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叶片表面超微结构及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叶片的表面超微结构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蓟马危害垂叶榕不同等级叶片为对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了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垂叶榕叶片受蓟马锉吸为害后,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蜡质层破裂,表皮细胞损伤,气孔功能渐失,影响叶片功能与整体观感。蓟马锉吸胁迫因子对垂叶榕叶片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各危害等级处理叶片两两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性不同。与0级叶片相比,锉吸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级叶片中下降最快,随后蛋白质含量下降明显变缓,甚至在危害最重的4级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出现了小幅提高。氨基酸中有蓟马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NEAA)8种。在同一危害等级叶片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可划分为3个层级,但它们含量排序相对稳定;在不同危害等级叶片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随叶片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变化,两者紧密关联。T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s),EAA和NEAA含量均随蓟马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2级和3级叶片中的降幅明显;17种氨基酸的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大部分随危害叶片等级的提高而下降,2级叶片中降幅最大,Arg,Lys和Met3种EAA与Asp,Cys,Ser和Tyr4种NEAA则不同,在某些等级叶片中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定量描述蓟马对垂叶榕叶片功能效益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 蓟马 垂叶榕 锉吸胁迫 叶片表面结构 蛋白质含量 氨基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羊口疮的流行病学调查与PCR诊断

家畜生态学报 2013

摘要:用PCR方法快速检测福建各地区临床发生羊口疮症状病羊病毒。结果表明,该病在福建省发病率为10%~20%之间,死亡率小于10%;PCR检测结果显示病羊样品可扩增出507bp的特异性片段,健康羊只样品则无条带,首次利用PCR方法确定羊口疮病毒在福建省的存在,从而证明了羊口疮在福建省山羊中的流行。

关键词: 羊口疮病毒 调查 PCR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甘薯种质福薯1号鉴定及利用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福薯1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广薯62为母本,A48、福薯26等8个品种为父本计划集团杂交获得的优质甘薯种质。该种质作为亲本材料具有开花习性好、结实率高的特点,杂交获得的后代品系具有入选率高、食味品质好、商品品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利用福薯1号为母本已选育出3个品种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或福建省审定。

关键词: 甘薯 福薯1号 种质创新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坦布苏病毒在雏麻鸭体内的分布及排毒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3

摘要: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感(Duck Tembusu virus,DTMUV)染麻鸭的组织嗜性和排毒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在麻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及和泄殖腔棉拭子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最早在感染第1 d于心脏、脾脏、肺脏、气管、胰腺、直肠可检测到鸭坦布苏病毒核酸的存在;至第7、9 d时,在各组织脏器中均仍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至第21 d时,仅能在脑、胰腺和直肠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在脑和直肠中时间最长(25 dpi),胰腺(21 dpi)和肝脏(21 dpi)次之.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显示,于感染第1 d即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25 d后即检测不到该病毒的存在.以上检测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麻鸭后能迅速入侵麻鸭各组织脏器,主要侵染肝、肺、肾、胰腺和直肠,并可通过粪便等途径向外界排毒.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组织中分布 排毒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展循环农业与防控水土流失的对策思考-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摘要:福建长汀是南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经20多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系统仍十分脆弱,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矛盾仍较为突出.本文在分析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循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防控水土流失的发展思路,并提出充分利用资源,农牧有效结合,培肥红壤地力,调整种养结构,增量提质保质,维护生态环境,推动持续发展等系列具体对策.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循环农业 长汀 生态经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野生葡萄离体培养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摘要: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研究福建野生葡萄的离体培养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附加2.0mg.L-1 BA和0.2mg.L-1 NAA的MS固体培养基可诱导腋芽萌发,诱导率在72.2%;芽苗增殖时,综合考虑增殖系数和芽苗质量两方面因素,以附加2.0mg.L-1 BA和0.2mg.L-1 NAA的MS或1/2MS固体培养基的效果最佳,增殖系数可达3.0以上;作为离体种质保存时,以附加0.1mg.L-1 NAA的MS固体培养基为宜,继代间隔期可以达到5~6个月,并且保持芽苗的旺盛生长能力。

关键词: 野生葡萄 离体培养 茎段 外植体 种质保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枯雷尔氏菌生防芽胞杆菌的快速筛选及其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福建省长泰市采集土壤样本中筛选到了1株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菌株具有强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其编号为菌株FJAT-B。抑菌圈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较稳定的抑菌效果。经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ITS鉴定及全细胞脂肪酸分析表明该生防芽胞杆菌FJAT-B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生防菌的最佳生长pH为7~8,培养36 h达到对数生长期,生长量随着盐浓度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关键词: 青枯雷尔氏菌 芽胞杆菌 多相分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2个茯苓菌株的SRAP分析

食药用菌 2013

摘要: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保藏的32个茯苓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的扩增,通过10对引物获得23条特异性条带,并用NTSYSpc-2.02j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的32个菌株在0.38相似值分为两类,其中菌株P6283单独聚为一类,其余的31个菌株聚为一类。这31个菌株在0.76的相似值又可以分为3个亚类群,其中有28个菌株可通过该组标记予以区分。供试的32个茯苓菌株,除P6283外,虽然源自不同地区,但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表明所保藏的茯苓菌株整体遗传背景较窄。

关键词: 茯苓菌株 SRAP技术 DNA指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生物菌肥对日光温室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

摘要:通过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探讨了不同种生物菌肥对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影响.以这A、B、C、D 4种菌肥为决策变量,以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糖含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糖含量与参数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因素与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糖含量的主次关系和双因素搭配的效应.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获得了在本实验地条件下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8.97和可滴定糖含量高于6.45的最佳施肥方案:A(1.9654-2.0347 g/L)、B(1.9143~2.0858 g/L)、C(0.7147~0.7853 g/L)、D(1.4240~1.5760 kg/667 m2).

关键词: 草莓 果实品质 新型生物菌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3

摘要:以马铃薯晚疫病感病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对象,采用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和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交替使用其中2种或3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1种药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组合交替施用共喷药4次,防效分别为65.96%、61.70%、60.34%,商品薯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为61.74%和60.07%和52.01%。生产上可选用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