芽孢数量的可湿性粉剂,按照药种比1:10播前种子处理,评价不同处理对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的防效以及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3个处理均能降低立枯病的病株率、病情指数和死苗率,其中15×108活芽孢/g处理效果最好,防效达44.31%,死苗率显著低于对照;15×108和30×108活芽孢/g处理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其中15×108活芽孢/g处理防治效果高达70.71%;3个处理籽棉产量和铃重均有提高,其中15×108和30×108活芽孢/g处理的籽棉产量增产率分别达到20.1%和24.3%;各处理对衣分、籽指、单株铃数及纤维品质指标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枯草芽孢杆菌拌种处理能减少死苗率,降低棉田立枯病、黄萎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提高铃重和籽棉产量,对棉花的纤维品质也无不利影响.其中以15×108活芽孢/g处理防治病害效果最佳,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可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和黄萎病.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拌种;立枯病;黄萎病;产量;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蚜有翅成蚜对不同波段光谱的选择性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田间应用诱虫灯对棉蚜有翅成蚜种群动态监测,分析对棉蚜有翅成蚜进行诱杀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昆虫波长选择器,研究棉蚜最佳暗适应时间和光照时间,评价棉蚜有翅成蚜对8个波段光谱的选择性差异.[结果]棉蚜最佳暗适应时间为20 min,最佳光照时间为15 min.采用末位淘汰的方法,从8个不同波长光谱中筛选出5个对棉蚜引诱作用较强的光谱,分别为450、500、550、600和650 nm光谱.棉蚜有翅成蚜对500和550 nm波段光谱具有较强的选择趋性,其引诱率分别为37.28%和51.56%,显著高于其他两段光谱.[结论]500和550 nm波段光谱对棉蚜有翅成蚜引诱作用最强,为棉蚜迁飞期诱虫监测的备选光谱.

关键词: 棉蚜;光谱;趋光性;昆虫波长选择器;物理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曹妃甸区24份盐地碱蓬成分指标综合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来自唐山市曹妃甸不同区域盐地碱蓬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盐分、速效养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对盐地碱蓬成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测定水分、抗坏血酸、蛋白质、氨基酸、亚硝酸盐、总黄酮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区域盐地碱蓬成分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亚硝酸盐含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大于50%,水分含量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仅为1.8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抗坏血酸、黄酮和氨基酸含量是影响碱蓬品质的核心指标。系统聚类结果可知,曹妃甸8个区域盐地碱蓬可划分为3类,其中南堡区、一场及七场的盐地碱蓬品质较好,二场的盐地碱蓬品质最差。结合土壤盐分和速效养分结果分析,表明土壤盐分、速效钾含量高,能够显著提升盐地碱蓬蛋白质和亚硝酸盐含量,但抑制了总黄酮含量的积累。结论:建议盐地碱蓬栽培发展中着重关注土壤盐分和速效养分含量,本试验可为曹妃甸区盐地碱蓬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与参考依据。

关键词: 盐地碱蓬 成分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不同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AP、1-MCP和冰温处理对'国光'苹果采后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探讨自发气调包装(MAP)、1-甲基环丙烯(1-MCP)和冰温贮藏在‘国光’苹果贮藏保鲜应用上的问题,以‘国光’苹果为试材,研究自发气调包装(MAP)、MAP与1-MCP结合(MAP+1-MCP)处理和冰温贮藏(-0.5℃)对果实采后品质、虎皮病和腐烂的影响。结果表明:较0℃冷藏,冰温贮藏(-0.5℃)能更好维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减少虎皮病和腐烂发生,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MAP处理不利于果实品质的保持,但MAP+1-MCP处理能够显著减少贮藏及货架期果实虎皮病发生,其中以MAP+1-MCP与冰温贮藏复合处理效果最佳。MAP+1-MCP结合冰温贮藏有利于减少‘国光’苹果虎皮病和腐烂发生,可提高贮藏品质。

