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健株与黄萎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对碳源利用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马铃薯健康植株与黄萎病株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明确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黄萎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最终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解释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原因及其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坝上地区马铃薯健株与黄萎病株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技术检测根际土壤中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ITS基因拷贝数量并分析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合冗余分析(RDA)明确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iolog-ECO平板法比较健株与黄萎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ITS基因拷贝数量存在相关性,在病株根际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高,而在健株根际土壤中未检测到病原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低于健康植株,但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在群落组成的门水平上,与健株根际土壤相比,病株根际土壤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丝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相对丰度上升幅度分别为20.68%和16.16%,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下降51.43%.在属水平上,病株根际土壤中轮枝菌属(Verticillium)、青霉属(Penicillium)、维希尼克氏酵母属(Vishniacozy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和芽枝霉属(Cladosporium)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增加倍数分别为71.96、3.62、6.11、15.38和6.24倍,而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Guehomyces、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赤霉属(Gibberella)、曲霉属(Aspergillus)菌群的相对丰度下降幅度分别为45.10%、61.41%、96.87%、45.85%和44.39%.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健株根际土壤优势群落的相对丰度(如小不整球壳属、Guehomyces、葡萄穗霉属、赤霉属、曲霉属)与硝态氮、有机质和pH呈正相关,而黄萎病株根际土壤优势群落的相对丰度(如轮枝菌属、链格孢属、刺盘孢属、被孢霉属、腐质霉属、青霉属、维希尼克氏酵母属、红酵母属和芽枝霉属)与无机磷和速效磷呈正相关.不同根际土壤的AWCD值表明,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健株.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健株相比,病株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提高,而对氨基酸类、胺类、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和双亲化合物类碳源利用能力差异不显著.[结论]病株的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和群落结构改变是马铃薯黄萎病发生的重要特征,其中轮枝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是最主要特征,并且真菌群落结构受土壤养分影响.同时,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碳源利用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根际土壤 真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土壤养分 Biolog技术


不同品种茶菊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盐性评价
《植物生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茶菊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规律及耐盐能力,以6个茶菊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 (0、0.2%、0.4%、0.6%、0.8%和1.0%)处理下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相结合的方法对6种茶菊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 6种茶菊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株高和茎粗生长量逐渐降低;叶绿素a+b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膜透性和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糖含量和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贡黄菊’和‘晓起皇菊’叶片脯氨酸含量持续上升,其余各品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黄滁龙’ 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其余各品种呈升高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法得出6种茶菊的耐盐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贡黄菊’>‘晓起皇菊’>‘黄金托桂’>‘贡白菊’>‘乳荷’>‘黄滁龙’。
关键词: 茶菊 NaCl胁迫 生理指标 耐盐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


