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BL/1RS小麦的分子和细胞学鉴定及黏类CMS育性恢复区域分布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区域分布及恢复材料的1BL/1RS情况,为黏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优良恢复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能不断得到新的材料保障。【方法】以8个黏类不育系和国内外一批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结合分子和细胞学技术,进行1BL/1RS易位系鉴定,并利用中国国内法对其育性恢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在参试的256份材料中,初步鉴定约20%的小麦品种(系)属于1BL/1RS易位系;育性表现半不育、高可育和全可育的品种(系)分别有86.15%、91.67%和100%为非1BL/1RS易位系,表现全不育和高不育的品种(系)中均有40%左右属于1BL/1RS易位系;恢复能力在50%以上的品种(系)在中国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的比例依次为60%、65.85%、68.42%和71.43%。【结论】黏类不育系优良恢复源大都为非1BL/1RS易位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关键词: 1BL/1RS小麦 分子细胞学 黏类CMS 育性恢复 区域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白猪SⅡ_1系主要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大白猪SⅡ1系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采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对中国大白猪SⅡ1系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估测。[结果]总产仔数(TNB)、活产仔数(ANB)、初生窝重(LWB)和21日龄窝重(LW21)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1、0.09、0.14和0.05。各性状间(TNB/ANB、TNB/LWB、TNB/LW21、ANB/LWB、ANB/LW21、LWB/LW21)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91、0.76、0.65、0.85、0.59和0.38。[结论]中国大白猪SⅡ1系主要繁殖性状的表型参数均已达到或超过选育目标。
关键词: 中国大白猪SⅡ1系 DFREML 方差组分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用生物预混料的饲养试验
《饲料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活性预混料是由优质植物蛋白经生物工程发酵产生,含一定数量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产品,富含动物所必需的维生素、氨基酸和螯合微量元素,含有大量的益生菌、酶制剂、蛋白质、小肽、氨基酸及促生长因子等,可补充饲料营养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及适口性,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试验按照猪的常规生产流程,将各阶段猪用生物预混料与常规饲料进行饲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猪用生物活性预混料能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仔猪死淘率,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角茴香产地适宜性分析与数值区划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2010
摘要:目的:明确道地产区八角茴香的主要生态因子,分析八角茴香在中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分级区划,为八角茴香种植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和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实地调查采样点、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Ⅱ》(TCMGIS-Ⅱ)获得八角茴香生态因子,以此为依据对八角茴香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分析获得了八角茴香道地产区主要生态因子:≥10℃积温6047.4~7998.6℃;1月均温11.5~13.6℃;1月最低气温7.2℃;7月均温24.4~28.4℃;7月最高气温32.8℃;年降水量1447~1608mm;年日照时数1499~1649h;相对湿度77.8%~80.7%;年均气温23.5~26.2℃;土壤以赤红壤为主。结果表明,八角茴香最适宜区(相似系数95%~100%)主要位于广西、广东、福建和云南共198个县市,面积达164761.8km2;适宜区(相似系数90%~95%),面积达73195.8km2,其中云南省面积最大,为26278.6km2,其次为海南省(面积13644.5km2)。并对八角茴香生态适宜区进行了生产等级区划(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结论:利用TCMGIS-II技术对八角茴香的产地适宜性分析是对中药生产数值区划新的有益尝试,是将数值化定量评价引入整个传统植物区划研究领域的示范研究,为八角茴香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八角茴香 产地适宜性分析 数值区划 生态因子 TCMGIS-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白猪SⅡ_1系选育的遗传再评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计算中国大白猪SⅡ1系各世代种猪的估计育种值,在进行第5世代选种选配的同时,对品系选育过程进行再评定。[方法]依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中国大白猪SⅡ1系的育种资料,应用NETPIG猪育种管理软件及SAS软件进行育种值估计及数据分析。[结果]选育各世代留种公猪的综合育种指数呈上升趋势,4世代留种公猪的平均父系指数为107.44,ADG、AGE、BF、NBT、NOBA、CLR和EMA的遗传趋势分别为0.776、-0.704、-0.087、0.115、0.055、0.062和0.027。[结论]中国大白猪SⅡ1系的选育过程,在主选性状上所采取的育种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在每个世代末有必要用BLUP法对种公猪进行遗传再评定及遗传与表型趋势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荸荠凝胶物性及加工方法和贮藏温度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热处理方式和贮藏温度下荸荠粉和荸荠淀粉凝胶质地、颜色及抗性淀粉含量变化,探讨加工方法与贮藏温度对淀粉凝胶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和高压加热对淀粉质地影响与95℃糊化和蒸制处理明显不同,表现为硬度和内聚性的显著差异;4种加工方法对凝胶色度影响不大,而低温贮藏会使凝胶变白;4种加工方法得到的抗性淀粉含量不同,其中高压和微波处理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蒸制、95℃糊化。低温贮藏显著提高抗性淀粉的含量,抗性淀粉含量依次为冻藏>冷藏>室温贮藏,且随冻藏时间的增加,抗性淀粉含量显著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热激转录因子基因在植物激素和非生物环境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谱分析(英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是植物热激响应的主要控调因子,在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分子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稻存在多个热激转录因子基因,但它们在水稻对环境胁迫响应中的具体功能还不十分清楚。通过与已知序列比对,从水稻基因组中鉴别出25个水稻HSF基因。通过对HSF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25个水稻HSF可分为A,B和C三类。大部分HSF基因剪接模式单一,8个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运用Q-PCR技术对24个水稻HSF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在激素GA3、KT、ABA和高温、干旱、盐胁迫处理条件下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10个HSF基因的表达显著受激素GA3、KT和ABA调控。13个HSF基因明显对高温、干旱和盐胁迫产生表达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阔世玛的麦田杂草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阔世玛可分散油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大田喷施试验,研究了12 g.L-1阔世玛对小麦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阔世玛对小麦田婆婆纳、野燕麦、大巢菜、猪殃殃、野油菜等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可明显降低杂草株高、鲜重及养分和水分含量,抑制杂草生长,显著增加小麦田间的透光率和小麦产量。综合来看,阔世玛在麦田杂草处于2~6叶期时喷施,喷施剂量以8.1~13.5 g(a.i.).hm-2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