关键词: 苹果 自发气调包装 1-甲基环丙烯 冰温 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Nufer模型的京津冀农牧系统氮素平衡状况及化学氮肥减施潜力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流动及平衡特征,解析化学氮肥减施潜力,从而为该地区化肥零增长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文献数据及2017年统计数据,采用Nufer (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以"农田–畜牧"系统为研究对象,量化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利用效率,并针对输入输出平衡施氮和增加畜禽粪便还田量替代化肥两种措施,通过情景分析评估该地区化学氮肥减施潜力。【结果】京津冀地区农田系统和畜牧系统氮素输入量分别为296.1万t和133.6万t,农牧系统氮素总体输入量为306.6万t,其中化学氮肥是最大的输入项,占总输入量的62.5%。农田系统、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6%和25.0%,农牧系统整体氮素利用率为33.8%,农牧系统氮素循环再利用率为55.2%,生产单位氮含量食物产品所需氮素投入量为3.0 kg/kg。在该地区,土壤氮素累积量为51.2万t(占总输入量的16.7%),环境排放总量为140.4万t (占总输入量的45.8%)。环境排放中,氨挥发(包括农田和畜禽粪便氨挥发)和畜禽粪便水体排放与堆置为占比最大的两种损失途径,分别占总氮投入量的21.0%和9.5%。氮素土壤累积和畜禽粪便水体排放与堆置为两种最易调控的损失途径。通过输入输出平衡降低氮素土壤累积量,此地区有40%的氮肥减施潜力,此时,农牧系统氮素总投入量为230.0万t,农田和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较当前增加14.1和11.3个百分点;继续优化氮素管理,增加部分畜禽粪便还田量(减少水体排放与堆置部分)以替代化肥,则该地区有50%的氮肥减施潜力,且在此状态下,农牧系统氮素总投入量为210.8万t,较当前降低31.2%,农田系统和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15.3和15.4个百分点,氮素环境排放量降低36.2%,氮素循环再利用率增加20.0%,食物氮代价降低33.3%。【结论】化学氮肥施用量大,农牧分离是京津冀地区农牧系统氮素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农牧系统氮素管理中,通过平衡作物生产中的氮素投入,系统氮素投入的减少潜力为40%。如果能进一步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增加畜禽粪便还田率,化学氮肥减施的总潜力可达50%,并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氮素的环境排放总量。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模型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率 减施潜力 京津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骨干亲本对主要病害的抗性及其传递规律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5个玉米骨干亲本Mo17、黄早4、掖478、自330和丹340及其68个衍生品系,对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矮花叶病和黑粉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早四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60.7%衍生品系对大斑病达中抗以上水平,82.0%高感或感小斑病,对小斑病的抗性较易丢失,感丝黑穗病易被改良。Mo17具有较好的多抗和兼抗性,81.2%衍生品系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64.7%高感或感小斑病,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能较好地传递给其衍生品系,对小斑病的抗性易丢失,感大斑病性状易被改良,Mo17是唯一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自330对3种病害具有较好的抗性,其衍生品系中70.0%对丝黑穗病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表明自330对衍生系的丝黑穗病抗性有较好的遗传贡献,对小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的感病性状不易通过传统的系选方法进行改良,自330是唯一对禾谷镰孢茎腐病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的骨干自交系。掖478中抗小斑病,其71.4%的衍生系中抗小斑病,抗性能较好的传递,掖478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其衍生系中有57.0%中抗弯孢菌叶斑病,42.9%抗大斑病,表明其感弯孢菌叶斑病和大斑病的性状易被改良。

关键词: 玉米 骨干亲本 抗病性 衍生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枝角度对‘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和质地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不同拉枝角度对‘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和质地的影响,为燕山地区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适宜拉枝角度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以SH6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2a生树为试材,设置90°、105°、120°、135°4个拉枝角度,经过3 a连续拉枝处理,调查结果期树体生长量、成花率、果实品质,并结合TPA法测定果实质地参数,分析比较不同拉枝角度下‘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质地的差异。随着拉枝角度增加,果树树高、冠径、干周、新梢长度明显降低,短枝比例增加,中长枝比例降低,成花率显著提高;120°的果形指数最大,可溶性固形物最高,其次是105°、90°和135°差异不显著,但135°单果质量显著降低;果实各质地数值先增后降,120°测量值最大,90°、105°差异不显著,135°果实断裂性明显降低。通过增加拉枝角度减缓树势、促进成花、提高品质是燕山地区矮化密植栽培的重要措施,分析后认为120°是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最优拉枝角度。

关键词: 拉枝角度 生长 苹果品质 质地 宫崎短枝富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化肥施用量为N 540kg/hm2+P2O5 360kg/hm2时,增加速度减缓。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施化肥时,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下,N360+P240+S9000处理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单施化肥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较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由以上结果可知,长期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配合秸秆还田可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过量氮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施用量为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全氮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标记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利用现有板栗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高效管理和保存。本研究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法(UPGMA)对来自12个省(市或自治区)的279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聚类抽样时将2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和Dice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组合获得不同样本群,再比较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研究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并采用t检验和主坐标分析评价初级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合表型特征对其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种质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相似性系数构建的核心样本,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相似性系数;根据主坐标结合形态学指标分析,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经过3次聚类构建了68份板栗初级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4.3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9、0.329和0.502,均高于原种质各遗传多样性指标,能够较全面的代表整个板栗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综上,基于SSR标记利用SM系数聚类,并结合位点优先取样法是构建板栗初级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 板栗 初级核心种质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