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芪新害虫——黄芪根瘤象的鉴别特征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芪根瘤象Sitona simillimus Korotyaev(我国于2013年首次报道该虫时误鉴为Sitona ophtalmicus Desbrochers)为我国近年在黄芪上新发现的一种优势害虫,在我国黄芪主产区的甘肃陇西、岷县、临洮等地均有分布,以成虫、幼虫为害黄芪的根、叶,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与品质。本文概述了黄芪根瘤象的研究概况,对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成虫、幼虫、卵、蛹及雌雄生殖器的特征彩图,为该虫的正确鉴定提供资料。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陇棉3号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研究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棉花生育期、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重、叶面积指数、花铃期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延长了棉花生育期2~6 d,且用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的情况延长生育期的时间最长。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苗期到花铃期上升,花铃期升至最大,随后在吐絮期下降。在花铃期和吐絮期,6个处理中T5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施用有机肥对棉花花铃期的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获得与常规施肥相应的产量。而生物有机肥替代40%化肥显著增加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结论】棉花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生物有机肥来替代化肥,达到减用化肥、增产增效的效果。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条件下旱作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特征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模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分析了玉米生长季土壤全氮、硝态氮(NO~-_3-N)、碱解氮、铵态氮(NH~+_4-N)在0~100 cm土层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NO~-_3-N和NH~+_4-N含量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整体上从表层到底层依次降低。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T处理的NO~-_3-N和NH~+_4-N含量显著低于CK,0~1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4.7%~59.9%和4.4%~46.8%,10~2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0.5%~58.0%和8.7%~31.7%;玉米进入拔节期后,20~100 cm土层T处理的NO~-_3-N和NH~+_4-N含量出现明显的累积效应。栽培方式改变了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栽培方式各生育时期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以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T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在玉米进入抽雄期后显著低于CK,0~10 cm降幅在0.3%~26.0%,10~20 cm降幅在17.7%~23.8%。因此,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NO~-_3-N和NH~+_4-N供应量显著低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引起玉米拔节后碱解氮含量供应不足,是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玉米生育后期出现早衰的原因之一。


宽窄行配置一穴多株种植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保持种植密度和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选择适宜机械化运行的宽行距,研究1穴多株种植对膜下滴灌春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进而实现增产、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整体机械化的目标。【方法】试验在同一种植密度(9 900株/hm~2),等行距(30 cm)、等株距(30 cm)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规格:1株/穴(H1,宽行37 cm)、2株/穴(H2,宽行104 cm)、3株/穴(H3,宽行172 cm)。【结果】不同种植株数下春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在大喇叭口期后差异显著,且H2处理叶面积显著大于H1、H3处理,分别高13.8%、7.6%;吐丝期以后H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H1和H3处理;吐丝期至成熟期H2处理的光合势、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H1、H3处理,光合势分别高4.60%~12.74%、8.97%~9.79%,相对生长率分别高21.15%、103.06%;H2处理的产量较H1、H3处理平均增产21.6%、24.6%,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25.0%、33.5%。【结论】春玉米膜下滴灌宽窄行配置1穴2株种植可以提高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面积的衰老,增加光合势,有助于后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粒重,最终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与常规种植相比,玉米膜下滴灌采用1穴2株种植规格,产量提高约21.6%,WUE提高约25%。


甘肃陇南中梁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性分析及利用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2016年-2018年,在甘肃陇南两个不同生态区甘谷和汪川试验点对8个中梁系列冬小麦品种‘中梁25号’~‘中梁32号’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并在温室进行了苗期抗条锈病性评价。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梁25号’~‘中梁28号’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单孢菌系及混合菌均表现感病;‘中梁29号’对条锈菌CYR32、CYR33、中4-1表现抗病,对条锈菌CYR34和G22-14表现中抗~中感;‘中梁30号’~‘中梁32号’对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到中抗。抗条锈病基因检测发现:‘中梁26号’和‘中梁27号’含有抗病基因Yr9,‘中梁29号’含有抗病基因Yr26,其余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同时对后CYR34时期供试品种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立式深旋松耕对半干旱区饲草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半干旱区研究立式深旋松耕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为饲草玉米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9年在定西市安定区设传统旋耕(TT)、深旋耕(DT)和立式深旋松耕(VRT)3种耕作方式,分析立式深旋松耕对饲草玉米土壤贮水量、花前花后耗水、单株鲜重和干重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DT和TT相比,VRT能够提高干旱年份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使得花期60~18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降低10.0%和7.6%,180~300 cm土层降低17.6%和18.5%,花前0~300 cm土层的土壤耗水量提高14.6%和13.8%,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6.1%和9.2%,2018和2019年生育期总耗水量分别提高2.0%和7.9%、10.1%和14.9%,收获期单株鲜重增加2.4%~16.2%、干重增加1.0%~7.8%,籽粒产量增加2.4%~38.6%,群体生物量增加3.4%~16.2%.立式深旋松耕改善了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耗水量,增加了饲草玉米产量和生物量,尤其在干旱年份增产增效显著,在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抗旱增产作用.
关键词: 立式深旋松耕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饲草玉米 半干旱区