蝙蝠葛碱复合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中草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使用聚乙烯己内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和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作为载体材料制备蝙蝠葛碱复合纳米胶束(dauricine composite nanomicelles,Dau-CNMs),并通过大鼠ig给药评价其药动学情况。方法采用溶剂蒸发-薄膜分散法制备Dau-CNMs,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了Dau-CNMs处方中Soluplus?与TPGS用量配比;分别考察了Dau-CNMs和蝙蝠葛碱单纯纳米胶束(dauricine single nanomicelles,Dau-SNMs)的微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并通过MTT法评估了Dau-CNMs的细胞毒性,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了蝙蝠葛碱原料药、Dau-SNMs和Dau-CNMs的细胞跨膜转运性质;通过大鼠ig给药比较蝙蝠葛碱混悬液、Dau-SNMs和Dau-CNMs的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经实验筛选得到Dau-CNMs的最优处方:Soluplus?与TPGS用量比为7∶1;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au-SNMs和Dau-CNMs均呈圆整球状分布;Dau-CNMs的细胞毒性较低,且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跨膜转运能力;与蝙蝠葛碱混悬液组和Dau-SNMs组比较,Dau-CNMs组大鼠ig给药显著提高了药物达峰浓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结论以Soluplus?与TPGS作为载体材料,将蝙蝠葛碱制备成复合纳米胶束,能够显著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 蝙蝠葛碱 复合纳米胶束 溶剂蒸发-薄膜分散法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基于果实表型的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核桃种质资源果实表型多样性和变异特点,为核桃优良种质的构建、新品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从而促进核桃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99份来自石门、新疆、辽宁产区的资源为试材,测评了果实的13个质量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测定并分析性状的分布频率、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及表型分化系数,分析24个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13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16.57%~54.46%,其中甜味、内褶壁质地、取仁路数、种壳麻坑多少、取仁难易、涩味、种壳光滑度等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49~1.51,其中取仁难易、取仁路数、种壳光滑度、种皮颜色、涩味等5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8.38%~26.91%,其中种仁质量及种壳厚度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9~2.27,其中坚果横径、坚果棱径、种壳厚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除坚果质量及坚果横径在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在群体间及群体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群体间及群体内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值分别为15.66%,58.13%。取仁难易与种壳厚度(r=-0.618)、出仁率(r=0.573)、取仁路数(r=0.790)、内褶壁退化程度(r=0.733)及质地(r=0.659)极显著相关;通过系统聚类,依据表型差异可将试材分为3大类群,且类群间特点显著。核桃果实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且在选育品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取仁难易、取仁路数、种壳光滑度、涩味、种壳厚度、内褶壁退化程度及质地等相关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果形指数除外),因此,群体内优良品种的选择更应受到重视。


主要农作物多样化轮作制度研究进展及展望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样化轮作制度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对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多样化轮作制度在减少化学制品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草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针对当前单一种植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推行多样化轮作模式的必要性。在介绍轮作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多样化轮作模式的产量效应、生态环境效益、增加生物多样性、覆盖作物效应以及轮作模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多样化轮作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如集成农机农艺配套综合管理技术,发展集约化轮作制度;建立多样化轮作模式综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轮作综合效应;创新轮作制度研究方法,探究轮作效应内在机制。发展多样化轮作制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实现农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苜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在河北省黄骅市开展苜蓿盲蝽农业防治、性诱剂诱杀、天敌昆虫保护利用和应用高效生物源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体系构建.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对苜蓿盲蝽的综合防治效果为85.25%~88.60%,与农民自防的效果(88.74%~94.28%)接近.从产量来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全年4茬苗蓿总增产率为16.34%,与农民自防田总增产率(17.95%)也无明显差异.在保障产量的同时,示范区减少用药2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83%,减药控害效果明显.
关键词: 苜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性诱剂


利用尼龙袋法比较3个全株玉米品种青贮前后肉牛瘤胃降解特性
《草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利用尼龙袋法比较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前后瘤胃降解特性的差异.试验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择玉米7367号、玉米7377号、玉米7387号3个全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袋法比较3种全株玉米青贮前和青贮后的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特性,旨在探讨适合河北省种植的全株玉米青贮品种.结果表明:1)青贮前玉米7377的粗蛋白(CP)和非蛋白氮(NPN)含量显著高于玉米7367和玉米7387(P<0.05);玉米7677和玉米7377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7387(P<0.05);玉米7677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7377和玉米7387(P<0.05).与青贮前同品种全株玉米相比,3种全株玉米青贮后的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钙(Ca)、磷(P)、NPN含量显著提高(P<0.05),NDF含量显著下降.玉米7367青贮的CP和NPN含量显著高于玉米7377青贮和7387青贮(P<0.05);玉米7677青贮和7377青贮的NDF和A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7387青贮(P<0.05).2)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前的DM、CP、NDF、ADF瘤胃降解率有显著差异,玉米7367的干物质(DM)和N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玉米7377和玉米7387(P<0.05);玉米7377的CP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玉米7367和玉米7387(P<0.05).青贮处理能显著提高3种全株玉米DM、CP、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P<0.05),降低其慢速降解部分(P<0.05),显著提高其有效降解率(P<0.05).玉米7367青贮的DM、CP、NDF、ADF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玉米7377和玉米7387(P<0.05).综合表明青贮处理能很好地保存3种全株玉米的营养成分,显著提高DM、CP、NDF和ADF的瘤胃降解率;玉米7367青贮前和青贮后的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玉米7377和玉米7387,在本试验中是比较适合河北省种植的全株玉米青贮品种.


