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解淀粉芽孢杆菌作为益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其产生的抗菌脂肽在植物病害防控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绿色、安全、高效等优势。该研究从抗菌脂肽类型、抗菌脂肽合成酶相关基因、抗菌脂肽生防作用及抑菌机理、通过突变菌株的选育和发酵工艺提高抗菌脂肽产量等方面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大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叶斑病是大麻生产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发病初期叶片边缘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叶片上布满病斑,严重时会造成叶片萎蔫甚至脱落,对麻的产量和品种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明确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将从山西大麻种植基地采集到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与链格孢的序列同源性为100%,因此鉴定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这是链格孢在国内大麻上引起叶斑病的首次报道,为以后大麻生产上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中国植保导刊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多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通过浸叶法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并选室内毒力较高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其防效。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虫剂中,以乙基多杀菌素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最高,LC_(50)(致死中浓度)为31.97 mg/L;啶虫脒(LC_(50)=70.27 mg/L)、甲维盐(LC_(50)=96.41 mg/L)、噻虫嗪(LC_(50)=138.13 mg/L)、高效氯氰菊酯(LC_(50)=142.64 mg/L)也具有较高毒力;吡虫啉(LC_(50)=249.97 mg/L)、噻虫胺(LC_(50)=272.99 mg/L)毒力一般;其他药剂毒力较低(LC_(50)>350 mg/L),杀虫单对黄曲条跳甲则基本无效(LC_(50)>2 000 mg/L)。田间试验表明,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白萝卜田黄曲条跳甲防效较好,药后第7天防效大于80%。综合分析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可作为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候选药剂。


不同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影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找到更好的保持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方法,以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不同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重率、褐变度、硬度、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处理可更好地保持鲜切菠萝的贮藏品质,在多个处理之中,4%O2+5%CO2+91%N2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对比,4%O2+5%CO2+91%N2处理组有效地保持了鲜切菠萝的品质,整个贮藏期间鲜切菠萝的失重率减少了14.06~18.53个百分点,褐变度降低了1.5~3个百分点,果实硬度提高了3.87~12.59 N,总可溶性固定物第20天时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83个百分点;另外,4%O2+5%CO2+91%N2处理组比对照组PPO活性降低了14.11~60.06 U·min-1·g-1,POD活性降低了29.84~47.33 U·min-1·g-1,有效地降低了酶活性,减缓了鲜切菠萝褐变的发生和维生素C的氧化,第20天时处理组维生素C的含量比对照组高12.22 mg/100 g。经处理后贮藏,鲜切菠萝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水分的流失减少,感官品质保持较好,保质期从4 d延长到了15 d的较长的期限。


不同颜色粘板及4种实蝇类害虫粘板诱捕桔小实蝇成虫效果的评价
《中国热带农业 》 2018
摘要:利用10种不同颜色粘板在番石榴园诱杀桔小实蝇成虫,其诱捕数量排序为黄色>绿色>紫色>青色>蓝色>白色>深红色>粉红色>黑色>灰色。4种不同生产厂家的实蝇类害虫粘板诱捕桔小实蝇成虫分别为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实蝇信息素粘虫板97.45头/张;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产的实蝇粘胶板95.08头/张;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速诱实蝇粘胶板83.59头/张;厦门英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实蝇粘胶板82.83头/张。4种产品诱捕桔小实蝇数量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


海南黄瓜新炭疽病病原的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葫芦科蔬菜炭疽病原菌的种类,从海南澄迈金安镇一黄瓜地采集分离纯化得到炭疽病菌株HCJ-31和HCJ-32,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ITS和Bt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初期病斑淡黄色,后逐渐变黄褐色,后期凹陷萎缩.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稀疏,紧贴培养基生长,开始白色,后期淡灰色,背面开始为白色,逐渐变为红褐色,培养过程中有些菌落变扇形;刚毛黑褐色,1~4个隔,分生孢子无色,新月形,无隔膜,两头钝尖,中间有油滴,含褐色椭圆形附着胞等,具典型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特征;序列分析中,经扩增、测序得到560 bp和561 bp的ITS基因序列,以及476 bp和486 bp的Bt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发现与平头炭疽菌相似性达100%.根据97%序列相似性水平,确定为同一个菌,证实了黄瓜炭疽菌株HCJ-31和HCJ-32的病原为平头炭疽菌,这是国内黄瓜平头炭疽菌的首次报道.通过对黄瓜平头炭疽菌的种类鉴定,明确了黄瓜为平头炭疽菌的新寄主,为预防和控制该病原菌为害黄瓜,从而促进黄瓜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花叶芦竹及其优化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 》 2018
摘要:从花叶芦竹的形态特征、整地、施肥和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花叶芦竹栽培关键生产技术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花叶芦竹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缓释氮肥在砖红壤中氮素转化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缓释氮肥在4种砖红壤中的氮素转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添加尿素相比,25℃下添加缓释氮肥的浅海沉积物砖红壤、花岗岩砖红壤、砂页岩砖红壤、玄武岩砖红壤中的铵态氮最大值分别减少52. 38%、40. 58%、38. 47%、50. 33%,硝态氮最大值分别减少52. 06%、15. 02%、26. 01%、12. 25%,相同培养时间同一砖红壤中缓释氮肥的供氮量显著小于尿素。温度升高能够促进缓释氮肥的氮素转化为铵态氮和硝态氮,加快缓释氮肥氮素的释放速率,增加缓释氮肥氮素供应量。表明,与尿素相比,缓释氮肥的养分供应更为缓慢,可延长养分供应时间,有利于减少氮素损失;另外,25、35℃条件下均以花岗岩砖红壤中缓释氮肥的供氮量最大,浅海沉积物砖红壤中缓释氮肥的供氮量最小。
关键词: 缓释氮肥 砖红壤 氮素转化 铵态氮 硝态氮 供氮量


海南普通大蓟马抗药性监测及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14-2015年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6-2017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普通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以及其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6年度,三亚种群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98和17.06倍,澄迈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也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87),除所有种群对阿维菌素(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