牛至精油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精油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为(270.47±16.26) kg的健康平凉红牛(阉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L组)、20 g/(d·头)(H组)牛至精油.饲喂404 d(预试期14 d,正试期390 d,每30 d为1个阶段).结果表明:1)L组、H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H组的ADG分别达到了0.80、0.84 kg/d,较CON组分别提高了15.94%、21.74%;同时,与CON组相比,L组和H组的料重比(F/G)分别降低了9.33%、16.04%,且各组间显著差异(P<0.05).2)L组和H组的蹄重、骨重、净肉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3) H组的胴体后腿长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的胴体后腿宽、肋侧厚显著高于CON组(P<0.05).4)总体来看,随着排酸时间的延长,各组肌肉pH、滴水损失、剪切力呈下降趋势,失水率、蒸煮损失、大理石花纹评分呈上升趋势.排酸0~48 h时L组和H组的pH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72 h时H组的pH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48 h时L组和H组的失水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0~24 h时H组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0~48 h时L组和H组的剪切力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整个排酸期间,各组滴水损失和大理石花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H组的熟肉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5) L组、H组每头牛分别比CON组多盈利1 009.73、986.08元.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或20 g/(d·头)牛至精油均对平凉红牛育肥性能有促进作用.综合考虑,在生产实践中平凉红牛饲粮中添加10 g/(d·头)牛至精油最佳.
关键词: 牛至精油 平凉红牛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胴体性状 肉品质


半干旱区箭舌豌豆播期对间作马铃薯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调马铃薯与绿肥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是协同实现二者间作提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于2017—2018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布置定位试验,间作箭舌豌豆设计6月10日(PS1)、6月26日(PS2)和7月10日(PS3)3个播期,以马铃薯单作(P)为对照,测定土壤水分、生物量、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冠层温度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P相比,平水年(2017年)PS1降低了马铃薯花期120~160 cm土层和块茎膨大期2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PS2和PS3则增加了块茎膨大期140~200 cm、收获期0~8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间作提高了丰水年(2018年)土壤贮水量。平水年PS1花前耗水量最高,较PS3提高了15.7%;丰水年PS3最高,较PS1增加了17.9%,但均和P、PS2无显著差异;P的花后耗水量在平水年分别较PS1、PS2和PS3增加了70.9%、48.6%和32.0%;PS3的花后耗水量在丰水年分别较P、PS1和PS2增加了24.3%、23.1%和38.1%,均达到显著差异。PS2和PS3的地上生物量较P在2017和2018年分别增加了1.1%~12.4%和11.0%~13.2%,且PS3在平水年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平水年P和PS3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PS1和PS2;丰水年P、PS2和PS3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PS1。因此,半干旱区马铃薯间作的箭舌豌豆适宜播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中旬,在不降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并显著提高平水年马铃薯的WUE。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播种时期 间作 阶段耗水 生物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荒漠区野生黑果枸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20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来源野生黑果枸杞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为黑果枸杞资源鉴定和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对西北四省区22份野生枸杞种质材料进行鉴定,利用POPGENE 1.32和NTSYS-pc 2.10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黑果枸杞种质遗传多样性,计算遗传相似系数,绘制聚类图.结果:筛选出多态性SSR引物37对,在2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33个基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13个,多态性比率(Polymor-phism ratio,P)达91.4%.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在0.4831~0.9364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为1.3314,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H)为0.2106,Shannon信息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为0.3384.聚类分析(Unweighted pair group of arithmetic means,UPGMA)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61和0.77处,可将22个材料分为2大类和4个亚类,不同种类的枸杞种质材料可完全分类.结论:供试枸杞种质材料间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不同种类枸杞对系统聚类结果影响较大,但种内材料地域分布规律性不明显.


禾生指葡孢霉的遗传多样性及对苗期青稞的致病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在青藏高原及周边高海拔地区,青稞是当地唯一的小禾谷类粮食作物,也是主要饲草来源。穗腐病是近年来仅在青藏高原青稞种植区发现的一种新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禾生指葡孢霉(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它能侵染多种麦类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给青稞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挑战。【目的】研究禾生指葡孢霉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以及对寄主种子萌发的影响,揭示该病原菌的流行传播、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初侵染菌源,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病害流行区采集病株标本,并从典型病穗组织分离禾生指葡孢霉菌株27个,依据无性世代形态特征加以鉴定,分离获得菌株的单孢培养物,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禾生指葡孢霉的全基因组多态性,获得菌株特异性分子标记;利用LSU和Rpb2保守遗传位点比较禾生指葡孢霉与其近缘种属的进化关系;将禾生指葡孢霉分生孢子悬浮液与未萌发或发芽后的青稞种子共培养,分析其对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结果】选用14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穗腐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均一对引物扩增产生90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穗腐病菌株1.4个特异分子性标记,分离自小麦的菌株Z 13008特异性标记最多(7个),而对照菌株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20个特异性标记。禾生指葡孢霉的地域分布与其遗传多样性缺乏明显相关性。在鉴定的菌株中,仅有分离自小麦(Z13008)、黑麦(Z 13024)和2个分离自青稞的菌株(Z 13013和Z 13006)的遗传多样性与其他菌株差异较大,说明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利用20个分子标记编制DNA指纹二叉式分类检索表,可鉴定21个禾指葡孢霉菌株。系统进化分析揭示禾生指葡孢霉与丛赤壳属真菌遗传距离较近。青稞种子萌发前接种处理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萌发后共培养处理能明显抑制幼苗根系生长,导致根系变为浅褐色,但对幼苗植株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与近缘种禾谷镰孢相比,禾生指葡孢霉群体内基因组DNA多态性较低,而且其遗传变异与寄主种类密切相关。禾生指葡孢霉致病性较弱,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大麦 青稞 禾生指葡孢霉 穗腐病 SRAP 遗传多样性 指纹检索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