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河北化工 》 2010
摘要:通过对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发现了适合该工艺方法的新型组合填料。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5min(其中一氧池15min,二氧池20min),接触沉淀池上升流速一沉池为6m/h,二沉池为5m/h,水气比为1:5时效果最佳,COD去除率达88.2%,SS去除率达94%~97%,NH3-N去除率为40%,并且具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型深松、分层深施肥联合作业机
《河北农机 》 2010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新型深松分层深施肥联合作业机;该机一次进地可实现深松、分层深施肥、精播(旋耕)、碎土整地等多道作业工序,可实现多层复合施肥。该机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理想的配套机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建设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党史博采(理论) 》 2010
摘要:科研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科研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只有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走出符合科研单位实际情况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道路。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棉花制种质量关键技术
《种子世界 》 2010
摘要:随着种子市场的全面开放,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创一流,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种子。随着棉花繁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子公司都面临着基地多且比较分散,质量管理工作任务重的问题。为使所生产的种子质量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棉花种子生产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下黄瓜生理生化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津优3号、津优2号和bh-8三个黄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水分胁迫下三个黄瓜品种在初果期、盛果期、结果末期的理化性状变化及其与产量抗旱指数(DAI)的关系,结果发现:初果期抗旱指数高的津优3号经水分胁迫后表现为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高,且增加幅度大,丙二醛含量低,增加幅度小;抗旱指数低的hb-8初果期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增加幅度小或略有降低,丙二醛含量高,增加幅度大。盛果期,结果末期三个黄瓜品种各生理指标的变化与抗旱指数吻合较差。整个生育期内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均不明显。综合认为:初果期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黄瓜的抗旱性,因此可以作为黄瓜品种抗旱性的辅助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位水氮组合对冀5265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可溶性蛋白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生产中水氮高效利用提供依据,在3年定位水氮处理的基础上,于2008-2009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水氮组合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开花期灌水显著提高NR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产量。灌1水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片NRA、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线性增长,在水分较适宜的2水灌溉条件下,叶片NR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抛物线趋势,NRA在全年施氮240 kg/hm2时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施氮480 kg/hm2最高,增加施氮量呈下降趋势。在灌2水全年施氮480 kg/hm2时产量最高,说明增加灌水有利于氮素增产效应的发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水氮高效利用,在2~3年定位水氮处理基础上于2008-2009年对玉米-小麦灌浆过程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可较好的用Logistic函数描述。玉米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灌开花水高施氮量处理条件下粒重下降。小麦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灌开花水显著提高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与粒重呈正相关,但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6 7)。玉米产量以1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小麦产量以3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评聘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问题探析
《科技管理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事业单位试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我国进行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意义重大。文章对评聘制度改革后河北省事业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认为主要问题包括管理岗位比例过低、管理岗位人员待遇偏低、聘任标准不统一、岗位梯队不合理等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设置合理的岗位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统一标准、妥善消化超比例人员、完善考核考评体制等相关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评聘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