不同品种甘薯烘烤后感官、质构及香气成分的差异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五个品种甘薯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甘薯烘烤后理化指标、感官评分、香气成分、质构特性的差异.理化测定得出,受试品种中淀粉型甘薯蛋白质含量低于鲜食型甘薯;淀粉型甘薯总糖含量低于鲜食型甘薯;鲜食型甘薯中红瑶的总糖含量最高.感官评价得出鲜食型甘薯中红瑶、普薯32烘烤后口感较好,淀粉型甘薯中冀粉 1号烘烤后口感较好;红瑶的口感最佳.质构及相关性分析得出,整体口感分别与咀嚼性、内聚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红瑶的内聚性、咀嚼性数值最低,因此红瑶的口感最好.GC-MS及PLSDA分析得出,苯甲醛、苯乙醛、壬醛、橙花醇、大马士酮、芳樟醇、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α-萜品烯等物质为品种间共有香气组分;芳樟醇、癸醛、2-莰烯、壬酸、糠醛五种香气成分为甘薯重要香气成分.综合得出,受试品种中最适合用于烘烤的品种为红瑶.
关键词: 甘薯品种 烘烤 理化指标 感官评价 香气成分 质构特性


8种钝化剂产品对不同镉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镉有效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施用钝化剂对Cd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修复效果,可为北方轻中度Cd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提供依据。采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不同Cd污染程度下,施用8种钝化剂产品对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养分积累、Cd有效性和小白菜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加入1 mg·kg-1 Cd时,除P6和P7钝化剂外,其他6种钝化剂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幅为9.09%—56.73%;P3钝化剂的Cd钝化效果最佳,添加量为5%时土壤有效态Cd降低率为54.90%,小白菜降Cd率为54.04%;所有处理小白菜Cd质量分数均低于0.2 mg·kg-1,符合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土壤加入5 mg·kg-1 Cd时,添加8种钝化剂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幅为11.14%—81.08%;其中P3钝化剂的Cd钝化效果最佳,添加量为5%处理下土壤有效态Cd降低率81.08%,小白菜降Cd率为72.16%,小白菜Cd含量(0.22 mg·kg-1)基本上接近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值,而其他7种钝化剂处理小白菜Cd含量均不同程度超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小白菜Cd含量分别与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对于北方轻中度Cd污染农田,可通过施用合适的钝化剂产品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降低土壤Cd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


夜行性昆虫微光视觉行为及其视觉适应机制
《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昆虫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夜行性昆虫成功进化出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感觉机制,普遍认为夜行性昆虫主要依靠嗅觉和机械性感受等来探索环境,其视觉器官发生了退化或功能丧失。近年来,随着红外夜视、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 ERG)和视觉神经等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昆虫视觉生态学研究出现了突破性进展,自2002年以来陆续发现蛾类、蜜蜂和蜣螂等夜行性昆虫进化出了非凡的微光视觉(dim-light vision)能力,在夜晚(光照强度低于0.3 lx)依然可以如同在明亮的白天一样清晰、准确地感知目标物体特定的视觉特性,如明暗、颜色、形状、大小、对比度、偏振光和运动状态等,展现出视觉调控夜行性昆虫行为活动的巨大潜力。此外,这些夜行性昆虫复眼瞳孔、小眼焦距、视杆和色素颗粒等方面进化出了一些相应的形态生理特征,以提高光学灵敏度适应夜间微光环境。鉴于夜行性昆虫微光视觉行为及其视觉适应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见于少数访花昆虫或粪食性昆虫,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重大夜行性农业害虫的微光视觉及其应用的研究;(2)非典型重叠复眼的光学结构特征及其应对微光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3)夜行性昆虫响应微光环境的视觉适应机制研究;(4)基于夜行性昆虫微光视觉行为研发新型害虫防控技术。
关键词: 夜行性昆虫 微光视觉 颜色视觉 视觉导航 复眼 视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