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 2014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农村深入发展的新模式,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必要性、基本构架和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山西省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方面提出新的对策与建议,这对山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不同品种谷子种子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4个品种的谷子晋谷28、晋谷45、晋谷42和晋谷77-322进行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研究。试验首先筛选出合适的PEG浓度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在正常供水和模拟干旱条件下测定了种子发芽特性及生长、生理生化等指标。结果表明:18%PEG浓度为合适的干旱胁迫条件;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谷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抗旱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在18%PEG的胁迫下,谷子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MDA含量都有所升高,差异较显著。其中,晋谷45的脯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SOD、POD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462.34%、34.17%、113.84%、61,22%,晋谷28的SOD活性提高266.35%。晋谷42的POD活性比28、45、77-322三个品种分别降低了9.9%、7.5%、19.5%,MDA含量28增幅最小,42增幅最大比CK增加98.7%。经过隶属函数法分析谷子萌芽期抗旱性的强弱顺序为:晋谷45>晋谷28>晋谷77-322>晋谷42。研究为谷子抗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海狸色獭兔生长发育及生长曲线的拟合
《中国养兔 》 2014
摘要:本文采用Logistic非线性动物生长模型拟合海狸色獭兔从出生到6月龄的平均体重,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用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确定獭兔生长曲线方程各参数为a=23.08,b=1.39,k=2 718.65,拟合后,建立海狸色獭兔生长曲线方程为y=2718.65/(1+23.08 e-1.39x)(P<0.05);②Logistic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海狸色獭兔生长过程,拟合度达到0.98,并计算出生长拐点时间为2.81月龄,拐点体重为1 359.33g。
关键词: 海狸色獭兔 生长曲线 Logistic模型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对长治地区主推的3个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的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抽丝后的籽粒含水率与抽丝天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的籽粒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幅度为9.25%~47.20%;不同播期的玉米籽粒每天的脱水速率达到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0.24%~1.15%;不同播期的玉米品种产量之间达到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6 179.75~14 246.7 kg/hm2。


水稻ACGM遗传标记在谷子中的可转移性研究与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验水稻基因组分子标记在谷子基因组中的可转移性及多态性,选取59份不同的谷子材料,利用基于水稻基因组数据设计的38个扩增共有序列遗传标记(ACGM)进行分析,并采用DARwin5.0.156软件对供试材料进行了分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3对引物可以在至少5份以上谷子材料中获得扩增产物,占引物总数的87%。其中,在供试材料之间有多态性的引物共7对,占引物总数的18.4%。供试材料的分子聚类结果表明,采用水稻ACGM标记进行的聚类并没有按谷子的表型数据或生态类型聚在一起,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这些结果表明基于水稻基因组序列开发的ACGM标记在谷子中具有较高的可转移性,但与其他作物相比,这些ACGM标记在谷子中的多态性偏低。


基于数显卡尺测量数值的4种鼠类特征研究
《山西科技 》 2014
摘要:使用SPSS 18.0,对用数显卡尺采集的158只仓鼠科中成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Buechner)、黑线毛足鼠(Phodopus campbelli Thomas)的体重、体长和头骨等17项形态学指标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指出4种鼠的17项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编号1~138的鼠进行了判别分析并建立了判别函数,对编号139~158的20只鼠进行了判别归类,其判别结果与传统分类的结果完全一致,对158只鼠进行了聚类分析,其分析结果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
关键词: 鼠类特征研究 仓鼠科 形态测量指标 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杨树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存在显著差异.5种土地利用方式0~20 cm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均显著大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5种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层碳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大小为: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杨树人工林>撂荒地>农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30.09t·hm-2)>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24.78 t·hm-2)>杨树人工林(24.14 t·hm-2)>撂荒地(22.06 t·hm-2)>农田(17.59 t·hm-2);土壤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相似,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0~60 cm土层土壤氮储量(4.94 t·hm-2)最高,其次是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3.53 t·hm-2)、杨树人工林(3.51 t·hm-2)和撂荒地(3.40 t·hm-2),农田土壤氮储量(2.71 t·hm-2)最低.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和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是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过程中较好的两种土地利用方式.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碳氮含量 土壤碳氮储量 黄土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